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之八:老舍
中国现代文学之八:老舍
1.生平经历与创作道路
1922年9 月,老舍在天津南开学校任教员时,发表了第一篇译文《基督教的大同主义》和最早的短篇小说《小铃儿》。1925年在英国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接着又相继发表了《赵子曰》(1927)、《二马》、(1929),在文坛引起轰动。在这几部小说中,老舍主要通过平凡的生活来反映社会现实,以喜剧手法来表现悲剧性的思想命题,显示了那种讽刺与幽默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在中国新文学最早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也为老舍跻身文坛奠定了基础。1929年,老舍从英国回国,途中滞留新加坡,开始写反映被压迫民族的人民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从1931年到1934年,老舍一边在齐鲁大学教授《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高级作文》等课程,一边进行创作,先后完成了《大明湖》(原稿在上海" 一.二八" 战火中被烧掉)、《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等四部长篇小说,编写了十余万字的《文学概论讲义》,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主要收入在《赶集》中)、杂文小品、诗歌、散文、译文等。 《猫城记》是一部寓言体小说,以猫城影射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中国,主要是写国民性的弱点,对黑暗的中国也作了抨击。
《离婚》通过在国民政府任职的一群公务员空虚无聊的生活图景,间接地暴露出官僚机构的腐败。这是一部有较多现实内容和积极意义的作品,也是一部相当充分地显示出老舍艺术风格、写得比较成熟的作品,书中的幽默和讽刺都有助于主题的表达。1934年,老舍到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教书。1935年夏,他又连续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如《月牙儿》、《断魂枪》、《新时代的旧悲剧》等,主要收在《樱海集》、《蛤藻集》中。此外,还发表了许多杂文、小品。
在老舍的短篇小说中,《月牙儿》是他的优秀作品。小说描写了母女两代人为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悲惨遭遇。" 世界就是虎吞狼咽的世界,谁坏谁就有便宜。" 这是作家对旧社会的强烈控诉。小说中一再出现的" 月牙儿" ,使作品笼罩在清冷凄婉的氛围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1936年,老舍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就是他成为专业作家后的第一部作品,与《骆驼祥子》同时在刊物上发表的,还有长篇小说《选民》(后改为《文博士》)和中篇《我这一辈子》。
《我这一辈子》通过一个巡警自述一生的经历,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悲惨的生活。认为穷人的唯一前途,就在于让这罪恶的世界换个样,表明了作者对旧世界彻底否定的态度。 抗日战争的爆发,激发起老舍的爱国热情。他为文艺界的抗日统一战线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利用从小就熟悉并喜爱的种种流传的民间文艺形式,如鼓词、旧剧、民歌、话剧、新诗等为抗日工作进行宣传。他和一些著名艺人交往,写下了《新拴娃娃》、《文盲自叹》、《王小赶驴》等鼓书,还用旧剧形式写抗战的故事,有《忠烈图》、《王家镇》等,这些作品大多收入《三四一》(1938)中。此外还有长诗《剑北篇》。这些作品,虽然艺术上比较粗糙,旧形式与新内容没有很好的统一起来,但洋溢在其中的政治热情却是老舍以前的作品中所没有的。
老舍在抗战期间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编写了许多话剧,如《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虎啸》、《桃李春风》等十几个剧本。主题大多是抗日救国的,有的号召民族团结,有的歌颂爱国将领,有的揭露" 大后方" 的霉烂堕落,有的讽刺一些人的性格弱点。这些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大多带有不同程度的喜剧色彩。
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老舍写得最多的还是小说。陆续写下短篇小说集《火车集》和《贫血集》,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和《鼓书艺人》等。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达百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至50年代初才最后完成。第三部《饥荒》仅在国内发表前20章,后13章直到1982年才从50年代初纽约出版的英文节写本转译成中文。
《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以及他们在战火中逐渐觉醒与反抗的过程。小说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以祁、钱、冠三家生活为基本线索,带动了他们居住的那条胡同中的各户人家与各种人物,展开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作家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再现了满怀亡国之痛的北平人民八年悲愤的历史。小说体制庞大,布局匀称,虽涉及130 多个人物,但线索清晰,表明了作家具有驾驭长篇巨著的高超能力。小说还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许多关于北平风土人情和街头巷尾生活场景的描绘,都写得鲜明、生动,富有光彩。《四世同堂》堪称老舍的又一部力作。1946年3 月,老舍赴美讲学。在此期间,他写完《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后,又创作了一部长篇《鼓书艺人》。它叙述了一群演唱大鼓书的艺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悲欢离合的故事。老舍以此反映了正在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革,也以此表现了他自己正在经历的深刻的思想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回到了祖国,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相继发表了著名的话剧《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义和团》、《宝船》、《荷珠配》等30余个剧本以及反映抗美援朝志愿军生活的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长篇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此外,老舍还发表了许多诗歌、曲艺作品、评论、杂感等,其中一部分收在《过新年》、《福星集》、《小花朵集》、《出口成章》及夫人胡絜青编的《我热爱新北京》等书中。1951年12月,老舍获得" 人民艺术家" 的光荣称号。1966年8 月24日老舍在北京去世,终年68岁。
老舍区别于其他作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善于运用" 京味" 十足的文学语言,具有幽默、风趣、俏皮的特点,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喜爱。老舍及其作品也因此蜚声中外。
2.《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