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医生# 浅析痰与气的密切关系肺...
#了不起的医生# 浅析痰与气的密切关系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亦不容异物。从肺作为实质脏器的角度来说,脏乃藏精之所在,“满而不能实”,而痰邪多是实像表现,痰贮于肺,肺必为之所伤。
1.气病则痰生
气是人体津液物质运行的基本动力,朱丹溪指出:“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荣卫之所以运转者,此气;五脏六腑之所以相生相养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他认为,津液的整个运行代谢过程,完全依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若正气亏虚,气化乏力,或气机壅滞逆乱,或气化失衡,均可使津液流通不畅而化生痰饮。痰病的发生,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严用和云:“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而气结则易生痰,而痰随气升降,故痰盛则气愈结。”《石室秘录·气治法》云:“夫痰之滞,非痰之故,乃气之滞也。”有言“气结则痰生,气畅则痰消。”李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云:“痰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为咳……变幻百端。”可见,痰与气的关系十分密切。
陈修园言:“痰之成,气也,贮于肺。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本,水也,原于肾。”具体来讲,若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则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如肺气失宣,水失输布,则津液凝聚为痰;脾气亏损,运化无权,水失转输,则水湿停聚为痰;肾气虚衰,肾失开阖,蒸化失职,则水泛为痰。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而“肾为生痰之本”。痰证多以脏腑功能失调为说,其功能即脏腑之气,是气机的表现形式也。经后世不断发展,又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气滞成痰。肝主升、主动,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因素。若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而致津液代谢障碍,产生痰等病理产物,故可曰:“肝亦为痰之源。”痰者,似病在脏腑,实起于气也。
2.多种病理因素均可生痰
经后世医家不断发展,认为痰的生成并不局限于脏腑功能失常一面,提出实邪亦可生痰,如气郁、火炼、瘀血等多种病理因素均可生痰。如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诸病,多生于郁。”《医方论》曰:“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郁是滞而不通之义,以气机不畅。痰与郁关系密切,临证时大多医家注重治痰以解郁,郁解则痰消。叶天士说“痰因气滞热郁”,王孟英认为“气不运则热郁生痰”,因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津停,气机阻滞,郁而生火,痰火凝结;无形之热可以灼津,津凝成痰,痰火郁遏。国医大师郭子光认为:“气有余便是火……降气即为降火。”痰由津停而生,血由津液所化,故痰浊为患,壅阻气血可生瘀血,而瘀血内停、津液不布亦可生痰。如唐容川云:“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国医大师邓铁涛曾提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痰瘀同源,痰瘀皆可因气的改变而生成,痰瘀乃津血之病变;津血的生成和运行,必须依靠气的生化布达。朱丹溪提出“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治瘀要化痰,痰化则瘀消”的治疗思路。唐容川认为“治一切血证皆宜治气。”由此,气郁者因气也,火者、瘀者亦起于气也。
山东省中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科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东院
周一下午东院(肺结节多学科会诊)
周二上午西院
周四上午东院(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