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最火的科普博主,竟然是只藏狐
无穷小亮不太像一个典型的科普者。科普者通常客观、中立,而他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在粉丝心目中,他的属性是藏狐,爱好是辨别水猴子,儿子是白额高脚蛛,天敌是戴胜。
最近他又有了个新的技能:一言不合就打人。说是打人,归根结底是打假。
今年,小亮的科普之路正式迈入第十个年头。他鉴别了数不胜数的神兽,打击了层出不穷的谣言,而他的科普之路还远没有结束。
科普顶流打人
对于不关注科普的人来说,无穷小亮打人的表情包是突然火起来的。
这个面孔方方、眼睛小小、微皱眉头的男人冲着镜头挥拳、拍打、耍双节棍,脸上透露着两分狐疑三分不屑五分无语。表情包多截取自“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他在视频里鉴定各类冷门热传生物,也发一些自己和其他科普/科研人的工作生活。
5月26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在抖音首发第30期《网络热门生物鉴定》。视频全长6分27秒,点赞达到162万。其中,他出镜的50多秒被网友们截取下来激情二创,#⽆穷⼩亮表情包 冲进抖音热榜。
表情包传着传着,就传到了小亮领导手机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在工作群里@小亮,问这表情包是你吗?“社死”的小亮截图再发抖音,一边幽怨地唱着“哎呀~哎呀~”,一边感叹“没脸活着了”。结果,#⽆穷⼩亮回应被做成表情包 直接冲进抖⾳热榜第⼆位,在榜超过24⼩时。
小亮在抖音账号发布的表情包“社死”截图
#⽆穷⼩亮回应被做成表情包 冲进抖⾳热榜第⼆位
无穷小亮出圈了。哪怕没看过他的科普视频,也逃不了见过这张形似藏狐的脸。
但对于科普圈内人而言,无穷小亮其实早就火了。小亮真名张辰亮,冠在他头上的名号包括《博物》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委会委员等等。他还有一个流传更广泛的外号“薄雾君”。
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专业的研二学生张辰亮进入《博物》杂志实习,开始接管博物杂志的官方账号。那会儿博物粉丝只有2万,小亮算了算涨粉速度,定下自己80岁时粉丝70万的宏伟目标。十年后,博物杂志官方账号粉丝1200万。
在短视频领域,这一数字涨得更快。从0飙升到1600万,抖音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只用了一年多。其中的节目合集《亮记赶海》、《身边的花鸟鱼虫》等播放量上亿,《网络热传生物视频》播放量更是突破10亿。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成立了融媒体中心,狐主任小亮正在与同事拍摄视频
从文字到视频,小亮的形象愈发具体生动。他在视频里玩梗吐槽捧哏加表演,观众跟着他学,也被他逗得哈哈笑。营销号咋咋呼呼地吼“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鱼”,小亮暂停补充:“直到你拍视频前到菜市场买了这么多”。营销号配着诡异背景乐标榜“地球人都不知道的生物”,小亮反问一句:“电脑特效看不出来?”
然后有一天,许多抖音用户@他,询问某某视频里的肉凳子是不是活的。他一看视频作者是特效师,账号里发的也全是特效,想不明白大家怎么这都分辨不了。一气之下,他转过手机打了镜头。
这是他第一次出镜作势打人,后来他又出镜打过很多次,直到彻底把自己打出圈。
水猴子斗士
回过头再看视频,小亮打人情境的出现显然是有规律的。
明明使用了抖音特效还偏说什么见到了真恐龙,明明拿着李小龙年轻时期照片还偏说是粉丝寄来的他爸照片……“你说你不认识麻雀、不认识乌鸦,你拍下来问我,我都不会打你。因为你确实不认识,这没什么丢人的。”可是为博眼球骗点赞而传谣瞎说,小亮无法容忍。
这次出圈的表情包也是类似的情况。抖音视频里,几个赶海的人分别捡到了一条石斑,一堆大龙虾,一只大冬瓜,最后甚至在海滩上捡到了一个女人。明明是自埋自挖,却装得比谁都真,小亮受不了。
对于弄虚作假的东西,他有一种出自本能的愤慨。“现在网络上垃圾内容已经够多的了,不要再制造新的垃圾了,你多少年之后人家回头一看,哟当时还有恐龙,而且还拍着了,你说这是不是就增加了垃圾?”
小亮师从中国农业大学彩万志教授,身旁的李虎师兄目前已是植物保护学院的副院长了
《网络热传生物鉴定》的结尾彩蛋,是著名的“水猴子时间”。从刚做科普那会儿,就老有人拿着像素模糊的照片问他这是不是水猴子,后来则进化成了没头没尾的水中不明生物视频。小亮辟谣过好多次,仍有人相信水猴子的存在。
辟谣-传谣-再辟谣-再传谣,在小亮看来,水猴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我很难说清楚它到底代表什么,但是我觉得它代表了一些东西,比如说谣言、不靠谱的东西、虚头巴脑的东西。然后跟科学之间,它有一种既对抗又协作的很复杂的关系。”
水猴子压根不存在,相比视频前面那些真实存在的生物,它显得非常荒诞。小亮自问:“面对一个这样的东西,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我们——不仅仅指大众,也包括知识面更广阔的科普工作者。
营销号胡说八道,小亮使出双节棍绝招
小亮说起自己家人几次上当受骗的经历。比如,他爸刷视频的时候看到了自动推送的广告,一朵碗莲在碗中绽放,便下单了链接里的花种。结果商家寄来的种子又大又长,根本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小亮一眼看出那广告是不同画面的拼接,但更多像他爸那样的普通百姓,他们该如何分辨鱼龙混杂的信息?
某种程度上,水猴子就代表着我们所面对的世界。“这个世界里边有好的、积极的、靠谱的,也有像水猴子这种荒诞的。有的科普人认为水猴子这一类东西完全不值得一讲,它太low了。但就是因为科普人不说,所以很多人认为水猴子是真的。”
打人不是目的,用打人的方式打假才是。鲜明的个人风格背后,是小亮朴素而坚定的科普态度:“不是你奶奶告诉你村里曾经出现了,它就是真的。有证据吗?没有证据,它就不能被证明。”
镜头之外
虽然揽下很多打假的活,小亮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别战斗性的人。“就是说我要打假,我这辈子就跟你们战斗到底怎么着的,不是那种。因为我特别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别人说我一句不好的,我能难受好几年。”
现实生活中,小亮敏感、内向,有一点社交恐惧症。“上学的时候就是傻上学,没人注意的那种,顶多班里边飞进一蛾子,我就出来把这蛾子逮住扔出去,这个时候大伙儿才知道有我这么一人。”后来工作了,他跟领导讲话会忍不住哆嗦,上台时又会紧张地不停说话,“把自己说到缺氧”。
他讨厌见面,“发明了微信这个东西就是为了让人不见面”。他也害怕电话铃声,所以手机永远处于静音状态。和人打交道即使不是让他无措,至少也让他感到不自在。只有面对大自然时,他才能感受到完全的放松、舒适。
现实生活中,相比和人讲话,小亮更喜欢与植物、昆虫打交道
好多年前,那会儿他还在上小学,每周跑去姥姥家旁边的荒地观察。杂草半人多高,他突然听到有个什么东西在霹雳扑棱折腾,循声看见一只大胡蜂正与一只大蜻蜓搏斗。胡蜂飞的时候,一下把蜻蜓扑到草丛里边,然后开始咬,咬成一个肉丸子,最后胡蜂叼着肉丸子回了窝,“太有意思了”。
还有大夏天,阳光炽烈,他和弟弟去荒地里看蜻蜓。蜻蜓就在眼睛那么高的地方飞来飞去,似乎一伸手就能抓到,但真一伸手它们就都躲开了。抓不到,干脆不抓了,两个小男孩就在大太阳底下静静地站着。汗水从额头上一滴一滴流下来,淌过红热的面庞。远处传来吱吱蝉鸣,时间仿佛暂停了,整个世界只剩下一片小小荒地。
时隔那么多年,说起这些往事,小亮语气里仍满满兴奋。形态各异的昆虫,千奇百怪的植物,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带给过他巨大的快乐。他太爱这个丰富迷人的生物世界了,没办法忍受那些神神叨叨、虚头巴脑的东西污染了他曾经、现在、未来的纯粹快乐。
他披上“打假”的战袍,承担起科普工作者的责任。但这无关于英雄心气,更近似于他的天性使然,是一个满怀对生物世界温柔之爱者的膝跳反应。
廿年一觉昆虫梦
小亮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互联网上第一次发言的事。
大概初二时期,他已经见过也认识了几乎所有常见的昆虫。他观察学校榆树上的蝴蝶幼虫,去姥姥家荒地从白天探险到黑夜。他将昆虫养在磁带盒里,用磁带上方的缝隙作为通风口,再一摞一摞地叠起来。他还给昆虫做标本,放在抽屉里收藏起来。可是,除此以外还能玩点啥呢?他腻了,“已经差不多快放弃昆虫这个爱好了”。
2小亮养的两只蜥蜴正在配种,他说:“我觉得我一直延续着小孩的兴趣”
然后有一天,他闲来无事逛论坛。在一个叫绿镜头的生态摄影论坛,他看到有人发了张图,是一只停留在什刹海边上的蜻蜓,画面近得好像镜头都贴在蜻蜓脑袋上了。花纹、皮毛都那么清楚,小亮被震撼到了。
几分钟后,他发送了在论坛的第一条帖子,也是他在互联网上的第一句话:“请问一下大家,怎么着才能拍虫子连毛都拍得出来?是要买什么型号的相机,还是需要练什么技术?”
那一次只有一个人跟帖,已经让他兴奋得不行。“网上竟然还有人能回复我,我第一次网上发言就有人理我,我就赶紧在那里回复,谢谢,还发了好几个感叹号。其他人一看,以为我的疑问已经解答了,就没人再理我了。”
因为一只蜻蜓,小亮第一次在互联网上发出声音,声音回荡至今。而当时那个因一条回复就激动不已的小亮,又怎会料到好多年后,他将在一个叫抖音的平台拥有1600万粉丝,成千上万的用户渴望被他翻牌子互动。
小亮与粉丝们相爱相杀的互动日常
网友们向他深情表白: “现在对女孩没兴趣了,就喜欢画画草草、各种动植物。”还有人评论:“我真是,我很着急去看下一个搞笑视频,结果总能刷到你,我知道你一讲就要讲几分钟,他妈的,我还特别想听。”
刚开抖音号那会儿,他有时会遭到反驳:“你赶紧先去百度一下再来说话吧。”如今他被奉为活体百度百科,粉丝们纷纷留言:“他比百度还要准”、“百度就是他写的”。二十年前,即将放弃昆虫梦的小亮点进论坛,在其他爱好者的引领下发掘了更多玩昆虫的乐趣。二十年后,无数普通人在他的影响下,对昆虫、植物、海洋生物等等产生了兴趣。科学褪去高高在上的耀眼光辉,成了常人也能理解、笑谈的有趣存在。
前段时间,小亮带着团队成员去国家动物博物馆拍科普视频。抖音视频发出去后,每个周末博物馆都人满为患,动物所里边的博士都来帮忙卖票,副馆长甚至得站在门口负责维持秩序。还有一个网友带着闺女来参观博物馆,离开前在旁边中科院动物所门口拍了张照。小亮看到了那张照片:小女孩背对着镜头,冲着中科院动物所举起拳头,“那意思是说立志长大后要当生物学家,特别感动”。
大一放假,小亮从南京回到北京家中,为爷爷画的鸟儿上色
还在中国农业大学读书时,小亮做过这样的梦:“岁数大了之后,能有年轻的学生同行,逢年过节拎着一桶油一箱牛奶来看我,然后都坐在我跟前听我讲点白话。”
现在这个梦想没有了,“因为做科普的就没有这样的传统”。如今他每天解答网友们的疑问,完成单位里的工作,看看书,养养蜥蜴,玩玩雨林缸。他还逼着自己去跑步,一集相声30分钟,听完就不跑了。他知道短视频和文字不一样,“要上镜就不能太胖”。
而他的新梦想是:“也许未来某个科学家,他在年少时期看过张辰亮的什么科普作品。”让更多人成为科学家,让自己成为科学家曾踏过的一颗垫脚石,这就已经够好的了。
网易新闻浪潮工作室出品
微信编辑 | 吴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