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蔡澜“风流不羁”,他却用行动验证了简单的人生道理
1
一提到“香港四大才子”,大家都会对他们各自的特点有鲜明的认知。
金庸和倪匡是泰斗级的小说家,他们很多作品都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倪匡的《独臂刀》、《精武门》、《洪熙官》和《流星蝴蝶剑》等,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
黄霑,天才大师级的词曲家,他是香港歌坛公认的“词坛教父”,一生创作了2000多首歌,对粤语歌的兴起有很大的贡献,很多歌手因为唱他所创作的歌而红起来。他创作的《我的中国心》、《沧海一声笑》、《上海滩》和《男儿当自强》等歌曲,在中国几乎随便找个人都能哼上几句。
“才子”的标签,用在他们他们三个身上,简直是恰当到无伦。
唯独对蔡澜,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文艺作品,竟然是他的“风流不羁”,以及“食神”、“情感大师”等称号。感觉他与前三位比起来似乎作品并不是那么出彩,但是却有着不少的风流韵事,除了美女之外,蔡澜喜欢的还有美食。正因为没有特别突出的作品,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蔡澜被称为“四大才子”之一并不名副其实。
2
其实不然,蔡澜先生的才华当然是非常出众的,不然不会被公认为“四大才子”之一。
蔡澜,1941年8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潮州。父亲蔡文玄副职电影发行及宣传,在邵氏片场的一个分行做干事,正职为诗人,书法家。母亲为新加坡一所小学的校长。
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里的蔡澜,从小就受父母的影响,对文学与艺术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天赋。1955年,年仅14岁的他就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影评《疯人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靠写影评赚稿费。
由于文笔出众和见解独到,很快引起了邵逸夫的关注,并有意把他招进邵氏电影公司培养。年纪轻轻,他的才华已崭露头角。
后来蔡澜想去巴黎学画,但母亲洪芳娉知道他嗜酒,认为他去了法国一定成为酒鬼。当时日本电影处于黄金时代,蔡澜就提出到日本学电影,母亲同意了。
当时蔡澜已年满16岁,按新加坡法律规定,需要强制服兵役。这时,邵逸夫的哥哥邵仁枚出面帮忙,把他聘为邵氏电影公司的驻日经理,以人才发展为由将蔡澜从服役名单中拎了出去。作为代价,邵仁枚将自己的儿子送进兵营。后来蔡澜用心为邵氏工作多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份恩情。
3
1959年他开始前往日本留学,实际是半工半读,负责帮邵氏挑选和购买日本卖座片送往东南亚发行,并主管香港外景工作和监制一些低成本影片。小小年纪的他,就对电影表现出很高的鉴赏天分,他待人处事也显得非常干练,深得邵逸夫的喜欢。
半工半读,并没有耽误他的学业,他的日语也学得很好,老师非常喜欢这个天资聪明的年轻人。
1963年,蔡澜毕业返回香港,即被邵逸夫重用,出任邵氏公司的制片经理,往返于台湾和东亚各地。在邵氏期间,他不仅参与了多部电影的制作,还曾编剧了《香港奇案》和《油鬼子》等片。后转入嘉禾电影公司,出任副总裁一职,监制电影多部非常卖座的巨作。
至于为何选择做监制,蔡澜说是邵逸夫先生教的:“他说做监制,任何一个部门你都要知道,你懂的事情多了以后,求生的技能会越来越多,做人的自信心就强起来了。”
从上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90年代初,蔡澜一直在从事电影行业工作。虽然他监制创作的片子都卖得很好,但他依然会有感到困惑的时候,他曾跟邵逸夫提议,邵氏一年能拍四十部电影,能不能拍一部为了艺术理想而不卖钱的?邵逸夫反问他,为什么不通通拍成赚钱的呢?蔡澜被问得哑口无言。
后来离开电影行业的蔡澜,说他做了半辈子的电影,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是喜欢欣赏电影,而并不想参与到其中搞制作。
4
但是这近四十年的电影工作,却对他的人生影响非常大,任何一个人在一个领域里能用心坚持四十年,都能成为大师,更何况蔡澜这样从小就才华出众的人,自然是大师中的大师。
一方面,蔡澜通晓多国语言,因为电影工作的原因,他先后在东京、纽约、巴黎、汉城、台北、巴塞罗拿和曼谷等地居住过。注意,是居住,而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常年游荡国外的经验和信息,令他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智慧都提升到了很高的层次。
据说在当时有很多女明星对于蔡澜都非常崇拜,因为他好像一部百科全书,似乎什么都懂,很有才华,接触过他的人都被他折服了,成龙也一直非常敬重他。
另一方面,蔡澜其实自己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纯艺术创作,相当大部分属于商业片性质,所以当看到自己监制的很多部影片卖座时,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开心和骄傲。但是这个过程,让他对商业运作有了很深的认识,所以他也是“四大才子”中非常有商业天赋的人。
以前蔡澜主要是写影评和剧本,但这并不是他真正喜欢的艺术创作,为了需求内心的平衡,从1980年开始,他才真正投入到写作当中,写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并推出过很多作品,内容以食经、游记及人生感悟为主。
正是因为写作和爱吃喝玩乐,他才跟另外三才子玩到了一块。据说,四人中,最早玩到一块的是蔡澜和倪匡两人。金庸虽跟倪匡早年认识,也是倪匡的老板,倪匡早年在金庸的《明报》写连载领稿费,但倪匡最初是看不上金庸的文笔的。
在他读到蔡澜的文章后,却大为赞赏;与此同时,蔡澜读了倪匡的作品后,也惺惺相惜,于是两人很快玩到了一块。后来蔡澜跟金庸和黄霑也成了好友,而且这三人对蔡澜的评价都非常高,这足以证明他才子的地位。
蔡澜没有像金庸、倪匡那样写很多小说剧本,并不是他没有这个能力水平,而是压根对写这些不感兴趣。三人都评蔡澜的文笔:他写什么像什么。他曾模仿倪匡的风格写过稿子,并以倪匡的名义投稿给专栏,报刊的人竟然没有发觉,录用了稿件并支付了稿费。由此可见,他的文笔功底足以称得上“才子”。
5
真正让蔡澜名声大噪的,其实是他在1989年跟倪匡、黄霑一起主持了一档大胆自由奔放的节目《今夜不设防》,同自由奔放的节目一起被观众认知的,还有同样自由奔放的蔡澜。
在节目中,他对性爱、感情、婚姻、人生等话题大胆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信赖,很多人在节目后纷纷开始写信给蔡澜,倾吐情感纠葛、请教生活琐事。
对此,蔡澜并没有迂回敷衍,而是直截了当地回复,自己怎么认为就怎么说。后来提问的人越来越多,蔡澜索性在报纸上开了专栏进行解答。
就这样,很快,蔡澜便成了深受观众欢迎的“人生导师”,而这时,他美食家的身份还没有完全被公众发现。
紧接着,蔡澜正式开启了他“斜杠青年”的多彩生涯。1992年,他进军商界,创办了暴暴茶等系列产品。之后年过半百的蔡澜,又开始做美食类节目主持、开餐厅、出任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写书法、出版书籍、开网店、玩微博、做直播……
就这样一直“半工半玩”到了今天。离开电影圈的蔡澜,依据自己的喜好,把个人兴趣发展成了事业。
6
很多人只看到了蔡澜的潇洒和风流不羁,但背后的他并不是人们所看到的表面那样轻松,读书时为了能看懂外文电影,他上午读中文学校、下午读英文学校;他始终保持惊人的阅读量,“如果一个写作人不喜欢看书,他就没资格做写作人”。
一直以来,他仍两袖清风,每天仍在为生活而努力。他用行动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人生道理:没有人轻轻松松就能成功。“你要比别人做得更好一点的话,就要比别人睡少一点”,“我是很努力很努力做人,这样才有今时”。
作者:广仔,一介商人,业余写手,陪你一起看世界,谈历史,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