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不可挠,挠就是有为。烹小鲜,烹本身就是为,但这是无为之为,若在烹之外又加以挠,这挠之为,就是有为。以道莅天下,就是以这种不可挠的无为之治。唐玄宗说不可烦,其说甚是。烦,就是在必要之外的多余之举。多余之举,就是有为。又说不求妄有之福,求妄有之福,也是多余之举,是有为。你求妄有之福,则反而丧失应得之福,这就是福兮祸所伏。治天下纯是人事,不必求鬼神的保佑。只要以无为治之,自可治好,何必再求鬼神?若求鬼神,肯定是对人力的无信心。从历史上看,往往是统治昏乱之时,祭礼鬼神的活动最多最盛,这叫人事无法回天,只好乞灵于鬼神,进行自我安慰。

宋徽宗把变法与挠小鲜相提并论,是宋人的独特观点。北宋时有王安石变法,受到很多人的反对,看来宋徽宗也是反对者之一。清静无为,与变法是背道而驰的,变法是对既有制度的改变,这是无为之外的多余之举。王安石变法,在主观上有不少好的想法,但在实践中则走向了反面,产生了不少扰民的弊端。这也是不可隐讳的事实。宋徽宗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反对变法,也是有情可原的。宋徽宗认为自己当上皇帝,是不得已而临莅天下,最好的办法是无为。但他对无为的理解,并不符合老子的原意,而是毫无作为,根本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只知吟诗填词,写字作画,甚至充当道教活动的保护神,最终走向让位,去当什么太上皇,这都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用。

明太祖注:善治天下者,务不奢侈,以废民财,而劳其力焉。若奢侈者,必宫室台榭诸等徭役并兴擅动,生民农业废而乏用国危,故设以烹小鲜之喻,为王者驭天下之式。内有四其字,设喻盖谓鬼本不神,因时君无道,故依草附木,共兴为怪,以兆将来,亦有戒焉。时君若知怪非常能革其心,以正道心,则天意可招回焉。不然则天虽不叙,必假手于可命者,则社稷移而民有他从,不可留也。故云神不伤人,非神不伤人为此也。

治天下者不务奢侈,这是无为的基本要求。凡务奢侈者,都是有为。象宋徽宗的花石纲,就是务奢侈的表现之一,也是对他大谈老子的无情讽刺。在不务奢侈的前提下来治天下,这时候的治,虽是为,也是无为,不可以有为视之。天下不治,则会乱,这是基本的常识。所以无为并不是毫无治天下的措施,而只是不务奢侈而已。清世祖说圣人以道莅天下,无为无事,并说治大国者不可烦。从烦的角度来看无为无事,才能真正把握无为无事的精髓。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圣人有为则伤民,这句话可谓真理。不知历代自视甚高之人,对此话有何感想?圣人都不可有为,更何况非圣人的帝王呢?只要是有为,都是挠民,民有自己正常的生活节奏,凡是帝王的有为,都是破坏这种节奏的举动。一个国家的正常生活,其基础就是民众的正常生活。民众的生活节奏若遭破坏,则整个国家的生活节奏遭到破坏,这就是天下大乱的开始。所谓的伤人,就是对民众生活正常节奏的损伤。

明太祖注:若使神不降祸,君安民阜,则君之德达天,必天之恩下施,永无患矣。是有两不相伤是也,故二德互归焉。

明太祖最直接不过地表明了为帝王者的最大愿望,即所谓的君安民阜,永无患矣。君安,一方面是安于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统治秩序与统治程序,不妄求奢侈,不好大喜功;另一方面则是政权安稳,国家安定,长治久安。民阜,是民众安居乐业,财丰物阜。民阜要在君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而民阜又是君安的基础。君不安于正常的生活,追求奢侈与享乐,不安于正常的统治秩序和程序,好大喜功,则必定烦民扰民,民阜就无从谈起,君安也成了泡影。君与民双方两不相伤,则天下永无患难灾祸,这就是封建时代最好的政治。君安而不烦扰民众,则上行下效,民亦不淫其性,能守纯朴的生活,不破坏天地间的阴阳之和,所以天地之间的鬼神也不会出来作怪而伤人了。

(0)

相关推荐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65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章

    第六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明太祖注: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见风雨霜露益於世人,亘古至今不息,未见天有自生者,故设词以训後人. 天地是自生的,万物在天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国寡民,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小国,是使国小之意.寡民,是使民少之意.使国小,使民少,就是不强求天下的统一,统一成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大国事多难治,所以老子反对把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之道,并不难懂,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唐玄宗说是"滞言而不悟,烦事而不约",此话不确.滞言不是不悟的原因,没有疏通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历史上曾有人主张老子是兵书,确实很容易找到依据.老子书中讲兵事的内容不少,但不可看作单纯的兵家之书.老子所说兵事,与孙子所说的兵事,有根本的不同.孙子兵法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前提的,即为士.战.胜敌.用人.能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则是最高明的士.战.胜敌与用人.看来,老子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人君以道治民,但不以道明示于民.道在人君之心,所谓存乎一心,运用之妙.这是人君的利器,不是民众的工具.道是玄妙之理,只对人君有用,对民众则无用.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此处仍是说防微杜渐,但唐玄宗从人性与欲心的角度立论,实际上已成道家的修养问题.修养的目标是恢复人性本有之静,而欲望总在人心产生.这就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唐玄宗在这里强调了越分.远分.守分的问题.关于分,是唐玄宗最为重视的概念.所谓的分,就是人的名分所限定的本分.不同的人,在一个社会里,有不同的名分或本分.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者万物之奥,奥是深而不可见之意.道非物,但万物之中无不有道.道与万物的关系,是显与奥的关系.人们认识道,也是由显到奥.但认识到道之后,又有两种态度,即老子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