中国出土玉器全集(6)+安徽部分2
玉钺大这口文化
长21.1、刃宽10.6、厚7.2、孔径1.2厘米
安徽省五河县申集乡台子山遗址出土,现藏于五河县文物管理所。
青白色,颜色一面深,一面浅,有淡褐色沁。体扁平,长条梯形弧刃,两面刃,顶部作自然断裂状,稍打磨。对钻孔光滑,有台痕。表面抛地光。
兽面纹玉饰大文口文化
长4.63、宽1.05-1.7、厚0.3-0.55厘米
安徽省怀远县龙王庙遗址出土,现藏于怀远县文物管理所。
3准考色沁色乳白。玉质、形制、制作相同,仅纹饰、寸略有不同。体微弯曲,一件呈长务任下角残缺。正面阴刻以弦纹相隔的两组神人昌面纹,上下各有一孔,对钻,有台能见切割痕。表面抛光。
玉琮大汶口文化
高39.9、宽7-7.74 厘米
安徽省肥东县张集乡刘岗村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灰白色,局部黑褐色,有红褐色沁。体作上大下小的方柱形,两端为四方抹角形射口,中心有一对穿圆孔,有台痕。四面正中饰一道竖直宽凹槽,以较粗的横刻阴弦纹为界,将器体分为十五节。每节以边角为中柱线,各饰四组人面纹,以折角的凸长方块为鼻,以两道凸弦纹为冠。在其中一面可见有五处很浅的阴线刻小半圆圈,表示眼睛。表面抛光细致。
人首形玉饰良渚文化
高3.5、宽0.7一1.6、孔径0.2厘米
安徽省马鞍山市烟墩山遗址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白色沁,局部有褐色沁斑。器作人立状侧面半身像,戴冠,圆目,吻部突出,短颈,挺胸、背部有一方形缺口,上下各对钻一圆形小孔,玉人整体形态抽象与写实相结合。通体打磨光滑,背部缺口可看到切割痕。
玉璜良渚文化
长6.85、宽5.6、厚0.25 厘米
安微省马鞍山市烟墩山遗址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通体白色沁,边缘局部有黑斑。近半圆形,两端内侧钻儿。正面微凸,中厚边薄。背面有两道切割痕。通体打磨,光滑柔润。
玉镯良渚文化
直径4.8、孔径4、高1.66 厘米
安徽省马鞍山市烟墩山遗址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白色沁。筒形,通体打磨,光滑柔润。内侧有一道加工留下的凹痕。
玛瑙璜商代
长13.73、宽1.5、厚1.16厘米
安徽省太湖县徐桥镇墩上遗址出土,现藏于太湖县文物管理所。白色,内含乳白色絮状晶体。呈弓形,体扁圆,中部厚,边缘薄,璜端圆钝扁平,背面近端处有斜向对钻牛鼻孔。通体打磨光滑。
玉琮商周
高5.27、孔径6.65、射高0.35、厚0.38厘米
安徽省南陵县九莲邬村遗址出土,现藏于南陵县文物管理所。玉沁白色,有淡褐色斑。矮方柱体,内圆外方,单节,踪上下各有圆形短射,孔大壁薄,四角平直工整,射口微损。通体打磨光滑。
玉圭周代
高8.55、宽1.88、厚0.45厘来
安徽省凤台县大孤堆遗址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白色,局部褐色沁。长条尖首形,中有脊突起,两侧平直,底部圆弧形,其上有一对钻孔。抛光简单。
兔形玉饰周代
长3.26、宽1.8、厚0.38厘米
安徽省凤台县大孤堆遗址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青色。扁平体,近长方形。一端琢出兔首形,鼻部有两个对钻孔,兔耳向后竖立。另一端上角抹圆。此器肖形。
玉璜春秋
上∶长3.31、宽0.6、厚0.45厘米下∶长4.3、宽0.5、厚0.48厘米
安徽省黄山市屯深区奕棋3号幕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玉色青黄。两件一套,一件呈大半圆弧状,体扁圆,下缘平,内缘可见管状痕,两端有对钻孔,端顶平。璜体中部有两道凹弦纹,其中一道绕璜体一周∶一件呈小半圆弧状,其他相同。
玉饰春秋
长5、宽0.7-0.73、厚0.46、孔径0.1-0.15厘米安徽省毫州市西观稼台出土,现藏于毫州市博物馆。淡黄色,局部有白斑。体扁平长条形。边缘阴线为廓,中间阴线饰一尖首曲身形纹,内琢细密的网格纹,两侧饰阴线卷云纹。两端各钻一孔。两面纹饰相同。
玉璜春秋
长6.49、宽1.83、厚0.4厘米
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青色,局部黄白沁。片状弯条形。两端镂雕龙首,穿孔示口,张口露齿,龙身浮雕三角卷云纹,阴刻卷云纹、束丝纹所组合而成的分解龙纹。中间凹槽将器面分为对称两部份,璜体上下出脊形成扉棱。背面素平。表面抛光,润亮。
龙形玉佩春秋
长10.95、宽0.40-0.98、厚0.38厘米
安徽省寿县城关西门蔡侯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呈鸡骨白色,一面呈灰白色。片状,玉龙曲颈回首,弓背凸脊,中间有系孔,长尾由粗渐细,微上翘,前后肢爪作卷云纹形,示龙匍匈行走状。龙体有廓,并以浅浮雕饰卷云位状的分解龙纹,间饰丝纹。两面纹饰相同。头部略残。
蚕形玉佩春秋
左∶5.7、宽1.92、厚0.16、孔径0.18-0.35厘米右∶6.2、宽2.22、厚0.16、孔径0.20-0.3厘米安徽省寿县城关西门蔡侯蔡出十,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1对。青色,局部褐色沁。玉质、形制、纹饰、制作相同,大小略有差别。曲体薄片状,蚕形。蚕首对钻一孔,琢小"V"字形示吻部。体有七节凸斜线间细密的斜直线示蚕身。两面纹饰相同。通体抛光。
玉饰春秋
长2.55-2.7、宽2.02-2.15、厚0.2-0.3厘米安徽省寿县城关西门蔡侯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5件。青色。玉质、形制、纹饰、制作相同,大小略有差别。长方形弯曲片状,中间束腰,呈"亚"字形。正面左右琢变形兽面纹,中间饰两道粗凹弦纹间凸弦纹。背面左右各有两个对钻牛鼻孔。表面抛光。
玉玦春秋
直径3.2、孔径1.1、厚0.3厘米
安徽省舒城县河口春秋幕出土,现藏于六安市皖西博物馆。1对。青色。尺寸及纹饰相同。体扁平圆形,正面以双阴线琢二组对称的四个龙首纹。缺口两侧各一组,两组龙首相背。龙张口,饰变形的"臣"字眼,长上唇上卷,短下唇上翘。玦孔处可见单面钻痕。表面抛光,背面素平。
龙形玉佩战国
长14.1、宽4.18、厚0.77厘米
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1对。青玉,局部有土黄色沁。玉质、造型、尺寸、制作均一致。器呈扁平片状,龙首回望,曲体蜷足,中腰下部饰卷毛,尾分岔卷曲,背部出脊,中穿孔。边廓凸起,两面满饰浅浮雕分解式的龙纹。一面粘有朱砂。表面抛光。
玉珩战国
长8.4、宽2.5、厚0.4 厘米
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玉色青白,局部褐色沁。弧形扁平体。两端细单阴线琢出龙首纹,对钻圆孔为龙口,间以网格和卷云纹,上端正中有一穿孔。两面纹饰相同。通体抛光,润泽。
玉鞋底
战国。不49、厚0.3现藏于安徽省文权邓言,厚薄均匀。光素无纹饰,出土时放置在战国
长20.8、宽4.9、厚0.3厘米
右管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对青灰色,有褐色沁斑。扁平长条形,圆首,底平直,厚薄均匀。光素无纹饰,出土时比的两脚之间。
玉璜战国
长13.3、宽3.7、厚0.35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幕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育色,局部黄褐色沁。体扁平,形若半璧。玉璜上端外缘中部镂雕两只对称的回首凤鸟,凤尾上下张扬,部分下卷于边廓内,以阴线刻作穿云状。璜体边缘饰扉棱。表面满饰涌纹。两面纹饰相同。表面抛光。
玉璧战国晚期
直径13.94、孔径4.82、厚0.3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白玉,偏白。器呈扁平圆形,两面满饰谷纹,内外缘分别饰一道阴刻廓线。制作规整,表面抛光细致,有较强的玻璃光泽。
玉璧战国晚期
直径13.8、孔径3.8、厚0.4 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慕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白玉,局部有褐色沁斑。器呈扁平状,两面满饰蒲纹,排列有序。内外缘分别饰一道阴刻廓线。表面光亮,琢磨细致。
龙凤形玉佩战国晚期
长20.9、宽12、厚0.10二0.95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玉,局部有黄褐色沁斑。佩体扁平,镂空雕,厚薄不均,依玉料雕琢而成。以龙纹为主体纹饰,三只凤为辅纹饰。龙昂首挺胸回顾,龙的躯体蜿蜒曲折,作飞腾状。龙身满饰谷纹,排列有序。脊部有一穿孔。龙体边缘向内雕琢一道斜边为廓,边口较锋利。凤身与龙尾相接,凤回首,翘尾。两面纹饰相同。
龙凤形玉佩战国
长15.4、宽6.8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背玉,局部有深褐色沁斑。器扁平,上部为首相背、身相连的"几"字形双首龙,龙昂首张口身饰谷纹。龙身下镂空透雕一对站立的长冠卷尾凤鸟。龙身上方和下腹部各有一小圆穿,可系佩。两面纹饰相同。此器造型新颖,雕技精湛,线条流畅,表面光亮。
玉璧战国
直径16.5、孔径4.8、厚0.3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呈青灰色,有黄白斑。器扁平圆形,厚薄均匀,相当规整。璧面中部用双钩线碾刻一周弦纹,将玉璧分为内外两区,外区用双线阴刻三组夔龙纹,龙首均朝内,内区阴线刻涡纹。两面纹饰相同。
玉管或国
长62、宽24、厚0.7厘米
安章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基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两端有褐色沁。器呈长条形,一端略窄,两侧饰有突出的简化凤鸟纹,两面均刻谷纹,中穿孔,系串饰。
龙形玉璜战国
长13.5、宽3.7、厚0.3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玉,全器布满乳黄色沁斑。器扁平,呈拱桥形。两端镂雕龙纹,龙作回首状,曲体,中间以阴线分隔,左右花纹对称和谐。龙体上浅浮雕三连谷纹,边缘有廓。龙体下透雕变体凤纹。两面纹饰一致。
玉珩战国
长17.4、宽2.7、厚0.32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慕出十,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玉色两端有别、一端乳黄色透光,一端青灰色沁斑不透光。呈扁平弧形、弧背一穿孔。两端均镂雕龙首,张口露齿,用细线刻划出细部,线条细如发丝。龙体浅浮雕三连谷纹。两面纹饰相同。雕工精细,磨制光亮。
龙形玉篇战国
长12、宽2.5、厚0.6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玉,一端沁有白色。体扁平,形若弯曲的兽牙。上端镂雕一尖嘴张口龙首,身饰绳索纹,尾尖如锥。琢磨光亮。
玉垳战国
长1.7、宽2.5、厚0.35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慕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中部乳黄色,两端褐色沁。器作半圆弧形。面饰二龙相背合体,两端琢出龙首,钻孔示口,龙体阴线刻解体龙纹,线系细巧,宛转自如。背及两端各穿一孔。两面纹饰相同。磨制光亮。
玉佩战国
高3.3、宽4.2、厚0.5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玉。体扁平,中央饰一瓶,瓶上阴刻勾云纹,两侧镂雕成卷曲草叶纹,瓶口、底两端垂直穿透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造型简洁,雕技刚劲。
风鸟纹玉管饰战国
高52、宽3.2、孔径0.8厘米
交策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色,有黄白色斑。中部为圆管,中穿孔,两侧有突出的及风鸟纹。圆管表面上下端饰勾连卷云纹,中部为凤鸟之身羽。此器系一种串饰。
龙形玉佩战国
长14.55、宽5.3、厚0.4-0.5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现藏于长丰县文物管理所。青白色,局部褐色沁。扁平体,龙首作引颈回顾状,角后卷,龙身作连续"S"形,满饰谷纹,龙尾略残。龙腰有两孔,颈、尾各一孔,均单面钻。两面纹饰相同。通体抛光。
龙凤形玉佩按国
长82、宽5.4、厚0.45厘米
安敏省合肥市省消防器材厂工地出土,现藏于合肥市文物管处。
育日,受沁严重,色泛黄,体扁平,镂雕。以四条龙纹对称分布为主体纹饰,两只凤色为辅纹 佩的中上部雕刻两龙相背,周州连。两龙的尾部腾刻两只凤鸟相背,凤冠相连。佩的左上下各飚一龙,龙首朝内,佩的右侧残。龙凤身体均呈"S 相互缠绕,构思奇她。身饰阴线刻绳索纹、节纹、云纹、攻、鳞纹等。两面纹饰相同。通体抛光。
玉珩战国
弧长11.1、宽2.3厘米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玉泛白色,微透光。半圆弧形。背及两端各穿一孔,两端透雕张口龙首,龙体饰减地涡纹。两面纹饰相同。线条细巧,宛转自如,刀法简洁质朴,造型优美。
扭丝纹玉环战国
径3.8、孔2、宽0.9、厚0.3厘米
安徽省潜山县彰法山战国慕出土,现藏于潜山县文物管理所。日色,局部褐色沁。圆环形、两面以阴线饰旋转放射状纹线。表面抛光一般。
管状玉玦战国
径2、孔径1、高2.4 厘米
安徽省六安市九里沟308号幕出土,现藏于六安市文物局。I对。玉色灰白。管状,中空对钻。两端平,无纹饰。玦面用双钩阴线琢出四个龙纹,上下各两个,首尾相连,对称分布。两玦形制相同,纹饰对称。
玉俑
秦代23、厚0.47理不教干安徽省博物馆。,右侧凸出为发髻。脸部雕刻成男性形象,用阴秦代
高12.1、宽2.3、厚0.47厘米
安徽省寿县东肥河闸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安像有为程郑省标白色沁。长条形片状。上端琢俑头,顶左侧凸出为发髻。脸部雕刻成男性形。用另出面部五官。肩斜,身体呈长方形。在身体中部两面阴刻一道条状十字交叉纹,示密用明
玉卮西汉
高13.1、口径7.91、底径7.4、壁厚0.3、足高1.2厘米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西汉幕出十,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青白色,泛淡黄沁色。后体呈圆筒形、直口,平底,三矮兽首形足。正面饰高浮雕朱雀踏虎衔活环、凸出卮身,双足直立于虎背,两侧云纹羽翼层层舒卷。螭虎作侧首伏卧状,睁目突珠,张口露齿伸颈似在好叫,后身下部两侧饰浮雕变形凤鸟纹。一侧为环形扳手,浮雕一熊,直立侧身盘附于其上。卮体遍饰"T"字变形卷云纹和勾连卷云纹,二纹之间由一条宽凹槽为界。卮外底中心饰阴线刻细网格纹和三朵卷云纹,边沿饰三组三角纹和娄形纹,此器造型优美,构图奇妙,雕技竿见精湛,堪为珍品。
玉卮西汉
高11.6、口径6.7、底径6.6、足高0.9厘米卮柄宽2.6、高3、厚0.3、柄孔1.9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青白色,受沁呈黄色,间有鸡骨白色。器呈圆简状,子母口,平底,三矮蹄形足,一足略残。盖子口,面微隆起,顶平,外圈圆雕三个立体朵云纽,中心饰四叶柿蒂纹,外饰两道细圈纹,遍布勾连卷云纹。卮正面环形板手透雕一飘然欲飞的朱雀,喙部突伸,长双耳后翘内卷,胸腹部外凸,上面双线细刻一"几"字纹。翅翼舒卷,二道细阴线示翅羽,下肢骨节突出屈体向内侧,三只利爪呈平撑状,下饰一桃心纹。卮体背面用双阴线勾勒成四块矩形格,格内饰排列整齐的蒲纹,上下饰一周籍刀刻变形卷云纹。卮底面边饰阴线一周和三个等距卷云纹,中心饰变形花朵纹。
螭纹玉环西汉
直径9.94、孔径5.7、厚0.4 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西汉蔡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青白色,局部谈褐色沁。扁平圆形、有廓,双面浅浮雕。一面雕琢七只曲体翻转衔尾龙,龙首勾连交缠成一体。另一面雕琢十三只姿态各异的云龙和一只异兽。通体抛光,精致润泽。
玉盒西汉
直径11.1、高4.4、壁厚0.4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青白色,局部褐色沁。盒圆形,由盒盖、合身两部分组成。上下纹饰基本相同。盒身口沿内镶一圈铜箍,作子口。盖微隆,顶面平,中心饰柿蒂纹,间以四乳丁纹和细网格纹装饰;内圈素面,外圈饰勾连卷云纹,间以四个变形兽面纹相隔;外沿打磨成斜凹面,阴刻均饰十二个简化凤纹;盖外壁饰勾连卷云纹。盒身饰"T"形卷云纹间以四个变形兽面纹。
兽首形玉柄西汉
通长5.9、宽1.4-1.9.厚0.89-1.09、孔径0.2厘米,兽首长245、兽颈长0.8、兽身长2.65 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西汉菜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日色,局部褐色沁。器由兽首、兽颈、兽身三件组成,中空,原有铁芯相连接。兽首长形,上下颚紧闭上翘,两侧有一对上下利牙相咬合,绳索纹兽角后翘卷起。喉部穿一圆孔。兽须琢三道宽凹纹,兽身浅刻勾连卷云纹,底部平素。抛光润亮。
玉带钩西汉
长14.4、宽1.44-3.44、厚1.10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白色,受沁呈淡黄色,局部褐色沁。带钩扁长微弧,两端作龙首。圆雕龙首,颈部弯转作钩头,另一龙作钩尾。两侧各浮雕一形态各异的螭虎。钩身面部浮雕勾连云纹,背有长方抹角形纽,纽面阴线细刻"中二"铭文。通体琢磨圆润光滑。此钩造型奇巧,雕工精致,属罕见珍品。
玉珩西汉
长19.7、宽2.10-2.66、厚0.44-0.45厘米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西汉蔡出土十,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肯白色,有褐色沁。器呈扁平半弧形,两端雕琢龙首,口镂空,龙角呈长方体上翘。一端龙首下缘阴刻"王十"铭文。珩体有廓,素面,上端正中有一孔。两面纹饰相同。通体抛光,温润。
玉珩西汉
长17.6、宽2.7-3.25、厚3.4-4.5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西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青白色,局部黑色沁。器呈扁平半弧形,两端雕刻龙首,口镂空,角后卷上翘。身部饰勾连谷纹。上端正中有一孔。两面纹饰相同。通体抛光,亮润。
玉贝西汉
长22、最大宽1.33、厚0.44 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西汉慕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工对。白色,局部有谈褐色丝斑和深褐色沁。仿海贝形,体呈不规则的椭圆状,正面微凸,背部偏侧切磨直凹槽,上阴刻多道平行短线表示贝纹,一侧刻有细三角纹。表面抛光,侧面磨平。
嵌玉漆壶西汉
口径8.5、高16.7、腹径18.9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漆壶颈与圈足各镶一水晶扣,上肩及近底部各镶嵌一银带饰一周,其上点缀八粒半球形蓝色料珠。腹部嵌金箍一道,箍上镶嵌八粒圆形蓝色小料片。肩部、金箍上下及下腹部等距离镶嵌有桃形玉片、桃形凤鸟纹玉片计四周。该漆壶集铜、金、银、玉、水晶、料器装饰于一身,布局严谨,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富贵华丽,工艺水平极高。
镶玉铜薰炉西汉
日径8.6、高8.2、腹径10.8 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日,炉盖有灰色沁斑。盖边饰阴刻勾连云纹,中间为镂空巷云纹,炉腹镶嵌兽首纹玉片,底及三足根部镶嵌圆形、瓜于形或桃形云纹玉片。该炉与玉雕镶嵌工艺有机结合,儿共英炉构图巧妙,雕工精细,华美精致,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龙凤形玉佩西汉
长5.5、宽2.8、厚0.4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和田白玉,边缘有褐色沁斑。片饰,镂空透雕并列卧姿龙凤,龙作回首状,口衔凤翅,曲身与凤身相缠绕。凤作昂首挺胸张口似鸣状。尾背上刻有"四丁"二字。两面纹饰相同。整器造型优美,镂刻精工,刚劲有力,线条流畅。
风形玉佩西汉
长65、宽3.4、厚0.5厘米
安重省巢湖市北山头汉慕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算玉泛黄色。片饰,主体镂空透雕一站立回首凤鸟,羽尾呈影上翘卷曲,习间透雕兰花一朵,鸟腹下饰勾云。两面纹场同。整器构图奇巧,雕工精致,表面光亮。
凤鸟形玉佩西汉
长7、背宽1.8、厚0.44 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和田白玉。半圆形,素面,弧背上透雕一只凤鸟,玉质温润。
玉带钩西汉
长17.75、宽1.44、高2.7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汉慕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青白玉,局部褐色沁。扁圆长体,小螭弯曲作钩首,兽首两侧各阴线饰二个"o"形卷云纹。大螭头扁平,双角弯钩平贴,中饰双叶纹。钩体遍饰勾连谷纹。背面纽面阴线刻一矩形和三只卷云纹。此器形制规整,琢磨精细,具有很高工艺水平。
玉侧西汉
长8.9、宽0.15-2.35、厚0.15-0.45厘米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青白玉,局部黑褐色沁。器扁平,镂雕一风鸟,回首张嘴,身呈"S"形,羽翅、四肢卷曲,尾长尖。风颈部钻一系孔。两面纹饰基本相同。
玉佩西汉
长1.51、宽1.75、厚0.61 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汉慕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白色,少量褐色沁。器略呈桃形、中穿一孔,面部中脊凸起,两边渐薄,底平。左右面饰卷云纹和斜方格地纹。底面琢两两对称"T形卷云纹和方格纹地纹。肩部一侧阴刻"上六一"铭文。此器小巧,制作精美。
玉带钩西汉
长11.8、宽1.16、厚0.8-1.45、高2.9厘米安徽省巢湖市放王岗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青白色,钩首顶端有淡褐色沁,边缘沁色深黑。兽形钩首。钩身长而微曲,弧线流畅,有三道长凹弧线,钩身两侧平磨。背部有一椭圆形扁平纽。
玉临西汉
长4.6、最大宽2、厚0.2-0.4 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放王岗汉蔡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白色,温润无瑕,局部褐色沁。扁平体,鸟形,首端厚,有穿孔,尾端薄。面饰阴线回首鸟纹,身弯曲。两面纹饰略有差异。通体琢磨,雕技简洁。
玉剑璏西汉
长7.7、宽2.2-2.3、厚0.7、高1.7厘米安徽省巢湖市放王岗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正面微凸,浅浮雕一夔龙,作曲身回首状,长尾拖卷。底素平。通体抛光。
龙形玉佩西汉
最大径4.16、最大宽度1.27、厚0.4-0.49厘米安徽省巢湖市放王岗汉慕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背白色,龙尾部有褐色沁。圆雕,龙首唧尾弯曲呈环形。龙首口微张露齿与尾相连,龙身遍饰渐次变小的双阴线鳞纹环内上下透雕利爪一对。表面抛光,圆润光滑。
心形玉佩西汉
长4.72、宽4、厚0.44、孔径1.46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放王岗汉墓出土,现藏于巢湖市博物馆。白色,一虎肩背部有褐色沁。佩似矩形扁平体,器面中部微凸,下饰卷云纹。两侧镂雕两虎相对,张口獠牙,四足利爪,长尾拖曳内卷。两面纹饰略有差异。
玉饰西汉
长22-2.7、宽2.1、厚0.2厘米
安徽省寿县戴楼1号汉菜出十,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3件。玉色黄白,局部褐色沁、器呈扁平体,大者两件,形制、纹饰相同。器长方扁平,上方雕一长方形线框,内饰四朵如意云纹,两两相对。下方镂雕一兽,低首作跪状,长尾上卷。背面未打磨,显见砣切痕。小者一件,纹饰、形制与大者基本相同,唯兽无尾,少一云纹。表面抛光。
玉舞人西汉
高3.91、宽1.94、厚0.2厘米
安徽省天长市安乐北岗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1对。青白色,局部褐色沁。器体扁平。玉质、形制、尺寸、正反面纹饰均一致。雕婀娜女子翩翩起舞,一袖飘然过顶垂肩,一袖轻拢下垂,单阴线刻划丰满面庞及长衣裙饰,头顶与足下各有一穿孔。
玉饰西汉
42.宽3.64、厚0.74厘米
在觉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基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
局部黄褐色沁。器呈尖首梯形。单面雕吾面,大眼眶突目,单阴线圆圈表示眼珠,如意鼻、养云位善耳,背面砣出人字形凹槽。左下角略残。
龙形玉佩西汉
长6.9、高3.84、厚0.24厘米
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白色,龙首有褐色土沁。扁平体,呈三角形。透雕一游龙,跃然腾飞,首身曲折近"S"形,短角微上翘。圆孔点睛,龙身两面单阴线刻卷云纹。此器构图奇特生动,展示出高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玉珩西汉
长6.6、宽2.4、厚0.3厘米
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日色,局部黄褐色沁。弧形扁平体,双面雕。两端雕大小龙自,穿孔示张口。璜体一面双阴线刻龙纹,另一面以粗阴线深浮跪龙纹。
玉珩西汉
长9.6、宽2.1、厚0.36厘米
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白玉,局部褐色沁。弧形扁平体。两端琢龙首,一端较宽,龙首上唇似猪嘴状,微张口。下颊各穿一孔。龙身刻细线菱形几何纹,背部两脊突出,有两穿孔。两面纹饰相同。通体抛光。
龙形玉环西汉
最大径5.53、孔3.5、厚0.4 厘米
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日玉,局部黄褐色沁。玉龙首嘲尾弯曲如环,龙口大张,上降铜卷后翻,眉骨尖凸,浮雕上下尖利獠牙紧扣于卷曲如的E部。鬣毛粗长飘卷与身相连,龙体两面仅阴刻两卷石意为龙麟。环面微内凹。龙环设计奇特,表现出高超的中美情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玉带钩西汉
长7.03、高1.12、宽0.9厘米
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白玉,温润无瑕,玉质上好。钩头作鸭首状,钩身作"S"形,阴刻短平行斜线纹、云气纹、网格纹。背面椭圆形纽,纽柱较高,纽面阴刻三涡纹。通体琢磨光滑圆润,制作精细规整。
玉璜西汉
长18.1、宽3.5、厚0.5厘米
安微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青白玉,局部淡褐色沁。偏平弧形。珩面有廓,内浅浮雕谷纹,四缘出扉棱。璜体中部上端有一小孔。通体抛光。
玉印西汉
高1.43、边宽1.92 厘米
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白玉质。印体呈覆斗状,瓦形纽微弧,上有一穿孔。印面为正方形,白文篆书"桓平之印"。左右顺式排列,起落笔有毛边走刀现象。表面抛光,温润光亮。
玉窍塞西汉
耳塞∶高2.1、口径0.4、底径0.7厘米;鼻塞∶高2.1、口径0.85、底径0.95厘米,玉蝉.长5.宽2.4厘米;玛瑙珠∶珠径1.7厘米∶眼罩∶高05、底径3.7-3.51厘米安省天长市三角圩汉慕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玉察包括眼罩二、鼻寒二、耳寒二、口晗二,共八件。眼罩,圆形,表面微鼓,抛光,底部平素,磨光∶鼻塞、耳塞形制相同,呈底大上小的柱状体,通体抛光,口晗为蝉和珠,蝉为白,造型简单,通体抛光珠为玛瑙,黑、朱双色中有一穿孔,通体抛光。出土时共置于蔡主人头部。
玉环西汉
直径4.94、环体宽1.59、厚0.5厘米
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青白玉,局部褐色沁。器呈圆环形,断面为椭圆形。环内外缘阴刻一困廓线,两面通体雕琢勾连卷云纹。通体抛光,圆润光滑,环体规整,制作精细。
玉璇玑西汉
直径9.05、孔径4.7、体宵1.95-2.2、厚0.4-1.5厘米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慕群出十,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日玉质,边缘有褐色沁。偏平圆形、断面呈楔形,内厚边薄,两侧外缘出脊,内外有廓,内饰谷纹。壁外缘侧最厚处刻"上十二"铭文。两面纹饰相同。此器通体抛光,制作规整,形制
特殊。
玉璧西汉
直径23、孔径4.6、厚0.4-0.55厘米
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青玉,有青绿色斑纹。扁平圆形,中有孔,内外边缘各饰阴线纹一周,中间以绞丝纹一圈为界,分为内外区。内区饰涡纹,隐见蒲纹为地,外区饰细阴线刻双身兽面纹,兽首向外。两面纹饰相同。此璧尺寸较大,制作精细,通体抛光,润亮。
玉璧西汉
直径9.48、孔径3.74、厚0.4厘米
安食省天长市三角圩汉蔡群出土,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日玉质,局部褐色沁。扁平圆形,中有孔,有内外廓。面饰谷致,外廓内沿分布12个小孔眼。两面纹饰相同。通体抛光。
铜座玉杯西汉
通高8.15、杯高4.5、杯壁厚0.12、杯口径4.8厘米安徽省涡阳县石弓山崖墓出土,现藏于阜阳市博物馆。白色,局部黄褐色沁。杯直口,筒身卡入铜座。器壁打磨光滑,有裂痕。杯座柄束腰,上下各饰凹弦纹。柄上部饰一对婆金凤鸟纹,杯座饰变形凤鸟纹。杯外底内饰卷云纹。
人形玉佩西汉
高5.75、宽3.23、厚0.15-1.08 厘米
安徽省涡阳县石弓山崖蔡出土,现藏于阜阳市博物馆。青玉质,沁为淡黄褐色。器呈扁圆形,中间厚,两边薄。玉人头戴向右侧外伸下垂的冠帽,脑后阴线刻丝发压于冠下。脸部用阴线刻出五官。身着交领宽袖着地长袍。腰间系一串玉佩饰。肩膀上端雕刻一平直板状如肩意,阴线刻排列密集的弦纹。蹬履。背面双足下有一径为08.深度为0.9厘米的圆孔可用于插联。冠帽顶端的中部有一0.4-0.45厘米钻孔,似为"组佩"之一。整件器物琢线细密流畅,人物刻划形神兼备。
玉舞人西汉早中期
左∶高441、宽194-21、厚02-0.29、孔径0.1-02厘米右∶高39、宽185-19、厚0.25-0.29、孔径0.1-0.2厘米安徽省临泉县西郊古城出土,现藏于阜阳市博物馆。2件。白玉质,局部有白斑。体扁平片状,一大一小,造型相同。以阴线雕琢一仕女,长裙着地,腰身弯曲。一手甩袖过顶,一手垂袖于腹前,作翩翩起舞状。短阴线刻出五官。局部镂雕。舞人的上下端各有一小孔。两面纹饰相同。大者底边角略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