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开悟是什么感觉?

最近读书会一直在看经济学主题书籍,今天刚好行动到第50天,作为一期至少100天的读书社群,才进行到一半,真正的硬菜才刚刚开始。

相信有了前面的铺垫,对经济学知识有更系统的了解。

今天就讲一下,在读书过程中开悟是什么感觉?

最近我就体会过一次,在强力学习系统培训中讲到,要想学好知识,第一个要克服的是各种理论知识点。

想读懂经济学,最起码要了解什么是,成本、供需、价格、需求、边际效用等基础知识点。

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读懂更复杂的经济学知识,这些都是帮助学习、理解、分析现实问题的基本功。

有了这些积累,你就会有机会迎来读书中最美好的时刻,我认为这个是学习最大的求知乐趣。

在学习一个领域之前,我们看待这类知识,只能有个大概模糊的概念,就好像探索迷雾森林一样,里面有各种路径门槛,从哪里开始可以去到什么地方,学了那些知识才能解开某个谜团。

甚至很多时候得到的知识,只是单独的点,虽然理解含义,但是无法跟其他知识串联起来。

很多人读了很多书,不过是背负着很多独立的知识点,从未有机会把他们串联起来,每天辛辛苦苦的获取知识,却也无缘看到知识地图的全貌。

现在大部分都是被动的学习,要么是工作需要,要么是焦虑需要,如果说读书本身的乐趣很少人提,大家都在说我读书赚了多少钱,我读书得到了什么好处。

这样的人是不会体会到求知的乐趣,更没有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也不会有太高远的追求。

如果你有想了解的事物,有想研究的内容,有希望到达的目的地,有这样的想法就很不容易,最起码他得知道有“远方”才行 。

开始的时候只是对某个事物感兴趣,在心中有一个灯塔方向,但是依然不知道最终能到什么地方,过程也充满了阻碍。

有喜欢的东西追求,已经很难得,大部分人都早已经认命。

我一个朋友24岁,准备回去跟一个不喜欢的人结婚了,她已经放弃了刚出社会的追求,有点认命的感觉。

我身边的朋友很少读书,我说自己每天读书,大家都很奇怪,论点还是多年以前的那些,读书有什么用,人家不是有钱就是有关系,我们努力也不过这样。

这个时候如果说为自己读,想了解这个世界,那就觉得我更加奇怪,人怎么还有这样的追求,你不吃饭吗,你不买房吗,你太不实际。

我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经历中,慢慢坚定了自己的追求,人就这几十年,没有什么比过好自己的日子更重要的事了。

读书的时候开悟,就是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

世界在眼中就好像是个迷宫一样,就这么不停地探索。

突然有一天,就好像天亮了一样,地图打开了,他看到了一条路线。这就是开悟。开悟常常是一瞬间的感悟,是“豁然开朗”,但是之前必须有一段长时期的探索。

最近读经济学也有了类似的感受,过去比较零散的知识,在这一刻都被串联了起来。

人们描述这种感觉,总觉得就好像是被动的、是什么外界的东西“赐予”了自己这个领悟。但事实上它是主动探索的结果。

所谓的开悟,不是被动的灵感,而是一次次的行动积累。

下面分享一篇日常读书笔记开悟时刻写的内容。

从专业分工到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经常被人提起,里面的逻辑过去也比较模糊,今天才算是把汇率,贸易,分工,比较优势融合在一起思考。

第一,汇率问题

汇率就是不同国家换钱的价格。

汇率对贸易有什么影响,如果你的钱比别的钱便宜,你的产品价格就比较低,你产品就会占优势。

比如,中国和美元过去汇率是8∶1元,8块钱兑换1美元。

这个时候美元对中国商品的购买力就很强,1美元可以买8块钱人民币的物品。

现在人民币升值6∶1元,6块钱兑换1美元。

过去1美元买8块钱的物品,现在只能换得6块钱的物品。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就是涨价了。

价格上涨产品优势就会下降。

第二,贸易分工问题

市场其实很简单,谁的东西好,谁的东西便宜就买谁的。

便宜高质量,在哪里都有竞争力,因为高质量便宜,对本国商品会造成冲击,失去竞争力。

这个时候受冲击的利益团体就会对政府施加压力,进而出台贸易保护政策,提高关税等手段。

因为税率提高了,成本就上升了,产品价格也只能涨。

价格上涨高质量,低价的优势就降低了。

这个是贸易保护希望的场景。

但是还有一个角度,就是因为价格上涨,本国人民消费成本也会上涨,整体看是双输。

所以一般出现贸易战,最好是不要搭理,他们弄他们的,我们不要报复。

只要市场机制有效,比较优势就会存在,分工合作就一直起作用。

过去只能单独的理解,现在感觉自己打通了很多关键点,这个也算是一种开悟吧。

我们一直坚持深度阅读,坚持每天行动,坚持读书是为了启发思考。

你终将在此有所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