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浦路670号英商怡和纱厂旧址
杨树浦路670号上海第五毛纺厂(原英商怡和纱厂),上海最早外资纱厂,由老牌英商怡和洋行创办,马海洋行设计,1901—1903年建造。怡和洋行“史上最著名”英资洋行,1832年成立于广州,长期代理中英间贸易。上海开埠后购得“英租界一号土地证”,在黄浦江边建造了怡和洋行大楼,是“外滩万国建筑”最早的几栋大楼之一。
英商怡和纱厂旧址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英商怡和纱厂,由怡和洋行投资50万银两创建,1897年,5月开工生产。1921年3月,与同属怡和洋行的杨树浦纱厂、公益纱厂合并成为怡和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怡和纱厂受在华日本纺织同业会监管,工人被解雇,大部分机器拆至日军管辖之工厂。日本投降前夕,将工厂部分机器击毁充为军火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民政府经济部接管,将所有财产无条件移交怡和纱厂。英商向日本政府索赔400万英镑,并从原日商工厂寻回2万余枚棉纺锭,于1946年11月陆续复工。
49年后,英商无意经营,首先拍卖公益纱厂,其它两厂于1954年1月由国家收购,易名为公司合营上海裕华棉毛麻纺织厂,分东(原杨树浦纱厂)、西(原怡和纱厂)两厂。1959年4月,改名公私合营上海裕华毛纺织厂。1966年10月,改名为国营上海第五毛纺织厂。1964年,东厂划出,组建为上海毛条厂。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生产受到冲击,管理几近瘫痪,导致1970年前后连续17个月未完成国家计划。之后,广大职工排除干扰,大批推出锦粘、三合一等化纤和毛混纺中低档产品,满足内销市场需要。1973年开始,试制成功高级羊绒花呢和驼绒混纺花呢。同时,将16台B581细纱机配以高速链条针梳机,无捻粗纺机,高速并条机,组成新技术车间。
1976年后,进行全面整顿,恢复和健全管理制度,修订厂规,明确岗位责任制,使产品质量获得稳定提高。1979年9月,在首届全国质量月总结表彰大会上,单面华达呢获得国家银质奖。20世纪80年代期间,为发展精纺,提高档次,从英、法、意大利等国引进针梳机、混条机、粗纱机、细纱机、半自动络筒机和倍捻机等设备,形成2880锭精纺纱生产能力。1987年,试制成功62支单面华达呢、10.5盎司薄型单面华达呢以及高支薄型各类花呢,年外销交货量137.6万米,比1986年增长38%。全年上缴利税2704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20世纪90年代,企业调整,该厂划入上海自来水厂。
杨树浦路670号 英商怡和纱厂(空压站及仓库)钢筋混凝土结构,锯齿形屋顶,长条竖窗。
杨树浦路670号 英商怡和纱厂(英老板住宅)砖木结构,英国乡村式别墅,四坡屋顶,卵石墙面,南立面有外廊。
英商怡和纱厂 (厂房)砖木结构,瓦楞铁皮锯齿式屋顶,由三跨人字屋面组合而成,中间升起处为气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