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安健康】伏天该怎么养生?扬州中医这样建议……

扬州发布记者 王诗韵

“三伏”处在小暑和立秋之间,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天气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可谓“非蒸即煮”,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

苏北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陈维铭介绍,人们在夏季多喜食冷饮,爱吹空调,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很多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

中医建议,三伏天防寒,第一避免冷风直吹。无论是开空调、吹电扇还是窗边纳凉,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夜晚睡觉时,门窗别开小缝儿,以防虚邪贼风。第二护好两个部位。咽喉和后心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犯。护好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寒气。第三饮食注意少寒凉。要少吃冷饮,尤其是孩子。小孩子阳气正在成长中,过食冷饮,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易出现鼻炎、咽炎等呼吸疾病以及反复的扁桃体发炎、发烧、脾胃不和等问题。

适当出汗内毒外排

随着气温不断攀高,暑气逼人,人稍劳作或运动,就会大量出汗,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另外,三伏天旺盛的阳气除了容易给人带来不适之外,还会导致火气上升,出现心情焦躁、行为冲动、失眠等症状。

“适当出汗能够促热能散发。”陈维铭表示,大热天,很多人讨厌出汗后黏黏的感觉,怕汗味招人厌,担心汗水毁了妆容,总想少出汗、不出汗,结果让很多健康问题找上门来,“空调病”就是典型的例证。出汗除了可以降体温,还有内毒外排、滋润皮肤、发散阳气、调节呼吸等功效,如人体代谢的部分产物会随着汗液从皮肤排出,即内毒外排,汗孔在中医上也称“气孔”,皮肤出汗也就具有了调节呼吸的作用。主动出汗最可贵,能够促进体内热量散发,加快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体内水平衡;被动出汗只是加速血液循环,消耗体内大量的水分,并不能促进新陈代谢。

睡眠+运动,预防“情绪中暑”

酷暑时节,人很容易变得焦躁不安,这就是“情绪中暑”。苏北人民医院心理科专家杨杨分析,所谓“情绪中暑”,是指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气象条件就会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影响,人容易情绪失控,又叫夏季情感障碍。

“高温会使一些人心境不佳、情绪烦躁,为一点小事而大动肝火,这是典型的'情绪中暑’表现。”杨杨说,情绪中暑的危害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生理,更影响到我们的人际,乃至社会适应能力。

那么如何让自己不受“坏情绪”影响呢?情绪中暑绝非是急性病,“从开始被不良情绪影响到不良情绪的爆发,这中间必然有一个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越早意识到,那么我们就越容易去应对。”杨杨提醒,在炎热的高温环境中,应尽可能地增加休息时间,并注意饮食调整,增加营养,重视夏季的养生之道。

“情绪中暑”主要靠自我调节,比如调整起居时间,保持睡眠规律,及时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多吃开胃食品,避免吃过凉的食物,增加户外运动等都有利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编辑:凌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