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许正龙专栏丨博物·布文
▲
上
来到南京博物院,在“呼吸”这一展场里,空间雅致纯净,陈列布局到位,有总体关照,具相当水准。许多人从外地赶来,由机场、车站等嘈杂城市氛围中进至展厅,感觉反差较大,一下子冷静下来,反思和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体现。
《苍茫》 综合材料 163cm×73cm×43cm,2008
从雕塑家角度来说,大家每年参展很多,不过大部分是在美术馆或画廊中,也有在公共空间中,在博物馆尤其是在南京博物院这样规格的平台中办展,实属难得。作为反映“诗情画意”的中国当代雕塑作品能与古代经典艺术并置而隔空对话,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延展的可能性和再认识,此是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过程显示出理性挖掘的成分,结果是智性承继与良性拓展的多方位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有些优秀的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已被欧美藏家和博物馆收藏,相对来说,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与收藏机制稍微有点滞后。南京博物院同仁能把当代雕塑从现场展示进而列入收藏机制,是对当代雕塑家创作成果的肯定。
欣赏展名“呼吸”,品出策展人的深度创意,呼吸是生命力的体现,一呼一吸让展览灵动起来了。表面看雕塑是无“生命”的,不过中国古语有言“万物有灵”,古往今来的好艺术家在创作时,总是把生命意识贯穿到形态创造当中,此种形态在默默地、永久地诉说其时的文化述求,无声的诉说是有生命痕迹的,好雕塑周遭有强大气场,形象地说即存有潜在的“呼吸”。
今天上午,展场中余音绕梁,人们静心品思,似乎能感受到馆中当代艺术作品在时空中缓缓倾述,这是从根本上或是骨子里汲取传统精髓而转换出来的作品。闻之尽管有些微弱,毕竟是物化的生命颤音,在衔接本土传统的学术化道路上,愿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呼吸”畅顺!
(本文为作者在《呼吸——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研讨会上的发言,南京博物院2016-5)
下
《导向》及现代舞
艺术家离不开博物馆,无论走到哪个城市,考察当地博物馆往往是大家行程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我在欧洲参加了两个艺术创作营,想结合其所处城市及现工作单位清华大学的博物馆建构来谈点感受。
一 博物馆数量
早先,在光华路校园,我与一法国本科生聊天,他是学卫星地面接收的,暑假来中国勤工俭学,临回国前一天,来美院看展览,我们聊文艺复兴、印象派和立体派,能聊进去。转想,我们大学理科生,不说了解西方艺术,针对中国古代艺术未必能聊起来。什么原因?博物馆教育是否普及与推广。
2012年,我参加了从战争弃料至和平之物——瑞典国际雕塑创作营,地点在阿尔博加市,一万多人的小城,有三个博物馆,市立博物馆、军工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市政厅建筑是十六世纪的,使用的桌椅都有年头,可说是文物,墙面及建筑空间中,陈列着许多油画和雕塑的名家名作,密密麻麻的,本身也像个博物馆。时下我们城市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比例还少,大有发展空间。
二 展览多样化
有了博物馆,类型化是重点!藏什么?办啥展?皆关乎于此。具体涉及展品和展览,可否更接地气和当随时代?
1关注地域特色
阿尔博加市原是军工基地,故有军工博物馆。我们雕塑使用的材料就是该博物馆淘汰的展品,一战、二战的飞机大炮都有,我用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枚巡航导弹。把废弃武器给艺术家做作品,之后建了个和平雕塑公园,室内外展品相得益彰。
《和合——从导弹至钢笔》综合材料 583cm×220cm×139cm 2012 瑞典阿尔博加雕塑公园
上个月,在西班牙参加和合之道——国际公共艺术创作营,我是学术主持,突出特点是艺术家用市政弃物做作品,强调环保与生态,随之建了个和合之道雕塑公园。皮苏埃尔加城就是一个露天博物馆,建筑、桥梁、街灯皆有历史。城内民俗博物馆馆主是学艺术的,后做房地产,他收藏了本城百多年来的风物,有农具、工具、厨具、洁具,也有教案、试卷、学生花名册。他喜欢打猎,有本地野熊的泥脚印,甚有熊粪等,馆藏接地气,让游人看到该城的变迁。
《缪斯的新空间》综合材料 290cm×170cm×437cm 2018 西班牙巴塞那CCACO和合之道雕塑公园
2关注当代文化
西班牙北部有个城市叫毕尔巴鄂,原以工业化见长,可以说普通的没多少人知道,在转型初,投巨资建了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及空间内外皆是当代艺术作品。据说开张期间吸引了两千多万人前来观看,现在每天还是人头攒动,带动了第三产业,该城成了著名的旅游地,当代艺术救活了传统工业城市。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三 营造艺术氛围
最后谈一下我所处的清华园,众所周知,清华早先是综合性大学,后成为工科院校,要进入世界一流大学,须有艺术和医学,所以有了美院和医学院,重要的是在国内大学中开先河地建了艺术博物馆。不仅有清华大学和原中央工艺美院的馆藏展,也举办国外艺术大师(如:达芬奇、布德尔)展,还有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如:袁运甫、忻东旺)作品展览。建馆以来的系列展览给清华园带来了浓厚与活跃的艺术氛围,促使师生员工更加关注社会和拓展想象,开阔视野,放大格局,为不同学科带来相应的创新活力。
(本文为作者在《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研讨会上的发言,河北博物院2018-9)
作者简介
许正龙
江西上饶人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学院雕塑》丛书执行主编。
出版《中式物语》、《和合之道》、《时空铭》、《雕塑概论》、《雕塑构造》等,曾获中国雕塑史论奖、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等。
Xu Zhenglong
Born in Shangrao, Jiangxi province
Professor and doctor, doctoral tuto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cademy of Fine Art,executive editor of Academy Sculpture
Published monographs: Chinese Poetic Sculpture, Harmony and Unity, Engraved Space-Time, Sculpture Overview, Sculpture Structure, etc. won the Award of Beijing High Education Quality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Award of Chinese Sculpture Art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