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马铃薯》原文

马铃薯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这是我一生中的一部很奇怪的作品。图谱原来是打算出版的,因故未能实现。原稿旧存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文化大革命”中毁了,可惜!

一九五八年,我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一九六〇年摘了右派分子帽子,结束了劳动,一时没有地方可去,留在所里打杂。所里要画一套马铃薯图谱,把任务交给了我,所里有一个下属的马铃薯研究站,设在沽源。我在张家口买了一些纸笔颜色,乘车往沽源去。

马铃薯是适于在高寒地带生长的作物。马铃薯会退化。在海拔较低、气候温和的地方种一两年,薯块就会变小。因此,每年都有很多省市开车到张家口坝上来调种。坝上成为供应全国薯种的基地。沽源在坝上,海拔一千四,冬天冷到零下四十度,马铃薯研究站设在这里,很合适。

这里集中了全国的马铃薯品种,分畦种植,正是开花的季节,真是洋洋大观。

我在沽源,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情,真是说不清。远离了家人和故友,独自生活在荒凉的绝塞,可以谈谈心的人很少,不免有点寂寞。另外一方面,摘掉了帽子,总有一种轻松感。日子过得非常悠闲。没有人管我,也不需要开会。一早起来,到马铃薯地里(露水很重,得穿了浅靿的胶靴),掐了一把花,几枝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对着它画。马铃薯的花是很好画的。伞形花序,有一点像复瓣水仙。颜色是白的,浅紫的。紫花有的偏红,有的偏蓝。当中一个高庄小窝头似的黄心。叶子大都相似,奇数羽状复叶,只是有的圆一点,有的尖一点,颜色有的深一点,有的淡一点,如此而已。我画这玩意儿又没有定额,尽可慢慢地画,不过我画得还是很用心的,尽量画得像。我曾写过一首长诗,记述我的生活,代替书信,寄给一个老同学。原诗已经忘了,只记得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画画不是我的本行,但是“工作需要”,我也算起了一点作用,倒是颇堪自慰的。沽源是清代的军台,我在这里工作,可以说是“发往军台效力”,我于是用画马铃薯的红颜色在带来的一本《梦溪笔谈》的扉页上画了一方图章:“效力军台”——我带来一些书,除《梦溪笔谈》外,有《癸巳类稿》《十架斋养新录》,还有一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四史》。晚上不能作画——灯光下颜色不正,我就读这些书。我自成年后,读书读得最专心的,要算在沽源这一段时候。

我对马铃薯的科研工作有过一点很小的贡献:马铃薯的花都是没有香味的。我发现有一种马铃薯,“麻土豆”的花,却是香的。我告诉研究站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惊奇:“是吗?——真的!我们搞了那么多年马铃薯,还没有发现。”

到了马铃薯逐渐成熟——马铃薯的花一落,薯块就成熟了,我就开始画薯块。那就更好画了,想画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马铃薯的薯块之间的区别比花、叶要明显。最大的要数“男爵”,一个可以当一顿饭。有一种味极甜脆,可以当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为细腻。我曾经扛回一袋,带到北京。春节前后,一家大小,吃了好几天。我很奇怪:“紫土豆”为什么不在全国推广呢?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现在遍布全世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小说,每每写战士在艰苦恶劣的前线战壕中思念家乡的烤土豆,“马铃薯”和“祖国”几乎成了同义词。罗宋汤、沙拉,离开了马铃薯做不成,更不用说奶油烤土豆、炸土豆条了。

马铃薯传入中国,不知始于何时。我总觉得大概是明代,和郑和下西洋有点缘分。现在可以说遍及全国了。沽源马铃薯研究站不少品种是从青藏高原、大小凉山移来的。马铃薯是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主要蔬菜。这些地方的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山药窖,民歌里都唱:“想哥哥想得迷了窍,抱柴火跌进了山药窖。”“交城的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考老老,和那山药蛋。”山西的作者群被称为:“山药蛋派”。呼和浩特的干部有一点办法的,都能到武川县拉一车山药回来过冬。大笼屉蒸新山药,是待客的美餐。张家口坝上、坝下,山药、西葫芦加几块羊肉爊一锅烩菜,就是过年。

中国的农民不知有没有一天也吃上罗宋汤和沙拉。也许即使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也不吃罗宋汤和沙拉,宁可在大烩菜里多加几块肥羊肉。不过也说不定。中国人过去是不喝啤酒的,现在北京郊区的农民喝啤酒已经习惯了。我希望中国农民也会爱吃罗宋汤和沙拉。因为罗宋汤和沙拉是很好吃的。

(0)

相关推荐

  • 五台人忆 | 烧山药(马铃薯)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烧山药(马铃薯) --青年纪事之十 退休之后,闲来无事 ...

  • 周中华佳作《苦菜花》外一篇

    散文 苦菜花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个清凉的夏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绿的是那么的青翠,那么的迷人,那么的让人流连忘返,那么的让人浮想联翩:远处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山丘像一个巨大的高尔夫球场,看不见一块石 ...

  • 山西方言——威力巨大的山药大

    土豆 名副其实的舶来品 马铃薯在山西是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它其貌不扬,在一般人心目中不论是它还是以它做成的食物多少都有些土气,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但它却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智 ...

  • 马铃薯的故事

    我爱土豆,很多年来,都想为土豆立传.试着写写! 土豆在各地的叫法都不一样,一般是土豆.马铃薯,云南就叫洋芋,山西叫山药蛋,还有个文学流派是"山药蛋派"呢,代表人是赵树理. 也许,洋 ...

  • 张家口历史故事之沽源

    张家口历史故事之沽源

  • 家乡味道(一):山药蛋

    本文作者:黄金亮 内蒙盛产各种"都",呼和浩特是"乳都",包头是"稀土之都":锡林郭勒除了搬出前人的"元上都",还给自己 ...

  • 郝秀琴丨土豆啊,我从小就和你相依为命

    双手扶着用青竹编起来的篱笆,我像看一个刚刚做过变性手术的人,满眼的疑惑和不解.若不是导游讲解,我怎么也不会认出来,那株沐浴在阳光下供游人欣赏的草本植物竟然是你--马铃薯.我还是习惯叫你的乳名:土豆.山 ...

  • 中国马铃薯产业市场调研日记——走进张家口!

    近几年,马铃薯发展迅速,变化应该是薯圈的关键词. 马铃薯产区在不断的进化,品种的更迭,用肥.用药水平的不断提升,经销商不断精进技术服务等等都在昭示马铃薯整个产业正在朝着良性发展转变. 但是,同时马铃薯 ...

  • 中国薯都人民就是不一样,山药蛋都能做出花儿来!

    小编有个俄罗斯朋友,曾经说俄罗斯人都是吃土豆专家,因为他们三餐不离土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编当场表示不服 ,因为中国有个地方叫乌兰察布,她有个雅号叫"中国薯都" ! 图片来源于网 ...

  • 汪曾祺:马铃薯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古.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 ...

  • 汪曾祺《果蔬秋浓》原文

    果蔬秋浓 中国人吃东西讲究色香味.关于色味,我已经写过一些话,今只说香. 水果店 江阴有几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对寿山公园的一家,水果多,个大,饱满,新鲜.一进门,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水果香.最突出的 ...

  • 汪曾祺《萝卜》原文

    萝卜 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杨花萝卜".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我家不远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个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 ...

  • 汪曾祺《人间草木》原文及赏析

    人间草木 山丹丹 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 "山 ...

  • 汪曾祺《名优逸事》原文及赏析

    名优逸事 萧长华 萧先生八十多岁时身体还很好.腿脚利落,腰板不塌.他的长寿之道有三:饮食清淡,经常步行,问心无愧. 萧先生从不坐车.上哪儿去,都是地下走.早年在宫里"当差",上颐和 ...

  • 乡物 | 跟随老饕汪曾祺学烧肉

    写美食,最难是在平实中写出真味. 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平淡无奇中分明是一个人经历了磨练后充满智慧的表达,他真心爱生活,是润物无声的那种爱,就像山涧溪水一般平静,但又充满律动.无论山珍海味,还是萝卜白菜 ...

  • 郭进拴|读《汪曾祺籍》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

  • 郭进拴|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 ...

  • 汪曾祺:宋朝人的吃喝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词.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