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寡淡像白开水,没有韵味,自查一下,是不是这3个环节有问题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一开始喝武夷岩茶的时候,前辈们常教我们,哎,你过来尝尝,这茶汤,口感多醇,内容多丰富。

初初听到这话,我心里是很纳闷的,不就是一杯茶而已嘛,还分什么丰不丰富,这是在喝茶,还是看美国大片啊?

后来又多喝了几年茶水,并且,还一头扎在岩茶里。

一入岩茶深似海,从此他茶是路人。

到最后,方才慢慢喝懂了,岩茶里的醇与厚,究竟是种什么感觉?

原来一泡茶汤的醇,与内质丰沛与否直接相关。

内质充足的好茶,泡出来的茶汤是有内容的,好比是熬小米粥。

一锅粥熬成后,稍稍静置,粥面会泛着一层米脂。

舀入一勺粥,小口慢慢品尝,细腻的米脂包裹着舌头,会有一种很浑厚绵柔的感觉,耐人寻味。

茶汤醇厚的绩优股岩茶,喝起来就有这种,稠稠的,滑滑的,像是米汤般的浆感,内容丰富。

要是一泡茶,茶味薄,喝起来寡淡得像白开水,没有韵味,不值得回味。

那么,它就不是一泡好茶。

至少从饮用价值看,它不值得细品和回味,是一泡内里空空,脑中无物的烂茶。

这样的茶,大家买回去后,都不会喜欢。

话说回来,同样都是水仙、肉桂,为什么有的岩茶滋味饱满,汤水稠滑,而有的岩茶,却是茶味特别薄?

从常理上看,这跟山场、跟工艺,跟存茶方式,都有莫大关联!

《2》

茶汤薄的岩茶,山场出身背景不太好。

历来,涉及到岩茶品质话题时,少不了提山场环境。

再具体一些,是岩茶山场的“温、光、水、气、土”等综合条件。

适宜的温度、适当的光照、适度的降水、富氧且清新的优质空气,以及养分均衡,透气性好的土壤,才能得出高品质岩茶茶青。

对照下来,正岩山场的环境条件,给交出一张漂亮的高分卷。

温度上,种在坑底、涧旁、或者顺着山势垒石成园等正岩茶,背靠大树好乘凉,背靠着先天的地势,冬天可以抵住南下的冷空气,夏天能避开毒辣的日头直晒,能给茶树们提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生长条件。

光照上,正岩产区内,受到林荫、山势、云雾等多方因素影响,光照普遍比较温和,漫射光多,有利于茶树养分积累。

水分上,茶树生长喜阴喜湿,而正岩各大山场内,生态好,空气当中的水汽充足,小气候清凉,到了夏天时,再去走牛栏坑、慧苑坑、鬼洞等山场,像是进了清凉殿那样,这样的先天环境,极度有利茶树生长。

空气质量上,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内的各大正岩山场,这点更是不必多说。走在其中,多留意路牌的介绍,像是水帘洞等地的展览点,还特意标注有“武夷山十佳吸氧点”等字眼,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是天然的氧吧。

土壤方面,正岩山场内的土壤,通透性高,即使前一天夜里刚下过雨,第二天走在三坑两涧核心产区内,鞋底也不会沾上泥。

而且,除了透气性高这点外,经风化作用、流水侵蚀等因素影响,正岩山场的土壤内部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物质,对于岩茶独特的“岩韵”形成,奠定下先天基础。

生长在正岩范围内的岩茶原料,内质丰富,能够做出汤感醇厚的茶汤。

反之,一杯茶汤寡淡,茶味薄薄的岩茶,出生地环境一般,甚至堪忧。

比如天气相对较热的产区;或者比较干燥的产区,云雾少,日晒多;又或者,茶园土壤粘性重,养分含量少……

生长在恶劣环境下,茶树的植物本能在于求生存,叶片们为了散热,容易生得薄,同时,叶片细胞内的养分物质,积累单薄。

这样的劣质茶青,做出来的岩茶一冲泡,就很容易泡出极薄的茶汤!

《3》

茶汤薄的岩茶,制茶工艺带“硬伤”。

一泡优质的岩茶,既注重山场,又不可忽略工艺,两者环环紧扣,是位于上下游的两个重要节点。

做好正岩茶,绝非像部分茶人所言的那么夸张,山场好的茶,用脚踢一踢都是香的。

采茶时,要看准天气与时机。

露水未干,甚至下雨天直接去采茶,采下来的“露水青”跟“雨水青”,加工难度大,难以走水,茶味不佳。

又或者是,茶青采得太嫩,茶味易苦易涩。而耽误采茶良机,没有及时采摘,导致采下来的青叶太老,则做出来的茶味偏薄,滋味不够饱满。

将茶青采下来后,要及时运送到厂里去加工,及时摊晾,薄摊薄晾,让它顺利走水。

摊晾时,天气条件也很重要,遇上晴天,且有微风吹拂,将茶放在自然光线下晾一晾,后期泡出来的茶汤,口感会更清爽。

武夷岩茶的加工步骤虽然繁琐,但大致做茶原则,无非是做青做透,焙火焙透这两点。

制茶工艺到位,才能确保岩茶内部的养分,可以更好保留。

等岩茶褪完火,到了适饮期时,这些保留在岩茶内部的优秀内质,便会在冲泡时,释放到汤水内,泡出一杯醇厚的、绵柔的,带有糯米汤般质感的好茶!

至于说,为什么有的岩茶,茶味会特别薄?

无非是在制茶过程中,受到了虐待。

摊晾不及时,内质被消耗破坏了;

过度揉捻,叶片受伤,养分受损;

焙火时,温度、时间等控制不当,将岩茶焙过头,叶片接近炭化,已经像焦炭那样的茶,内质寡淡,严重受损。

这些带有工艺问题的岩茶,泡出来的茶汤,难免会薄之又薄,寡淡无味!

《4》

茶汤薄的岩茶,要考虑到“返青变味”这一点。

当岩茶加工完毕,便进入到“储存”这一环。

对任何一种茶来说,存茶过程,都要考虑到密封、避光、干燥、卫生、阴凉等基础储存需要。

一朝不慎,就容易让岩茶的丰沛内质,满盘皆“损”。

比如,存茶的条件不够好,将岩茶放在比较潮湿的地方;

比如,岩茶泡袋的封口没有封紧,密封效果差;

比如,直接用罐装的岩茶,三天两头打开来取茶,又没有及时原样密封。

时间一长,岩茶跑了气,受了潮,就会变质。

茶汤变得很薄,非常寡淡无味。

并且,受潮后的岩茶,除了茶味薄,还容易散发出青味。

当岩茶受潮返青后,原先的美妙风味,转瞬化为空!

所以,对于武夷岩茶这类焙过火的茶来说,在存茶方面,也不要疏忽大意。

至于说到,认为岩茶返青跟工艺不到位有关,而与后期存茶无关。按这样的想法,将岩茶随便存在一个角落。

那么,再好的岩茶,也会分分钟“造反”,跑气、受潮、返青、变味、变质,这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纷纷垮塌。

对岩茶来说,做青没做透,焙火没焙透,岩茶内部含有的水汽过多时,容易返青。

后期存放时,没有做好防潮,发生跑气受潮后,同样容易返青!

值此多雨季节,为预防岩茶返青,避免一泡好茶无端端地茶汤变薄,滋味变淡,有关存茶方面的注意事项,有必要多些挂心!

《5》

茶味薄与茶味厚,是相反概念。

好岩茶,是香型多变,茶香持久,香气落水的,喝完一杯茶,唇齿留香。

好岩茶,是入口甘润,汤感淳和,绵柔,细腻,醇厚,饱满,内容丰富的。

一款好茶,要有香,有水,有韵。

所谓的“有水”,就是汤感醇厚、汤水要有内容。

不然,一杯喝起来茶味薄,滋味寡的岩茶。

尝起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无香无味的。

遇上这样的茶,注定不会招人喜欢!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