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隍城大屋村:人文仙迹多胜游
松湖镇,自古便是锦江流域商贸集镇和航运码头,又是通往省城南昌的重要通道,在丰城河西地区鼎鼎有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松湖街还是一个热词,虽说松湖镇隶属于新建县,但在集市做买卖经商的却多数是丰城河西地区的人,他们把松湖街看作是自己的集市,在这里大行其便。由于地缘关系和历史的原因,邻近松湖的一些村庄在古代大都冠有“松湖”二字,隍城镇大屋村(又称松湖大屋)便是如此。
大屋村与松湖集镇毗邻,两地的关系千丝万缕,相互融合,现在已连成一体,很多大屋村人在松湖老街上建房开店,不少人甚至把户籍登记在松湖镇。事实上,不仅是现在,在很久以前的古代,大屋、松湖两地就关系密切,渊源颇深,“松湖”地名的来历,也与大屋村的画松亭有关。
相传,很早的时候,大屋、松湖一带还是一片白茫茫的湖面。许逊在药湖除害,常路过湖边一家朱姓老板开的茶铺。这位朱老板虽然家境贫寒,但为人热情,对过往茶客态度十分恭敬。许逊很是感动,于是用宝剑凿出一口井,把仙丹投放井中,井水顿时变成美酒佳酿。许逊又锦上添花,在茶铺的墙上画了一棵松树,上面栖着一只白鹤,画得栩栩如生,很多人慕名前来欣赏松鹤,饮酒作赋。朱老板家境因此变得宽裕,为了感谢许逊,就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画松亭”。后来,人们慕名前来的人越来越多,在画松亭旁边形成一个集市,人们把这个集市取名“松湖”,慢慢演变为今天今天的松湖镇。
大屋村大约建村于晚唐时期。五代后唐明宗朝(926-933),有一位叫熊锽(字节山,后世称节山公)的,本是江陵楚熊后裔。其先为饶州太守熊缙,是江西熊姓鄱阳世系鼻祖;熊缙传至熊琳,为唐代汾阳侯,节镇豫章,封忠肃公,定居豫章沟上杏花村,为熊姓豫章世系始祖。熊琳五传至熊建,赘丰城秀市井冈陈氏,为熊姓丰城世系始祖。熊建四传至熊锽,入赘到新吴(今奉新)帅氏,励志经书,登进士第,授徐州刺史。熊锽致政(退休)后一路游玩到松湖一带,“爱其山水形势,西连锦水,南俯剑江,北控西山,东抵三州,土沃民淳,遂成闤闠。”“闤闠”就是街道、集市,也就是说,节山公在这里落籍以后,带来了人气,不久就形成集市。
节山公定居大屋后,仍然延续了熊姓一门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不仅人丁蕃盛,在读书科举方面也是鼎甲一方,奕世簪缨。其三世熊元稳为后周御史中丞,五世熊徽为宋宁海县尉,八世熊窥为宋起居郎、迁礼部员外郎,十四世熊平齐为宋山阳县令,十五世熊升熊方熊龙庚俱仕宋为县令,十六世熊兰(号兰国)仕元为提举、迁上游县令,十七世熊仁杰(号静乐)仕元武昌县尉。那个时候,大屋熊姓“人文之著,事绩之宏,台榭之广,园亭之胜”,可谓盛极一时。
关于熊仁杰,有一个“代捧龙章”的传说。据1985年编修的《圳头乡志》载:“熊仁杰(1260-1327),大屋熊村人。元代任武昌县尉,不久转升内阁侍读,曾代皇帝主祭泰山。朝廷赐给他'代捧龙章’匾额(正德御笔),后做到翰林院编修。”从时间上看,熊仁杰生活在元朝(1271-1368),“代捧龙章”也应是发生在元朝。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因此被族谱和方志记录下来。不过,由明代的正德皇帝给两百多年前的元代官员御笔题写“代捧龙章”的匾额,这个却值得商榷。
到十八世时,熊谊(字利宾,号宾堂)登明洪武辛亥科(1371)进士,授吏部司勋主事。熊谊身体不大好,在职一年多时间就生病回家休养。他跟湖塘燕山人、文渊阁大学士朱善是忘年交,大约朱善还当过他的老师。熊谊回家养病的时候,经常跟朱善见面,在朱善的影响下,熊谊在家乡置“萍聚书屋”,“日课子弟,勤诗书、务农桑、供赋役,澹然自守”。洪武八年(1373),朱善“廷对第一,授翰林修撰”,一年后因“奏对失旨”革职还乡,二人继续保持着密切关系,还同时作为“乡饮宾”(德高望重的贤达),经常出入于县衙。洪武十六年(1383)秋,朝廷有诏求明经老成之士,朱善和熊谊都被召至南昌藩府,次年春,朱善因为年纪大,没有进京,熊谊则奉召进京。后来,朱善再次被征召,任文渊阁大学士,熊谊则出京任嘉兴府推官,终于任所。
明万历年间,还有一位叫熊剑化(字神阿,号际华)的,诗经起家,万历辛丑(1601)进士,初授广州府增城县知县,调任江南松江府华亭知县,三载考满行,转任礼部主事,选授浙江道监察御史,还没出京就病逝了。熊剑化号称“能吏”,在当时影响极大,入选万历三十六年(1608)华亭县崇祀名宦、万历三十九年(1611)本县儒学崇祀乡贤。熊剑化病故后,很多名人题诗赠联祭奠,如署名“西吴韩敬”的题挽诗二章,其一云:“机锋迅捷气昂藏,话到忧时便慨慷。遗蜕定香知侠骨,高文差恨欠封章。蓉城缥缈王仙国,朵殿通明侍紫皇。他日看碑堪堕泪,华亭今便是襄阳。”又有署名“通家盟弟祁承烨”题“吊熊神阿兄哀歌七章并引”,其第七章云:“我所悲兮君之识,朗镜长悬融亿逆。定变解忿在咄嗟,当机独断随呼吸。陬呈陬见摩尼珠,屡投屡割庖丁习。最怜惠死庄辨孤,更痛钟亡牙琴息。我悲君识识自精,龙泉今复掩丰城。”读来情真意切,可见熊剑化为人为宦深得人心。
至于大屋熊姓后世,也是名人辈出,显甲一方,不胜枚举。在大屋村中央位置,有一幢占地一亩多(700余平方米)的祠堂,村民称之为“新祠堂”(由支祠扩建)。祠堂始建时间无考,现存的祠堂改扩建时间约在160年之上,有立柱108根,其中八根立柱为石质。2010年,经村民协商捐资重修后,祠堂焕然一新,看上去更加气势磅礴,真可谓名副其实的“大屋”了。
事实上,大屋村为后世留下的,不仅是这些名人贤达以及他们的事迹,还留下了许多与许真君有关的民间传说,除了上面所述“画松亭”典故和“松湖”地名的由来,还有众多与许真君活动相关的名胜古迹,如“着衣亭”、“半边槐”、“拔竹图”、“伏虎山”、“杖井泉”、“三渡处”等。先辈们以这些名胜和民间传说为素材,撰写了许多诗作,合称“松湖仙迹诗”,为后世了解和研究许真君的活动经历和民间传说,提供了丰富而可信的依据。而大屋村,也因为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千百年来,一直久盛不衰,成为松湖街最大最具人气的村庄,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争相探访。大屋村侧的锦江大堤号称“柳堤”,经常车水马龙,前往大屋凭吊怀古的游人络绎不绝,形成“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壮观景象。这一幕也列入了“松湖八景”。有“柳堤车马”诗云:
绿阴深处大堤头,贵客寻幽趋此游。
长线故添金勒马,翠眉常觑木兰舟。
隔村烟火怡鸡社,满市笙歌杂玉筹。
不见如今怡岸草,冠棠犹记昔时秋。
岁月老去,锦江依旧东流不息。位于江堤下面的大屋村,如今多了一些安静,少了几分浮躁。古老的画松亭仍然兀立村头,静静诉说当年往事。人物风流,世事沧桑,一切都像过眼云烟,唯有家风不改,仙踪难觅。
(资料来源:大屋《熊氏族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