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研究孙”们值得一读的童谣专辑

姥姥写给丫丫的歌

——读王艳萍的童谣集《我家有个小丫丫》

文/王宗伦

我最近特别痴迷于儿歌、童谣创作。认识了牛保军先生后,他给我推荐了一大包书。收到包裹那天,我迫不及待地把包裹撕开一条缝,抽了一本出来。抽出来的那一刻,又是一个惊喜,竟然是“丫丫的姥姥”王艳萍老师的专著《我家有个小丫丫》,忍不住就一口气读了起来,连到出门办事,都把书带在身上,有空的时候就翻几页。读王艳萍老师的童谣,不知不觉就融入到她家和谐温暖的亲情家风中。

小丫丫,回到家,
放下书包帮妈妈。
门口鞋子摆整齐,
再把凳子擦一擦。
——《小丫丫帮妈妈》
一个乖巧、可爱、勤勉的小姑娘,一定有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而且用童谣的方式把孩子的优点固定下来,对她今后的习惯养成非常有帮助。
白面条,长又长,
煮在锅里翻白浪。
大碗盛,小碗装,
先给姥姥尝一尝。
——《先给姥姥尝一尝》
日常生活中孝老爱亲的画面,让人感觉很温馨。
小丫丫,本领大,
放学回家教娃娃。
我是老师叫丫丫,
坐好啦,手放下,
一首儿歌教大家。
——《小丫丫本领大》
小孩子上了幼儿园,回来都喜欢当小老师。如果没有小朋友可教,就把布娃娃拿过来当成学生,有模有样地上课。这样的画面,应该每个“研究孙”的家庭都会看到,是不是很亲切?
《小老虎当队长》写得比较长,通过“小老虎当队长”的时候遇到“眼泪汪汪的狐狸、哭哭啼啼的小熊”向小老虎哭诉,控诉了人们滥捕乱杀杀野生动物的罪行,读来很有警示意义。
小脚丫,去春游,
一个左,一个右,
一个前,一个后。
你扶我,我拉你,
两个都是好朋友,
互相帮助向前走。
——《小脚丫》
读来富含哲理,手足之情要互相爱护啊。
一根竹笛七张嘴,
不吃饭来不喝水。
丫丫姥爷吹一吹,
飞出歌儿声声脆。
——《竹笛》
一根竹笛七张嘴,很生动形象贴切。
五月端阳到,
家家起得早。
丫丫跟姥姥,
后山寻艾蒿。
艾蒿挂房门,
芳香徐徐飘。
瘟疫不敢来,
毒虫不敢咬。
——《端阳节》
想来很多人都写过端阳,也会写到艾草等等的这些细节。这是知识类童谣。不过,“徐徐飘”,听起来还是有点成人话。这首童谣最有味道的就是“丫丫跟姥姥,后山寻艾蒿”,把亲情融进去了,她没有去说教端午节的意义和那些知识。因为加入情感,就变得很亲切了。
天上下起雨线线,
姥姥早上去锻炼。
丫丫拿伞接姥姥,
乐得姥姥抿嘴笑。
抱着丫丫亲又摇,
真是姥姥心肝宝。
——《送伞》
像这样的生活小细节写成童谣,生动有趣,充满了亲情温暖,就算扩展成为一篇散文,也很有味道。
小丫丫,学画画,
画直线,画斜线。
画点点,画圈圈,
问问丫丫画的啥?
丫丫说我画的是-
祖国蓝天七彩霞。
——《丫丫学画画》
看起来有一点政治味,但是一点都不生硬。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普通的游戏当中,学中玩,玩中学,寓教于乐,无形中把主流价值观传递给了孩子。
小丫丫,拳头小,
要给太姥捶捶腰。
捏捏腿,捶捶腰,
乐得太姥睡着了,
丫丫抿嘴咪咪笑。
——《给太姥姥捶捶腰》
像这样的生活小细节,不经意就捕捉到了生活中的亲情画面,写成童谣,小孩子长大后,回忆起来都很美好。但是这样的生活小场景,要把它变成一首童谣,如果没有很多年的功力,没有细心的观察,没有爱心融合在里边,也就容易流失在世间的苍茫大海里边。所以,从王老师身上能够感悟到,生活就是童谣,亲情就是童谣,日子就是童谣,点点滴滴都是童谣。生活有了童谣,平常的日子就多了许多味道。
不倒翁,咪咪笑,
摇摇晃晃推不倒。
你要跟他玩倒立,
翻个跟头就站好。
——《不倒翁》
这种玩不倒翁的游戏是很有乐趣。
院里有棵桂花树,
树上有只小小鸟。
小鸟在学飞,
小鸟在学叫。
一次二次飞不高,
一声二声叫声小。
丫丫看见了,
举起小手叫声好。
鼓励鼓励小小鸟,
长得快来飞得高。
——《小鸟在学习》
小孩子的爱心他传递给了小鸟,其实也反映了小孩子顽强的不断学习进步的精神。
读王艳萍老师的童谣集,我发现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紧紧围绕姥姥和丫丫的亲情写,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小事、平常事,很多瞬间的画面,通过童谣定格下来,而且和小孩子一起朗诵,那就是加强了教育引导,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家风传承就在无意中继承发扬光大。另一个特点是就是设置场景,比如《小小鸟在学习》,《小老虎当队长》等等的童谣,就是通过构想一个场景,这也许是生活中有的,也许是通过想象来展开的,给你很多童真童趣的感受在里面。
我最近编辑童子童谣时发现,有好几个退休干部在家带孙子带外孙,然后很投入地写童谣,写儿歌,把老年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王艳萍老师有很多年儿童文学的创作经历,她写的很好,她的书值得一看。
《大灰狼画报》主编王军先生对童谣有五字真言:浅、短、趣、美、新。我读王艳平老师的这两本童谣集,我给她归纳了三个字:浅、短、亲。这本集子是2011年出版的,她的丫丫那个时候还很小,她围绕亲情当中的点点滴滴来思考,来写作童谣,所以没有成年人的说教和灌输,更没有口号,读了过后感觉亲切自然,很容易接受。完全是站在小孩子能读懂也能写出来的这一个层面来创作。王老师的童谣集给我们一个启示,创作童谣千万不要追求高大上,做到浅、短、亲,也许是“研究孙”的入门课吧。

读者简介

王宗伦,70后,贵州桐梓人。《童子童谣》微刊编辑。

o童子童谣o

指导单位:桐梓县文联  桐梓县文学协会

技术支持:桐梓县创新科技

播音主持:阿 俊

审  校:张 维  曾凡勇

责任编辑:王宗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