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 —— 评省城诗人麦豆诗歌《饭后散步》

盲道
——评省城诗人麦豆诗歌《饭后散步》
程风
盲道,是城市中道路上专门为盲人铺设的路。盲人可以在盲道上一路向前。省城诗人麦豆老师的诗歌《饭后散步》,就写了盲道。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这首诗。
整首诗不长,一共12行。但是,内涵很丰富。
在诗的开头,诗人就语出惊人,闭着眼睛散步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大家营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散步大家耳熟能详,许多健全人都有散步的经历,并且早已习以为常。可闭着眼睛散步,这是为什么?这可能么?而且,据诗人的描述,这样散步的人还越来越多。这意谓着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强烈的好奇心,牵引着我们去看诗人接下来的诗句。
原来,脚下有盲道。听诗人这么一述说,我们才若有所悟。盲道是给残疾人准备的。本来残疾人的生活,和健全人相去甚远,或者说是两个世界。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盲道,并且去体会盲人走的盲道呢?抛开别的问题不谈,单从关注盲道的人越来越多上讲,你意识到什么?对!爱!关爱!或者说关注。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残疾人,比如盲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设身处地地模仿盲人,甚至于闭着眼睛在盲道上散步,象盲人那样。当代的残疾人啊,真是越来越有社会地位。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诗人下面的表述。脚下有盲道/就像一条传送带/将一个人/从路的一头运送至另一头。可见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但有盲道,而且盲道铺设的科学精准,像直直的传送带一样,能把闭着眼睛的摸拟人群,从路的一头送到路的另一头。对于真正的盲人来说,那更是通衢大道,可以有很多轻松的空间。
接下来,诗人这样述说:散步途中/我们回到/不可知的/物自体。正和上文说的一样,散步中的人们,试着学习盲人走盲道,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体会到了和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找到的感觉,物自体。诗人用的词是回到,回到物自体。这句话的内涵就耐人寻味了。本来,物自体是基础状态,并且是不可能被认识的客观存在。但是在诗人的语句中,不可知的物自体,被诗人捕捉到了,诗人在成文的诗句中,感觉到了物自体的存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是的,康德的哲学中令人困扰的物自体,在诗人这里得到阐述。这是个令人震撼的突破,或者说是重大发现。而这一切,被浓缩在这简简单单的几小行诗句里,让人倍感震惊。
最后两行,诗人进一步阐述,像长途旅行中的行李箱/被移动。诗人在这里,营造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就是长途旅行中旅客的行李箱,被各种交通工具,从出发地运到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行李箱本身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这句话的内涵,也耐人寻味。散步的人们,在盲道上,从路的这头,像行李箱一样,被传送到路的另一头,身不由己,难以尽述。行文至此,读者,您作何感想?

作者简介:程风,70后,淮安市作协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