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李惠东 | 象·罔 —婉约如玉系列自述

“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迹。——宗白华《美学散步》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它更集中体现在文化艺术的历史遗迹中。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想要寻求新的突破时,必然是建立在前人的杰出成果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继承也好,批判也好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开它的文化积淀。这也正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艺术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传统艺术在造型语言和观念上的审美取向一贯强调“势”与“境”的表现,无论是浩大的宫亭楼阁、寺观庙宇的建筑形式,还是其景观中的雕塑艺术;无论是纪念性的陵墓雕塑,还是小巧的陪葬俑和动物饰品;无论是青铜礼器,还是陶塑、石刻;甚至包括我们现在手中把玩的玉雕、牙雕等文玩雕刻,其精品无不是强调“取其势、入其境”而突显其艺术特征的。而这种“势”与“境”也就决定着造型主体所要表现出来的力量感与象征性,进而影响着整个雕塑作品的造型形式和塑造方式。中国的雕塑艺术形式无不是为此而创造,为此而升华的。

“势”与“境”的传递和表现是中国古代雕塑家创作、创造的思考核心,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共同追寻艺术品格的最终方向,更是无论绘画、雕塑还是诗词、戏曲,甚或是文玩饰品、工艺美术在艺术的品味和鉴赏上共同遵循的理念。他们依据生活的原型,参考前世的遗作和借鉴外来造像的姿态和故事情节,一代代的创造着、总结着、实践着。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国际化后的纷乱让艺术界的同仁都清醒的理解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含义,只有“传承历史”才能“创意未来”。因此国人越来越关注我们五千年延续下来的文明成果,五四运动以来的扬弃传统、批判传统风气逐渐被由表及里的追溯传统文明的时代潮流所取代,如何“传承历史”成为我们几辈人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从文化输入到文化输出,在大众文化领域正掀起着对西方文化侵入的反思,和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而且与现代社会发展形成密不可分的互相推进的关系,也是现今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前提和必然。中国文化艺术体系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沿用西方评价体系和评判标准,一味迎合西方标准而丢弃自身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在纷繁的国际艺术领域里没有民族特色也就没有同其他文化交流的平等地位,也就失去了独立对话的平台。因此,对“国际风格”与“地域风格”进行重新认识与反思,深入剖析、发掘、探寻中国传统雕塑艺术造型特征从形式到构思的特殊性以及形成这种特殊性的原因。把五千年的文化所形成的造型因素和思想脉络加以整理、研究,从根本上把民族传统中的精华同现当代的时代精神特征融合一体,应用到现实的艺术创作中,适应时代需求,形成与时俱进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成为我辈同仁的责任。

艺术作品的价值应该在于它对个人感悟的表达,及其所引发出雅俗共赏的共鸣之音,表现的物象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艺术造型在似与不似之间才能称其为逸品、妙品。完全照片式的真实再现只能证明一种技术功力,完全写生的作品又更多的停留在直观感受的抒发,缺乏情感的表现。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从美学角度对艺术表现的品级有独特的定位,是对艺术规律的高度总结,与西方美学体系在艺术最高境界上的追求殊途而同归,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逃脱不掉而要遵循的规律。梅兰芳先生曾经说过“京剧是有规则的自由运动”,艺术创造更是在规律之内的自由表现。

《婉约如玉》系列作品依然是“温故·词”主题的延续,以表现词之意境为创作构思,人物姿态上借助当代女性自然、生动的瞬间状态,人物服饰上展现当下流行时尚的衣裙,人物造型上以微妙、含蓄的情态表现词意的婉转,汉白玉石抛光后的衣纹柔顺突显服装质地,其光影效果与肌体圆润光滑的质感对比,凸显出人物婉约羞涩的姿态以及汉白玉细腻如羊脂玉似的品质,把词之意境更完美的衬托出来。

《温故·词》系列创作构思之初可以追溯到对中国传统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喜爱,可以追溯到对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意境的体会,也可以追溯到对中国传统美学中“澄怀味象”的渴求。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正是这种用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去从自然本身得到审美享受,叶燮在《原诗》中说:“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这正是艺术审美与艺术表现特殊规律。诗词之美,荡气回肠,余音绕梁,人体之美,千态万状,如闻天籁。造型艺术通过微妙的姿态来表现人类复杂的心理感受,诗词歌赋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都有赋、比、兴的手法,都有美、妙、味的品鉴,皆是“象由心生,境生象外”的体现。

《婉约如玉》系列在主题和塑造手法上都在尝试着把中国传统雕塑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与自身所接受和掌握的西式艺术审美训练和实践成果融合,找寻一条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之路。纵观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无一时代不是在创造、创新中传递延续,每一时代都延续着前一时代的文化精神与本时代的精神结合、与外来文化融合而形成新时代的特征。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脉络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一脉相承,自古以来有自己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而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艺术教育沿用西方艺术体系和评价标准,虽然历代的民族文化融合都给民族文化的兴盛带来了新的契机,但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沉淀和幻化的过程,而我辈同仁正处在这一铺垫与沉积的阶段,我们这几代人都是在尽一己之力推动艺术盛世的到来,都开始关注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但更多留意的是表象的内容和外在形式的符号化模仿,而忽略了内在精神性的表现。我们现在所接受是西方的艺术教育体系,需要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挖掘转换才能表现出真正具有中国现代文化气息的东西。

中国古代雕塑家创造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其细微的生活观察、提炼总结,以及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业已融合成自身文化的积淀。这也正是我们被这些传世之作所吸引、感动、着迷的原因,它的形式丰富多样、结构扎实精准、细节形象生动,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更是他们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这才是我们要传承和发扬的精髓,也是融合外来文化的经验和基础。盛唐时期是文化艺术真正完成民族文化融合的鼎盛时代。而这一鼎盛时期的发端是自东汉末年到唐初的约500年间,广大的艺术实践者在不断地进行着把本民族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艺术融合各种尝试和变革,才最终形成盛唐时期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而我辈同仁也恰好处在新世纪的这一变革、发展时期,信息资源的丰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提高我们研究和创造基石,也许我们不需要另一个500年来实现新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我辈同仁会成为铺路石为新世纪的文化辉煌尽一己之力。

李惠东

2017年4月于北京798工作室

李惠东工作照

李惠东

教授。1971年生于沈阳

1994—1997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2005—至今任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专业主任。

国家重要项目

2006年—2009年应国家中宣部、文化部和财政部的委托,参加国家为庆祝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纪念日而组织的国家百件重大历史题材艺术创作之一的《鼓舞-民族大团结》的组织设计和放大制作。中国美术馆收藏。

个展

2009年11月22日——2009年11月29日举办《温故·词》李惠东雕塑作品展,视觉艺术馆,北京。

1997年6月举办《李惠东硕士毕业作品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

群展

2014年12月作品《绮罗香-香》、《海棠春-春》、《声声慢-思》参加闳约艺术中心举办的《写实≠真实—当代艺术家邀请展》。

2014年9月作品《绮罗香-香》、《海棠春-春》参加首届中网雕塑展。

2014年8月作品《眼儿媚-莺儿》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2014年8月作品《犇》入选“第四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专题展览——中国写意雕塑展”。

2014年8月与张舒合作作品《表弟表妹》入选“第四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专题展览——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雕塑作品展”。

2014年5月作品《木兰花-嗅》参加“第二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暨“第二届中国当代青年雕塑展”。

2013年12月作品《绮罗香-香》参加首届“央视雕塑大赛”获提名奖,被中央电视台收藏。

2013年8月作品《声声慢-思》《绮罗香-香》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家展。

2013年6月作品《海棠春-春》参加在中国大剧院举办的“语言的飞扬——2013中国雕塑年鉴展”,被国家大剧院收藏。

2013年6月作品《好事近-海棠》被黄公望故居博物馆收藏。

2013年6月作品《绮罗香-香》参加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

2012年11月,作品《孔雀舞》被美国堪萨斯州中美雕塑园收藏,并永久陈列在奥夫兰公园。

2012年3月作品《克里斯托弗·梅里埃》被法国梅里埃基金会收藏。

2010-2011年《涸(之二)》《羞涩》参加《超现实·波普》艺术展。

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鼓舞-民族大团结》参加国家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举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全国巡展。

2010年作品《如梦令-梦》《蝶恋花-恋》参加《雕塑》十五周年特邀艺术家展-秋季展。

2010年《女人花》参加年哈尔滨首届木雕节。

2009年9月20日——10月20日《鼓舞-民族大团结》参加国家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举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展,中国美术馆。

2008 ­——2009年作品《欲望都市》之二参加《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厦门­——北京。

2008年8月作品《云山雾绕》参加国际奥委会和中国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奥林匹克艺术大展》,北京国际会展中心。

2007年8月作品《盾》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北京。

2006年9月作品《欲望都市》之一、之二参加首届“新动力·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上海。

2006年7月作品《欲望都市》之二参加中韩当代雕塑艺术交流展,北京大山子艺术区3818库画廊。

2005年7月作品《欲望都市》之一参加香港艺术界庆祝香港回归8周年大汇展,香港。

2004年11月作品《祥云》参加蓝色空间—2004迎奥运构筑生态文明主题雕塑展,北京。

2003年雕塑作品《涸》之二,参加桂林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大赛,桂林。

2003年雕塑作品《犇》,参加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雕塑作品展,长春。

2002年9月作品《春的旋律》参加北京国际雕塑邀请展,北京。

2001年雕塑作品《律动》参加长春“友谊、和平、春天”国际雕塑邀请展,

长春。

2001年10月雕塑作品《犇》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雕塑展,中国美术馆。

2000年雕塑作品《犇》、《涸》之一参加“巴黎、中国风格”雕塑展,巴黎。

1999年11月,雕塑作品《急驰》《无限联通》《生活断片》参加文楼工作室第三年雕塑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

1997年4月雕塑作品《鼓舞》入选《1997中国艺术大展—当代雕塑艺术展》,北京。

1996年12月雕塑作品《犇》参加中韩雕塑交流展,韩国。

1995年9月雕塑作品《彭大将军》入选《正义、和平—纪念把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美术作品展览》,长春。

1994年10月雕塑作品《虚无飘渺的瞬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沈阳。

获奖

2013年12月作品《绮罗香-香》参加首届“央视雕塑大赛”获提名奖。

2002年8月作品《泉》参加中国雕塑艺术节雕刻大奖赛,获三等奖,惠安。

1998年11月,雕塑作品《云》获辽宁省第二界青年美术作品展,银奖,沈阳。

1997年6月,雕塑作品《盾——抗日联军将士纪念碑方案》参加“隆重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辽宁省美术作品评奖大展”,获银奖,沈阳。

主要作品

《声声慢-思》260×240×540cm 汉白玉、木 2011年

《绮罗香-香》450×220×460cm 2012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