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的张小龙,错了吗?
今天想聊聊前天的那个段子:终于明白电脑版微信登录为啥要扫码了。
我看有不少小伙伴点进来可能觉得莫名奇妙,没看懂这个事的同时,丝毫不妨碍又成为一场我们吐槽微信的盛宴。
7 月 11 号的时候,微博上有个热搜,就是这个「微信电脑版必须扫码的原因」。
这个热搜源于一个博主分享了两页书摘,吐槽也好,心得也罢,从中一窥到微信之父张小龙当年的想法。
而这两页书摘都源于今年年初才出版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今年出版的书,那为啥前面我要说「当年」?
因为这本书,不对,与其说是书,不如把它归为演讲实录,内容都源于张小龙 2012 年的那次 8 小时演讲。
原创于 2012 年,4 年后才被整理成书稿,至今时隔 9 年之久,《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才正式出版面世。
但估计张小龙也想不到,9 年之后的互联网,会因为自己当年的几句话而再起波澜。
我发了那个段子以后,发现大家对 PC 版微信登录必须扫码这事异常关注,看来大家都苦微信扫码登录久矣,这个事不是我的个人观感,而是大家都挺嫌弃。
坦然之余,我顺带着就留心了一下这个事情的后续发酵。
结果传着传着,从「微信电脑版必须扫码的原因」的热搜,变成了「如何评价张小龙称做 PC 版微信是一种破坏」。
当然,咱今天要聊的是微信,别的东西我们先放放,有机会再和大家细聊。
所以,回到问题的最初,你觉得做 PC 版微信是一种破坏吗?
落点2012
要讨论上面那个问题,抛开时间,抛开背景大谈现状其实都挺耍流氓的。
让我们先把目光回到微信诞生之初。
那是一个什么年代?
2011 年 1 月 21 日推出的微信,处在咱们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元年,虽苹果当道,但是个安卓崛起,小米诞生的年代,是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交接的当口。
也就是从时间上说,那会的移动即时通讯正值风口。
再看看和微信同台竞技对手,有飞信,有米聊,当时的用户数量可比微信要多得多,但活下来并成长为月活破 10 亿的国民应用,唯有微信。
为什么只有微信,作为一个很早就跟跑微信的普通用户,我一直觉得原因有三:
一:追求简单的即时通讯。
如果说飞信的爆火,可能是打破了需要掏钱发短信的魔咒,那从一诞生就拥有即时语音通讯功能的微信,是在跟打电话对着干了。
免费两个字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可能到这你会说,不对呀,QQ、米聊不都可以即时通讯嘛。
但相比于略显花哨,功能更繁杂的它们,一开始就追求简单的微信更得人心。
谁的人心?有能力花钱买智能手机的人心。
响应快,不花哨,简单便捷就是微信最开始的立足点,不过仅此一点远远不够让它成为这 10 年来的新王。
二:实时在线的养成习惯。
这点就是最近「PC 版微信是破坏」事件的争议起因了。
张小龙当时所言的初心,是想论证智能手机的未来,可以算得上器官的延伸。
既然如此,就要培养用户永远实时在线的习惯,怎么培养,比如不做在线状态,比如 PC 端、网页版的微信一定要手机扫码才能登录。
都是为了让人们信任微信,信任它是一个只要你发消息,只要你找人,就能联系到「默认在线」的对方。
张小龙不喜 PC 端的说法也因此而来。
个人觉得,2012 年的张小龙说这句话本身没有错,更何况人家谈的就是手机的未来,但放到 2021 年的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因为微信已经是个月活 10 亿的庞然大物了,不是未来,而是现实了。
可要还是觉得 PC 端微信是破坏,那这种落伍的想法本身就是失败的。
不过咱也不能拿人家 9 年前的话,去打脸说他考虑的不周到吧。
三:陌生人社交。
如果说一开始微信发展的法宝是什么,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这仨一定逃不过去。
据我所查到的数据,没动用 QQ 资源的前提下,微信靠着「附近的人」这个功能,用户数不到百万的它,突然变成了日增 10 万。
这么看,前面说的免费远没有好奇心和底层欲望的魅力大,咱也就不多拓展了。
总的来说,我是觉得基于这三点,深谙用户所思所想的张小龙,才能带着微信领跑 10 年。
但每一个互联网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微信也不例外,它早已不是当年的颠覆者,而是一个疆域无处不在的帝国。
成长到如此地步,是 9 年前的张小龙自己也不曾想到的。
如今狂野扩张的微信,已开始慢慢失控。
微信变了
支付、直播、购物、游戏、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等等功能接二连三的上台唱戏,微信和所有互联网巨头一样,都在打造着自己的商业闭环,和对手们争抢着咱们的时间。
胖了、臃肿了、Q 里 Q 气了,不再简单,不再克制了,说实话,我们能找出来一箩筐的理由去批判现在的微信。
可就这一点上微信不是原罪,任谁发展到这个体量,都会去积极开通其他业务,追求极简和扩张本身就是背道而驰的。
但,声称用户体验为王的微信,还有很多反人类,能改进却迟迟没有动静的地方,这才是我们想「教张小龙做微信」的原因。
我从过去的小调查中,筛选了微信现有的几大痛点,大家看看是不是感同身受:
消息列表越积越多,还不敢删,删了聊天记录就没了。
未经允许就会被人拉群(关于微信群的太多了,就不说了)。
永远只是单向删除好友。
语音条没有办法拖动。
微信消息的延迟。
......
至于没出已读我觉得是是应该的,办公软件已经够黑的了,私人属性的微信就别这么折腾了。
但问题是,现在的微信,私人嘛?
私人的话,大概通讯录里的好友也不会让你半夜爬起来改稿,不会没事群发俩广告,不会没事有俩拼多多的链接,嗷,这个可能会有。
所以,微信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成为一个办公工具,成为一个支付工具,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全场景工具,但事实是,如今每个人都在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如果一个应用,每个人都在使用,可想而知的是,它一定不会适用于每个人,也注定要承受可能来自每个人的无限吐槽。
这不是张小龙的问题,也不是微信的问题,这是一个月活 10 亿级别的应用所不可避免的。
结语
10 年前,手机通知声响起,我们会迫不及待的查看消息。
10 年后,手机短信弹窗出现,只有在接收验证码的时候才能感到意义。
我们被无数个应用培养了习惯,驯化了心,面对被各个应用切碎了的生活,难免会觉得无措。
当微信慢慢失控了,偏离了设计之初的准则,谁又能给我们解绑呢?
毫不夸张地说:
9 年前那个微信,已经和现在不是同一个应用;
9 年前的应用场景,也不是现在的同一场景;
有趣的是,9 年前因为好奇成为了微信最早用户的那群人,也很有可能是槽点最满甚至想要出逃微信的那群人。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现在再来看 9 年前的张小龙的那句话错了吗,我觉得并没有,也不必再拉出来鞭尸。
只不过 9 年后的现在,张小龙当年设想里的「永远实时在线」成了生活的魔咒,我们还有得选吗?
说有的选那是在矫情,但希望 9 年后的张小龙还会有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