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辰:一个画家,对于社会要有担当精神

画家经纪人联盟
公众号

以下文章来源:当代国画

在当代中国画领域,张立辰先生是写意的旗帜,是大写意花鸟画的领军,也是重建中国画传承体系卓有收效的师表。张立辰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鞭和主持中国画系教学多年,为改进和完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的教学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立辰:号渔人、荷衣渔童。1939年出生,江苏沛县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从学于潘天寿、陆维钊等名师。后就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李可染基金会学术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
童年之时,生活在江苏微山湖畔的张立辰,最大的兴趣就是画画,门神灶码、月份牌是他最初追摹的对象。想起第一次见到中国画,懵懂之间,就被纸上的“墨疙瘩”吸引住了。后来才知道那里有齐白石的虾蟹、傅抱石的山水,其中有一幅画着黑八哥石头的,十分跳动,那种直观、神秘的水墨形象至今都难以忘记,那就是潘天寿先生的手笔。”
初高中六年,在美术老师山水画家李雪鸿先生的指导下,张立辰开始真正接触到了比较正规的中西画启蒙教育。因为李雪鸿先生毕业于西湖国立艺专(浙江美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因此听到了很多关于国立艺专的事情,以及潘天寿、林风眠、颜文樑、刘海粟等大家的治学和作画风格。
上大学前,虽然有点绘画基础,但对真正中国画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所知并不太多,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入学之后,潘院长专门给我们讲书法和画理课,带领我们参观了学校陈列馆的藏画展,大多数同学都是第一次接触到真正的中国古代绘画,虽然主要集中于明清和近代,但也足以震撼。”
对这些古代的绘画作品,潘先生一一点评,并将中国绘画千年以来的历史脉络做了形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潘先生从这开始教大家如何“看画”,何为“笔墨”。并以任伯年、吴昌硕为例说明了笔墨不同而写意程度不同画格亦不同
张立辰1973年才正式回到北京。“当时想画画这种心情比较迫切,就开始练习手头基本功。再有就是思想方面,就把当时上学时记的一些笔记拿出来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研究,把老先生对于中国画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法以及治学的一些方法都通过上课笔记来复习,又结合俞剑华编的《中国画论类编》来看。”
中央美院恢复教学后,杨先让就把张立辰介绍给当时组织中国画系教学的丁井文老师。但由于美院领导意见不一致,杨先让又让张立辰拿着画去拜访李苦禅先生。
“到了李苦禅先生那里,把我画的荷花、竹子一打开,他说:有老潘的气质,这个不像你这个年龄画的。他说我敢用笔,胆量比较大,这很不容易。”有了前辈的肯定,1977年张立辰进入了央美中国画系,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普通教师到担任中国画系主任。
如今,还在继续一线教学的张立辰仍在在各地讲学,培养学生。“老一辈的导师本就不多了,年轻的老师在传统功力与修养多有欠缺。因此要发挥老先生的余热作用,年青老师也需补传统的课。”
张立辰曾说:“一个画家,对于时代,对于社会要有担当精神。潘先生用他的艺术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我们要继承潘先生的旗帜。中国画的艺术成就太高了,它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崇高的事业,每一个从事中国画的人,都应该这样去做。所以,我在笔记本上写下,我这一辈子是受艺术之托。这是艺术的要求,是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