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 和性教育一样重要的,是死亡教育

萝卜心理Psyrobot

Hi,这里是国内最大的心理援助与心理科普平台,——萝卜心理Psyrobot。由苏洁老师(资深心理咨询师,罗博心理门诊创始人)创建,目前已拥有千余名咨询师、志愿者共同担负起心理科普、400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低收入人群心理援助等工作。
3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开放的、诚实的讨论死亡,
远比让孩子独自理解这件事情要好。

来源 |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

点击收听 主播 宇頔  温情朗读

前段时间哥哥特别喜欢狮子,搜集一切跟狮子有关的东西,包括这本《狮子王》。在哥哥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在家里的读书角一起共读了这本绘本。

△ 绘本:《狮子王》

那天初春的阳光很暖和,我们像往常一样偎依在一起,坐在飘窗的垫子上。
当我们读到辛巴的父亲,老狮王惨死的环节,“洪水般的角马群冲过去了,辛巴在死寂的山谷里发现了一动不动的父亲。”
我本能地感到儿子在我怀里变得紧绷,并贴紧了我,但我没有停顿,一直读下去。
读完整个故事,我看着儿子,他的眼中还有隐约的泪痕。三岁多的他看着我的眼睛,认真地问:“爸爸也会死吗?你也会死吗?”
他直视我的眼睛,那样专注,似乎在从我眼中寻找答案。
其实我也曾经像哥哥一样,面对着“死亡”,迷惑、甚至恐惧,很害怕讨论“死亡”。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不知道如何去回应;也设想过如果孩子问起,我肯定会无所适从。
不是没有经历过生离和死别,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想外公、外婆的时候,我就会抬头望望天空,看着天上的繁星,眼眶会湿润。
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外公外婆的容颜,历历在目。

▷1◁

我曾眼睁睁看宠物离去
恨自己在生命的脆弱面前无能为力

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死亡,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是一种遗憾终身的无能为力。
小学五年级,我家养育了五年的猫咪,生完一窝小猫后的第二天,惨被人偷走,自此下落不明,想也不会是好的结果。
面对刚出生一天就失去了妈妈的小猫咪们,我尝试各种办法想延续他们的生命。父母帮着我一起想办法,用被子保暖、尝试给它们喝牛奶、甚至找其他哺乳的母猫接收,但被母猫本能地拒绝了……
终究是毫无办法,我们挽救的速度跟不上猫咪生命消逝的速度。
接下来的三天里,我看到第一个猫咪宝宝清早死亡的遗体,接着到第二个,第三个……
我整个人被紧张和恐惧充满,恐惧着接下来的死亡,但又无能为力。
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好渺小,居然救不了我的猫咪。
我还记得父母目睹了我的伤心和难过,却很理智地告诉我:“这些小猫终究是活不成的,我们已经尽力了,这些都是命。”
而在小猫离开后,父母便在我上学的时候迅速地处理了后事。当我回到家的时候,我只能看到一个空荡荡的窝,空气中残留着猫宝宝们身上的味道,提醒着它们曾经存在过。
自此之后,我再也没有养育过任何小动物。我害怕再面对它们的逝去。

▷2◁

好想听更多关于外公的故事
大人们却避讳着、小心翼翼地沉默了
高二,我直面了外公的突然离世。
疼惜我的外公突然心悸过世,撒手人寰,那天对于家中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场无比残忍的别离。
听妈妈哭着告诉我外公离世的消息,如闻惊雷般让我不知所措。
看到外婆呆坐在外公旁边,小舅在旁边陪着她。外婆呆呆落泪,嚷着说,“我要陪你去”,“为什么你身体明明比我健壮,却比我先走”!
小舅庞大的身躯抱着外婆的身体,哭着说:“妈!你别这样,你要想想我们!”这一幕,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我还是个孩子,当时只能默默躲在妈妈身后,抱着妈妈的手臂,脸藏在后面偷偷看着大人们。
接下来那几天,白天我一直陪着外婆。
处理外公身后事,大部时间都是沉默。我那会儿也是被列入“孩子”行列,不需要知道太多。
我在老房子里陪着外婆,听外婆自言自语,一遍又一遍地讲他们年轻时的故事,爱情,亲情,还有无尽的回忆,有我从没听过的关于外公的故事。
但在所有亲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外婆却沉默了。
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免着谈论太多,“死者已矣”那种小心谨慎的“避讳”,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
我很想把从外婆那儿听来的故事告诉大家,但似乎又不应该说。
每当谈起过去和将来,只剩下了长辈们之间的互相祈祷,“慈祥的外公,一定会庇佑我们子孙后代”。
白天忙碌后的深夜,我时常在房间一个人偷偷哭泣。不断回忆着外公。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告诉自己,外公并没有离开。
在沮丧的时候,想念外公的时候,我就看着天上的繁星想:外公,你在天上陪着我们。

▷3◁

失去也许就在转瞬间
而我已经无法再像小孩子般躲藏
我第一次真正地直面和思考死亡,其实也不过才半年。
半年前,外婆离世。外婆是尿毒症晚期,在ICU病房里渡过了最后的一刻。
当我赶回老家的时候,我也只能见到在棺木上静躺着的外婆,化着妆,很安详,瘦到让人心疼。
有过一次直面亲人故去经历的我,跪在外婆面前,仍旧悲痛到不能自已。
内心多少难受、悲痛、遗憾和懊恼,和穷尽一生都无法填满的想念。
多想跟外婆做个安乐的告别,让外婆可以再看一眼她最思念的亲人,想知道她在走之前想起了谁,想说什么,想向我们转达什么……但是都来不及。
跟进外婆身后事的半个月里,和母亲睡在一起。握着她的手,感受着她的辛苦和难过。
她就像当年的外婆一样,和我絮絮叨叨着年轻的故事,却不只是回忆。
母亲说,“将来我也会走”,母亲用她的方式在劝解我。
告诉我,“失去也许就在转瞬间,而外婆的生命已不在于长短,她养育了我们,也成就了我们”
如洪水般的角马群冲过,死寂的山谷里,我看着深爱的人,而身边早已没有地方让我可以像个孩子一样躲藏起来。
因为已经无法躲藏,我开始认真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当时身边已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一岁多还在吃奶,一个两岁多正值幼童。
也许有一天我也会离去,寿命终有期,左手看着年迈的长辈一点点老去,右手看着年幼的孩子正茁壮成长,年近三十的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我身上所承载的力量。
我开始对死亡释然。
曾经,猫咪的死,我不能原谅自己,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
外公过世,我不能理解,死亡可以永远地带走一个人,而我们竟如此避讳谈论死亡;
外婆过世,我却在生命的轮回中,在母亲直言的心声里,从悲伤中慢慢走出,逐渐地把悲伤转化成力量。

▷4◁

开放地、诚实地讨论死亡
好过让孩子独自去理解这件事情
那天中午,当哥哥问我《狮子王》中那个问题的时候,我是这样子回答他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生命终结的那一天,但是一定是有原因的,不会突然就死去。
虽然辛巴爸爸离开了,但是他的爱却一直延续
辛巴的爸爸去世后成为荣耀王国的守护神,并在辛巴最需要帮助时给了他新的勇气。
你看,他的强壮、聪明和勇敢也延续到了辛巴身上。
哥哥很认真地听了进去。三岁多的孩子并不一定真的知道什么是“死亡”,但是第一次讨论“死亡”,这个答案还是能让他懵懂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最后我和哥哥一起给辛巴的爸爸写了一封信。哥哥认真地告诉辛巴的爸爸:“辛巴是一个好勇敢的狮子。我喜欢辛巴!”
△ 绘本:《世界上最最美的葬礼》
我们从小被教育,死亡是黑色的,是痛哭,也是失去,是悲怆,也是禁忌。
我们不可谈,也不许谈,但即便如此,死亡还是在那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避讳而不存在。

死亡是不可控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如果生命的离去代表着失去,那世间还有什么是永恒的?
我多希望当面对饲养的猫咪死亡的时候,有人可以坦白地告诉我,“死亡,就是再也回不来了,因为身体已经不能动了”,小猫咪死了以后就感觉不到任何东西了,他们不再呼吸、说话、思考,他们不再活着了。
我多希望当我害怕是不是我不够努力,才没有挽救回猫咪的生命的时候,有人可以安抚我内心的恐惧:“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事情才让猫咪死去,我们也都希望猫咪还在, 但我们一直都会是一家人”。
我多希望当我担心我身边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时候,有人可以告诉我,“每个人都会经历出生和死亡,但是人们只有很老的时候或者发生严重意外的时候才会死去。”
我多希望当我想念离逝的外公的时候,有人可以告诉我,“外公过世了,我们会非常想念他,但是当我们想他的时候,他还活在我们的记忆里面。”
离去,并不代表失去,当我们能够好好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学会了更好地生活下去。
生命的力量也许并不在于长短,更在于它的宽度和内涵。

▷5◁

就算我们再也见不到
不代表生命的画中没有彼此的位置

豆瓣口碑9.5的美国年度佳剧《This is US》(《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其中有一幕也谈论到死亡。

年幼的小女儿看到爷爷得了癌症,非常虚弱,问三十几岁的叔叔凯文:“爷爷会死吗?死了之后会发生什么?”

凯文不知如何解释生死,把孩子们仓促地赶去睡觉。后来他又觉得不妥当,经过一番思索,拿着一张画,重新向孩子们讲述他眼里的生命延续与轮回。

“生活就像一幅画,充满了色彩。每个人一路走来,带来了自己的颜色。

画中这里是我们先祖的起点,而我就在画的另一端,然后我开始思考,如果……也许我们出生前,命运就已经被画好了?又或我们死后,才会出现在画上?

“就算一个人死了,就算你见不到他们,不能再和他们说话,不代表画中没有他们的位置。”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

没有死亡,没有单独的你和我,或者他们,我们都是一体的。这幅凌乱的、狂野的、色彩缤纷的奇妙之画,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就是我们。当你提起画笔,希望你在画布上留下的,是一抹温暖耀眼的色彩。”

编剧用这样形象又巧妙的方式,来传达和诉说生命的意义,让我感动不已。
是的,生命的长河是一个又一个色彩的延续,每一个个体。不论是已经离开的,还是现在和未来的,都有他们的位置,并且构成了整条轨道的缤纷。
学习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很难,但开放的、诚实地讨论死亡,会远比让孩子独自去理解这件事情要好。
最后,和你们分享一段有关死亡的诗,有机会的也可以念给孩子们听:

我好爱你,我也好想你。

可是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我会永远记得你。

因为我知道,在你心中,我是最特别的。

就像在我的心里面,你也永远是我最亲爱的。

- The End -

文章简介: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主理人萌芽,两个男孩的妈妈,世界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香港注册社工,长期研究亲子沟通和亲密关系,创办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研发有孩子教养课、正面管教课、情绪管理课等高质量课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