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艺术审美,思想解放有度
1979年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挂出一幅大型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几个正在沐浴的傣族少女,身无片缕,曲线毕露。壁画亮相后,立刻引起“地震”。反对声极为激烈,有人说怎么也不能出现裸女,至少要穿上裤子,不行就撤掉!甚至有人提出,要以“流氓罪”把画家袁运生送到监狱去!
2012年央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报道中,将米开朗基罗著名雕像大卫·阿波罗身上打上马赛克。随后在央视复播该新闻时,大卫·阿波罗身上的马赛克已经被去除。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人体艺术审美,思想解放有度》
郑州一中 侯巍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70年代末,机场让民众对壁画中的“裸女”保留意见,难;在开放的21世纪,央视让观众接受“打码”的大卫,也难。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时代在变,我们的审美也要随时而变。
不过,国人对人体与两性艺术的审美,思想之解放是有限度的。因为审美不仅宥于时代,还宥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审美受众的年龄、身份、学养、职份等。
中国的审美基因偏于含蓄,对人体和两性相关的艺术审美偏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保守。所以,即便思想解放了,国人也只能接受不打码的“大卫”、壁画中的“裸女”等人体艺术,而打着人体艺术幌子的污秽图片、两性艺术伪装下的色情小说、情节单调的爱情动作片……断然不能出现在众目睽睽下,大庭广众中。
另外,画家、作家、导演固然可以用艺术的手段展示人体、诠释两性,但却不能强求所有的受众全都从中看到的是艺术、感受到的是美,而不生一点邪心、半缕俗念。懵懂稚童、青春男女、耄耋老人、保守老农、开放海归……面对同样的“艺术”场景,必然有不一样的心理和生理感受。因此,批判不接受人体艺术者思想保守过于武断。
在中国,人体与两性艺术审美,思想之解放是有限度的。所以,我们既要为央视给大卫“解码”点赞,也要理解为何广电总局让《武媚娘传奇》减胸,为何贾平凹的《废都》动不动省略××字,为何足本《金瓶梅》在中国大陆依然不能公开发行,为何在日本奉为“艺术家”的苍井空只能活在中国宅男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