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欣赏这 10首
经典 交响诗 作品吧
这是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一部交响诗,李斯特也是这一体裁的首创者。这个外向型的家伙虽然以“炫技钢琴家”著称,但一旦深刻起来也不得了。这首《前奏曲》是他交响音乐的代表作,取材于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篇《人生》,但一扫原作消极的心态,变为一曲歌颂生命、歌颂光明的胜利凯歌。作品旋律宽广优美,配器精彩纷呈,结构细腻精巧,并且在作曲技法中巧妙地运用“主体变形”的手法,直接预示着后来瓦格纳的“主导动机”。
索尔蒂指挥,李斯特《前奏曲》
圣桑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作品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这首《骷髅之舞》是他交响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完成于1874年。整部作品从弱奏开始,突然独奏小提琴奏出圆舞曲的节奏,描写死神的骷髅互相击碰着出现了。根据作品要求,这把小提琴需要特殊定弦,以描绘深夜墓地寂静和恐怖的气氛,乐曲逐渐发展到全奏……正当骷髅之舞跳得热烈之际,一缕阳光出现,各种鬼魅魍魉马上散去,留下空旷的大地。
Danse Macabre (骷髅之舞) Alain Lefevre - A Celebration of Excellence
这部作品堪称作曲家最著名的代表作,创作于1880年,这一年是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继位25周年,当时筹划举行一个“俄罗斯历史活动画面配乐展览会”,画面的题材选自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些故事和传说。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为其中的一幅画面所写的配乐,这部音画由于其朴实动人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广泛地流传。作品描绘了一支骆驼商队在俄国军队的护送下,行进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由远而近,继而又消失在空旷的远方。这部标题性的交响诗由俄罗斯曲调和东方音调两个主题变化、发展而成。宁静的俄罗斯曲调和古老的东方音调相互交融、在草原上形成和谐的回声,慢慢飘散在草原上空。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精致而极富诗意的抒情音调、严谨的结构、鲜明的音乐形象、绚丽的管弦乐色彩与民族民间生活场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Valery Gergiev - Valery Gergiev: The Greatest Russian Classical Music
这是芬兰的“第二国歌”,西贝柳斯一生的代表作,创作于1899年。作曲家自己曾经说道:“《芬兰颂》就像一缕来自旷野的清新的空气,这是来自天堂的旋律,纯洁而又令人振奋。”乐曲由铜管群在低音区的怒吼开始,奠定的全曲抗争的基调;随后以木管模仿管风琴,弦乐则做出庄严的应答,表现了芬兰民族抗击外侮,争取解放的决心;小号则以一个固定的同音反复节奏型,向民众发起了号召,而真正《芬兰颂》的主题响起时,则是众赞歌的风格,感人肺腑且深入人心。
Finlandia (2012 - Remaster) Paavo Berglund/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 - Sibelius: Complete Symphonies, Tapiola, Karelia Suite, Finlandia, The Bard
这是美国作曲家格什温于1928年所写的一部交响诗,在20世纪美国的交响音乐历史中有着重要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管弦乐作品,而且在其基础上诞生了同名的音乐剧和电影,一直风靡至今。创作此曲之灵感源自作曲家的巴黎假期,第一次去巴黎的他兴奋不已(基本可算是乡巴佬进城),并决定将各种印象用音乐来表达。本曲的性格非常阳光,完全一副朝气蓬勃的图画,仿佛一个美国人以轻快的步履穿梭巴黎的大街小巷,而小号奏出的蓝调主题则成为全曲中最耳熟能详的旋律,带出的感觉正好表出作曲家缅怀巴黎的情怀。
An American in Paris Leonard Bernstein - Great Performances -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 An American in Paris, Piano Concerto in F
这是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不朽巨作,斯美塔那仅此一部作品足可以让他名垂青史。《我的祖国》作于1874—1879年间,这时斯美塔那已遭到耳聋的极大不幸,他一面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面忘我地讴歌祖国(捷克)光荣的历史,抒写祖国美丽的河山;这是一阙充满对祖国和人民深刻的爱、对未来和光明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乐观精神的颂歌。这部作品共分六个乐章,其中最出色的就是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基本也可以视为捷克的“第二国歌”。
Má vlast: II. Vltava Herbert von Karajan - Dvorák: Symphony No. 9 - Smetana: Die Moldau
《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
这套带有印象主义色彩的交响诗是作曲家雷斯皮基一生的伟业,在意大利的管弦乐艺术发展史中,这套作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部曲”指《罗马的喷泉》《罗马的松树》和《罗马的节日》,每一部都包含有四个乐章。其中“喷泉”的四个乐章分别描述罗马城中四个不同地点的喷泉;“松树”的四个乐章则是追求用音乐来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印象;而“节日”则是以历史为脉络,用音乐描绘罗马在远古、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当代四个不同节日的景象。作曲家在这里借助于对大型乐队音色的探索,意图去表现罗马城的不同维度(历史与现实,城市与乡村,光明与黑暗等等)的风采。
Respighi: Pines of Rome - The Pines of the Appian Way (I pini della Via Appia)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 Respighi: Pini di Roma; Feste romane; Fontane di Roma
《罗马的松树》第四乐章《阿皮亚大道旁的松树》
《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原为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非常简单:一个残暴的君王,每日要迎娶一位新娘,次日便要把其杀死而另寻新欢。这是出现一位姑娘,她每天晚上给他讲一个故事,到第二天时正式关键之处,为了继续听下去,国王破例没有处死她。之后,她又以同样的方式给君王讲了一连串的动听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国王终于感动,与她白头偕老,全心治理国家。这部音乐作品由一些阿拉伯的元素和音调交替组成,其中有的是风俗性的趣闻,有的是幻想性的大自然景色或爱情的场面;有时充满炽热的激情,有时则是细腻和温柔的抒情诗。这是一部美丽的音乐神话……
I. The Sea and Sinbad's Ship (第一乐章 大海和辛巴达的船) Riccardo Muti - Rimsky-Korsakov scheherazade Tchaikovsky overture Solonnelle '1812 EP'
《天方夜谭》第一乐章《大海和辛巴达的船》
不出意外的话,这几乎是德彪西常演作品中,乐队编制最大、演出时间最长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了。共分为三个乐章(其实是三幅“音乐素描”),第一幅为“从黎明到正午”,第二幅为“海浪的嬉戏”,第三幅为“凤与海的对话”。尤其以第三幅(乐章)最引人入胜:先是定音鼓刻画出远方飘荡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景象,犹如风和海的对话,同时也表现出作曲家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III. 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 (第三乐章 风与海的对话) Classical Artists - Debussy: La Mer / Nocturnes / Prelude a l'apres-midi d'un Faune
《大海》第三乐章《凤与海的对话》
这部充满哲学味道的作品创作于1896年,受到尼采的同名著作的启发而写成。全曲共分为九个段落,除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作者自己加上的,剩下的八段均来源于尼采原著,它们分别是“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康复”、“舞曲”和“夜游者之歌”。其中“日出”是全曲的引子,也是最为著名的一段,被用于电影《2010太空漫游》中而家喻户晓。“日出”之后主人公经过了追求爱情的悲哀和追求科学的徒劳,这位“超人”终于摆脱了常人惯有的烦恼而进入到“舞蹈之歌”的欢乐佳境,而最后的“梦游者之歌”,则象征着这位“超人”的灵魂在上升,而世界则在他的下面沉沦……
IX. Das Nachtwanderlied (第9首 梦游者之歌) Giuseppe Sinopoli - Richard Straus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 Don Juan - Salome's Dance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九首《梦游者之歌》
————————————
微信改版,不小心咱们可能就走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