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和光谷,最不像武汉,却又最能影响武汉的两个地方

大约6年前,武汉市建议新城区有条件都要独立城市,但新城区发现,离开主城区自己玩是玩不出什么名堂的,和主城融合接受它的辐射才是正道。
离三环线近的纸坊、蔡甸和吴家山通了地铁,基本快融了城。
离的稍远点的前川也改了规划要南拓,地铁也在建。
更远的邾城则日夜期盼地铁项目的落地。

其实武汉市有两个地方早已成为了独立城市。
一个是青山区,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一个是光谷,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
共同的特点就是,自成一派,武汉人没有事轻易不会去的地方。
这两个地方,一个是武汉重工业基地,让武汉从旧时代的小工小商城市转型为工业城市。另一个是高科技前沿,让武汉从萎靡不振中跳脱出来,重拾当年辉煌。
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不能不重视它。

青山区:

青山,原属江夏县,1951年划入武汉市,隔年又划归武昌县,1955年为了建设国家钢铁基地而单独成立青山区。
青山当年有多牛?
武汉钢铁、中国一冶、武汉石油化工厂、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青山热电厂、青山船厂等一批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雄踞青山,形成了冶金、化工、环保、电力、机械、船舶、建筑、建材八大支柱产业。
在上世纪90年代前,武汉一直稳居前十大城市之列,青山功不可没。
青山区和武汉三镇有啥不同?
1955年开始筹建武钢,勘察,设计和施工的人员都是北方过来的,其中鞍钢人最多。厂建好后有批南下部队也就地转业留在青山。
所以,青山形成了独特的市民文化,即住红房子,啃白馍馍,说弯管子普通话(所谓的青普)。
市容上来说,网格化的街道,路宽车少人也少,到处是公园,到处是绿化,没有高楼大厦,都是低矮的红房子。
青山的城市面貌其实更像北方城市。
上世纪武汉人怎么看待青山?
羡慕是肯定的。
1980年代,汉口人年薪1200,武钢的工人就拿到了3600元。
嘴巴上瞧不起也是必然的。
从商业上、城市面貌、民生配套上来讲,汉口、汉阳和武昌还是强过青山,青山人当年去汉口自嘲为进城。
当年汉口人,汉阳人去青山需要坐船,著名的粤汉码头到青山船厂就是其中之一。
青山的落寞。
因国营企业而生,也因国营企业而落寞。
武钢落幕了,又接下了化工区这个大包袱,转型之路漫长而艰辛。
武汉13个区,唯一一个没有通地铁的城区(汉南和沌口合并了)就只有青山区了。

光谷。

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俗称,武汉人戏称其为“宇宙中心”。
虽在洪山的地盘上,但管理是开发区管委会,湖北省派出机构,级别比其他区都高半级。
当年的青山还需要依赖外地援助,如今的光谷直接靠政策推动。
经过30年的发展,今日之光谷已经是武汉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区域。
据说人口已经到了180万,70%都是外地留汉的新武汉人。
光谷和汉口有什么不同?
之所以只和汉口做比较,是因为武昌受光谷影响逐渐光谷化了,汉口还多少保留些老武汉的特点。
光谷的特点第一年轻人多,第二是工作节奏更快。
汉口,即使在建设大道的金融区上下班时间,也给人感觉很慵懒。
光谷则更像深圳和上海。
所以,在老武汉人眼里,光谷是缺少烟火味的,没事根本就不想去。
武汉人如何看光谷?
羡慕?未必。
光谷虽然有很多高薪岗位,但汉口、汉阳和武昌也不少。
你如果不搞所谓的高科技,光谷其实对你也就没多大吸引力。
搬砖哪里都一样,光谷也好,黄陂也罢,都是社会最底层。
不高兴倒是多少有点。
20年前,他们说必须集中武汉力量发展光谷和沌口,等光谷和沌口发展好了就会反哺落后地区,最后达到武汉平衡发展。
20年后,汉口还是继续塌陷,说好的反哺呢?
好不容易搞个长江新城,嘲讽、反对最多的却是开发区的人。

一个城市如果要保持活力,必须有外来人口和文化传入,必须保持开放的姿态接待八方来客。
当年的青山,今日的光谷,都是武汉包容的象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