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堪忧?存在吗?
《北方农资》记者 及美芳
我国土地现状
地少人多是我国的现实国情。我国不仅耕地资源数量有限,而且耕地质量安全风险较高、耕地生态环境脆弱。我国耕地总面积18.26亿亩,人均不足1.4亩,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左右。在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高达13多亿亩,占耕地总面积72%以上,旱地和半干旱地约11.5亿亩。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化肥数量最多的国家。化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是我们在发挥肥料营养方面,忽视了植物营养的全面性、多样性及土壤健康和食品安全,不仅造成肥料的浪费,而且给环保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致使目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耕地质量下降,耕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低,酸化凸显,有的地区污染较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
随着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肥,耕地的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区系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耕地质量状况总体堪忧,表土流失、土壤板结、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等问题突出,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19.4%,正在影响和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安全,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
为此,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0年中国农业要实现化肥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把耕地修复、食品安全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等委员指出,“土壤问题直接影响到十几亿人的饮食安全。”
截止2017年3月,至少有20个省份已公布地方版“土十条”。地方版“土十条”的陆续出台和2017年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释放出一个信号:即土壤修复需要重视,它不在是一个概念化的东西,将有200亿市场。植物营养与土壤健康类产品等新型肥料有至少占我国肥料总量30%份额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广阔。
农产品竞争力现状
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应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方面的主要方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证有效供应,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
近几年,中国农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结构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种植成本偏高和优质农产品偏少,导致农民种地不赚钱;另一方面是国际农产品进口冲击越来越大,无形中增加了国内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果贱伤农在各地不断上演。重要的原因就是肥料中营养元素的失衡与用户不合理施用,带来的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到产品产量和质量。需要开发出既满足作物生长,又有利于培肥改良土壤的产品,并指导农民合理应用,提高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关系的认知,树立食物链营养的观念,做到平衡施肥,生产出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应,使农民的效益不断增加,而且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不断提升。
本文作者:及美芳,制作:及美芳,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微信公众号:北方农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