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中药入经

各种中药入经

茴香,入奇经.

秋葵子,入奇经.

巴戟,入冲脉.

马鞭草,入奇经.

香附,入冲脉.

川芎,行冲脉.

实芩,行冲脉.

鳖甲,行冲脉.

木香,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当归,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黄柏,主冲脉逆气.

白术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脐腹痛.

芦荟,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槟榔,主冲脉逆气里急.

苍术(本书缺,据别本补:入任冲脉,亦入带脉,亦入督脉,主腹满痞胀).

吴茱萸,主冲脉逆气里急.

苍耳子,走督脉.

细辛,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附子,主督脉,脊强而厥.

羊脊骨,通督脉.

白果,通督脉.

鹿角霜,通督脉之气舍.

鹿茸,通督脉之精室.

鹿角胶,温督脉之血.

龟板,通任脉.

藁本,主督脉.脊强而厥.

鹿衔,补温冲督之精血.

杞子,补冲督之精血.

黄芪,主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逆气里急.

白芍,主阳维寒热,带脉腹痛.桂枝,走阳维.

防己,入阳跷.

肉桂,通阴跷,督脉.

穿山甲,入阴阳二跷.

虎骨,入阴阳二跷.

川断,主带为病.

艾,治带脉,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龙骨,治带脉为病.

王不留行,通冲任二脉.

泽兰,调病伤八脉.

升麻,缓带脉之缩急.

甘草,和冲脉之逆,缓带脉之急.

丹参,益冲任.

金毛狗脊,入督脉,温阳祛湿,下浊利尿

随证治病用药心法(二)临床用药举例

1:一般治疗由于风邪所伤:

防风为主药,甘草、白术为次药。

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辛,属金,乃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防风为君时,随证加药为佐。

2:一般治疗由于寒邪所伤:

甘草为主药,防风、白术为次药。是其寒宜甘发散也。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用药心法内选用,其用量以君臣论。

3:一般治水泻:

茯苓、白术为主药,白芍、甘草为次药。

4:治嗽:

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半夏为佐,喘者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俱用黄芩为佐,但用量视病情轻重有分别。

5:治小便不利:

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舍为使。

6:治下焦有湿,龙胆草、汉防己为君,黄柏、甘草为使。

7:治痔漏:

苍术、防风为君,甘草、白芍为佐。详别证加减。

8:治诸疮:

黄连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9:治疟疾,柴胡为君,随所发之时,所属之经,分用佐经药佐之。

巳上皆用药之举例,一般应辨其证而随证治之。可参考随证用药心法一、而逐项加减用之为妥。

常用中医引经药:
1、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2、引药入肝:柴胡、当归。
3、引药入脾:苍术、白术。
4、引药入肺:桑白皮。
5、引药入胃:半夏。
6、引药入骨:威灵仙、油松节。
7、引药达皮肤:蝉蜕。
8、引药达颈部:葛根。
9、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10、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11、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12、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13、引药达头面: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14、引药达额头:白芷。引药达头两侧:川芎。
15、引药达目:菊花。
16、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17、引药达巅顶:藁本。
18、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19、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其中引药达左上肢的为桂枝;引药达右上肢的为桑枝。
17、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
18、引药走督脉:狗脊。
19、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20、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覆花。

入三焦经和心包经的中药性质分类

三焦经:全称手少阳三焦经,归三焦经的中药主治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寒性药物:栀子 。

凉性药物:无。

平性药物:香附 。

热性药物:无。

温性药物:木香。

木香

心包经:全称手厥阴心包经,归心包经的中药主治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

凌霄花

寒性药物:大黄、凌霄花、益母草、茺蔚子。

凉性药物:钩藤。

平性药物:蒲黄。

热性药物:无。

温性药物:川芎。

川芎

入三焦经和心包经的药物相对较少,此次一并发布,不再单独发文,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到。

入肾经中药性质分类

一、寒性药物:

车前子、磁石、大戟、地肤子、地骨皮、地黄、甘遂、龟甲、海藻、黄柏、积雪草、绞股蓝、苦参、昆布、莲子心 。

二、凉性药物:

龟甲胶、金钱草、广金钱草、牡丹皮、墨旱莲。

三、平性药物:

柏子仁、茯苓、阿胶、粉萆薢、绵萆薢、川牛膝、白果、冬虫夏草、茯苓皮、蛤蚧、枸杞子、金樱子、老鹳草、菟丝子、猪苓。

四、热性药物:

斑蝥、草乌、川乌、附子、肉桂、吴茱萸、仙茅、制川乌、制草乌。

五、温性药物:

刺五加、红参、鸡血藤、五味子、南五味子、巴戟天、菝葜、丁香、母丁香、细辛、花椒、杜仲、杜仲叶、八角茴香、小茴香、荜澄茄、沉香、核桃仁、肉苁蓉、千金子、羌活、乌药。

入胆经的中药性质分类

一寒性药物:黄芩、龙胆、秦皮、青蒿、夏枯草、熊胆、茵陈。

二、凉性药物:金钱草、柴胡、垂盆草、胆南星。

三、平性药物:秦艽、酸枣仁。

四、热性药物:无。

五、温性药物:川木香、川芎、青皮、槟榔、赤石脂。

黄芩

黄芩花

从脑病的发生谈中药归经入脑

作者:郭春莉 付强 指导 王新陆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摘要】   本文从脑的生理病理特点来探讨中药归经于脑的理论。1.脑位于气机升降转折之处,七情易导致脑病,疏达气机药可归经入脑。2.脑为至清至高之体,邪气易侵犯脑,部分解毒清脑药、清化脑浊药、调理脑血药可归经入脑。3.脑为诸阳之会,阳虚易出现精神症状,部分通阳药可归经入脑。4.脑为髓汇集之处,喜盈恶亏,亏则致病,养脑补髓药可归经入脑。5.脑为气血精华汇集之处,脏腑气血不和是发生脑病的重要基础,调补气血药可归经入脑。6.脑与耳、目、口、鼻、舌、咽喉诸窍相连,清窍被蒙与脑病息息相关,醒脑开窍药可归经入脑。

    【关键词】 脑病 中药 归经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脑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中医传统的有关药物归经理论在复杂的脑病面前已经略显匮乏,远远不能指导其治疗。本文结合脑的生理病理特点来探讨中药归经入于脑的理论,以期对脑病治疗进行有益的尝试。

    七情过度 易致脑病

    脑居天阳之位,气机上升到此而转为下降,成为气机升降的转折点。从历代中医文献和临床资料来看,肝与气机的关系最为密切。又“肝藏魂”,《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医学入门·肝脏赋》更进一步解释:“肝藏魂,魂者,神明之辅弼,故又曰肝为宰相。”

    七情过度就会影响正常的精神活动,在男子多肝气冲逆,在女子则多郁,导致人体气机紊乱,发生神志类疾病。正如《灵枢·本神》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伤神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1]脑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疏达气机药可归经入脑。如香附入脑、肝、胃,既可顺行脑气,又可降逆气,顺降结合,调理脑内气机郁滞,治疗肝气郁结,头痛晕眩等症;乌药入脑、心、脾、肺,可顺气降逆,散寒止痛,治疗一切寒郁气滞证;川楝子入肝、脑、心,可理气止痛,治疗肝气郁滞结脑所致的头胀痛等症;枳实入脑、脾、胃,可破气消积,泻痰除痞,治疗气滞头痛证;檀香入脑、肺、脾,可理气散寒,顺降止痛,用于脑气滞结证,特别是治疗短暂的神志昏迷效佳;降香入脑、肝,可降气辟秽,醒脑复苏,散瘀定痛,用于脑气郁浊闭证,临床多治因暑令或秽浊之气而致的头重、头痛、昏晕不醒等症[2]。

    六淫之邪 犯脑则病

    脑为至高至贵之清灵之体,不能容邪,邪犯则病。《证治准绳》云:“盖髓海真气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因“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至清而不可犯也。”由此可见,只有人身最精华的部分才能藏于脑而为脑之用,故较其他脏腑之气血津液尤为所贵,不可受邪侵犯。

    若正气不足,外感六淫之邪犯脑,即为痰、水、瘀、毒壅滞之证,出现抽搐、震颤、麻木、瘫痪、烦躁、言语错乱等表现。毒邪壅滞之甚者还会出现神识昏乱、昏迷不醒、语无伦次、烦躁不安、瞳仁散大,重者致人死亡。部分解毒清脑药、清化脑浊药、调理脑血药可归经入脑。如石膏入脑、肺,可清热除烦,凉脑醒神,用于火热亢盛于脑所致的高热头痛、烦躁不眠等症;知母入脑、胃、肾,可清热泻火,凉血醒脑滋肾,用于高热阴虚烦躁等症;栀子入脑、心、肝、肺,可清热泻火,除烦安神,用于火热扰乱于脑所致的头痛头热、狂乱不安等症;大黄入脑、大肠、脾、胃,可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醒脑清神,用于实热火毒上亢于脑导致的神明失用证;夏枯草入肝、脑、胆,可清肝凉脑,散郁消结,治疗肝火上亢于脑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症;丹皮入脑、心、肝、肾,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治疗热邪入血扰脑证;藿香入脑、胃、脾、肺,可解表化浊,开窍醒神,用于湿困浊阻所致的头重、头痛等症;苍术入脑、脾、胃,可燥湿健脾,辟秽醒脑,治疗湿温扰乱脑神证;半夏入脑、胃、脾、肺,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疗痰浊上蒙清窍所致的心悸、失眠、易怒善惊等症;皂荚入脑、肺,可祛痰开窍,治疗痰浊阻窍证,临床用于卒然昏倒、口噤不开、流涎、癫痫抽搐等症;丹参入脑、心、肝,可活血化瘀,养血安神,用于脑郁血证,可治疗语言謇涩、烦躁不安等症;川芎入脑、肝、胆、心,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治疗脑郁血头痛症;桃仁入脑、心、肝、肺,可活血化瘀,润肠止渴,治疗瘀血阻脑头痛症[2]。

    阳气不足 精神失守

    “头为诸阳之会”,阳经通过目窍、经别等上头而通脑,手足阳经交会于头面而成为诸阳交汇之处,并且为“阳脉之海”的督脉,为巨阳的足太阳膀胱经都直接通脑。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头者,身之元首,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张氏医通》亦云:“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再者,脑居头颅之中,至高之巅,赖阳气通达,才能“若天与日”,故脑为纯阳之体。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清阳之气及十二经脉之经气皆会于头,就其用而言,“神即气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本病论》说:“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乙君泥丸宫下。”这些论述均说明五脏阳气通于脑,为脑神之用。

    不管是禀赋薄弱导致的先天性脑病,还是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阳气损伤导致的后天性脑病,都是因为阳气偏衰,代谢活动减弱,而出现一系列的伤神表现。脑为诸阳之会,所以部分通阳药可归经入脑。如桂枝入脑、心、膀胱、肺,其气味芳香,可直接入脑,温通头面经络以驱邪,可发汗解表,温通阳气,用于风寒表证头痛者;细辛入脑、心、肺、肝、肾,可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神农本草经》曰:“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白芷入脑、肺,可上行头面经络,祛风止痛开窍,《本草求真》曰:“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 葱白入脑、胃、肺,可发汗解表,散寒通阳,可通达上下之阳气,用于风寒表证头痛者[2]。

    脑为髓海 亏则致病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医学入门》指出:“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骨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脑在颅内,与脊髓相通形成一个系统,《内经》亦云:“诸髓者,皆属于脑。”脑的主记忆、主运动等功能,均通过脑髓实现,只有脑髓充足,才能“轻劲多力,自过其度”;若脑髓空虚,则会“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这就说明脑喜盈恶亏。王清任还通过人之生长过程,论述了髓之盈亏对脑之功能的影响,他指出:“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脑乃髓汇集之处,藏而不泻,并靠后天肾精及气血的转化予以补充、濡养,藏则充满而保持脑的正常功能,泻则不足而发为病态。古代医家不仅认识到脑由髓汇集而成,还认识到脑和脊髓在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密切关系。《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转则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也。”清·陈士铎谓:“盖脑为髓海,原通于肾……盖肾之化精,必得脑中之气相化。”可见脑肾关系至为密切。

    若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损,不能上充脑髓,或后天化源不足,气血亏虚,不能上荣脑髓,皆可致脑神失养而为病。脑与髓的关系密切,所以养脑补髓药可归经入脑。如熟地入脑、心、肝、肾,可补血益脑,滋阴养营,用于血虚脑髓不足所致的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本草纲目》言其“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何首乌入脑、心、肝、肾,可补血益脑,滋肝补肾,用于脑、肝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失眠、记忆力低下等症。《本草纲目》言其“苦补肾,甘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当归入脑、心、脾、肝,可补血养脑,活血通络,用于血虚诸证,常与制首乌、川芎、枸杞子、阿胶等药配伍应用。《名医别录》言其“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鹿茸入脑、肝、肾,生精髓,补脑虚,助肾阳,强筋骨,用于脑精髓亏所致的眩晕脑鸣、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本草纲目》言其“生精补髓,养血强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枸杞子入脑、肝、肾,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用于肾精亏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等症,《名医别录》言其:“补内伤大劳虚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2]

    气血不和 易生脑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素问·口问篇》又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程杏轩《医述》引《会心录》云:“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血生于心,上输于脑。”这些论述均从生理、病理角度说明了气血津液是脑生成的重要物质,脑只有依赖气的温煦和推动,血和津液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说明气血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脑必须在气血的濡养之下才能产生“神”,所以说脑为气血精华汇集之处。

    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或血虚、血瘀、血溢、血热、血寒等气血失调病证必然会影响到脑的各种生理功能,是脑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所以调补气血药可归经入脑。如人参入脑、脾、肺,可大补元气,安神定志,补益脾肺,用于各种脑神虚弱、脑神不安证,《神农本草经》言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党参入脑、脾、肺,可补中益气,养脑安神,用于脑、脾、肺等脏气不足证,临床常与黄芪、黄精、白术等相配,治疗脑神不足所致的精神萎靡,健忘易醒,心悸不安等症;白术入脑、脾、胃,补气提神,健脾燥湿,用于气虚脑神不足证,一则入脑直接补脑气,二则健脾燥湿,祛除痰饮浊液;龙眼肉入脑、心、脾,可补脑安神,养心益脾,用于脑血亏虚证,《日用本草》言其能“益智宁神”[2]。

    清窍被蒙 与脑相关

    脑通过耳、目、口、鼻、舌、咽喉诸窍与外界相通,并对诸窍有主宰作用。脑主任物,七窍所接受的各种信息必须传入脑中,经脑的分析、判断后才能产生各种反应。隋·杨上善认为“声、色、芳、味之气,循七窍从外入内”,并明确指出“七窍者,精神之户牖”。喻嘉言在《寓意草·沙宅小儿治验》中提出:“虽目通肝,耳通肾,鼻通肺,口通脾,舌通心,不过借之为户牖,不得而主之也。其所主之藏,则以头之外窍包藏脑髓……”明确强调了耳、目、口、鼻、舌、咽喉虽内通五脏,但主宰它们感觉运动的不是五脏,而是脑髓,说明脑与七窍密切相关。

    耳、目、口、鼻、舌、咽喉为清窍,喜静恶扰,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两不相干。当人体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机逆乱,清浊相干,常可上于七窍而为病,如大怒而血随气上,可致目盲不可视,耳闭不可听,进而侵犯于脑可致头重眩晕、头痛,重则昏迷,甚则危及生命,所以醒脑开窍药可归经入脑。如麝香气味芳香,入脑、心、肝、脾,《本草纲目》言其可“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恶,痰厥,积聚瘕”。可开窍醒神,活血通络,主要用于神志昏迷;冰片入脑、心、脾、肺,可凉开通窍,回苏醒神,清热止痛,主要用于温热毒邪所致的神昏证;石菖蒲入脑、心、肝,可化痰开壅,开窍通闭,和中辟浊,主要用于痰浊上蒙清窍诸证,为归经入脑中作用较平和之药,《神农本草经》言其“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轻身不忘”

    中药桑白皮,桑树根皮,专入肺经,清肺热、降肺火,行肺中之痰水

  • 桑白皮,桑树的根皮

  • 性味甘、辛,寒。归肺、脾经。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清肝明目。主治肺热喘咳;水饮停肺,胀满喘急,肺气不宣,水气不行,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肝阳上亢,头晕目赤。

    甘寒清利,专入肺经,清肺热、降肺火,止嗽定喘,多用于热邪郁肺,肺气上逆。长于利水,行肺中之痰水。肃降肺气,通条水道,利水消肿。外用可治发鬓堕落,发槁不泽。

    煎服用量6~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代表方: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定喘汤(《摄生众妙方》),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清金化痰汤(《统旨方》),补肺汤(《永类钤方》),人参蛤蚧散(《御药院方》),寄生饮(《圣济总录》)。

    ***

    白发:桑白皮30克,五倍子15克,青葙子60克。水煎取汁,外洗。

    脱发:取桑白皮200克,水煎,滤渣后以药液洗发。

    头皮屑:桑白皮50-100克,煎药液2500毫升洗头,每周1次,有去头皮屑和防脱发作用。

    肝火冲逆型倒经:桑白皮15克,白芍15克,黑山栀10克。水煎分2次服。

    女子房事头痛方:桑白皮6克,干姜10克,桂心6克,大枣5枚。温肝散寒,降气通阳。用于肝经受寒者。

    小儿流涎:桑白皮10~20克。将上药加水100毫升,煎至60毫升,分2~3次口服。每日一剂,5剂为一疗程。

    口臭:桑白皮、地骨皮、知母各10克,麦冬6克水煎内服,也可漱口。

  • 中药白术,善入脾胃二经,健脾益气见长,常用补脾之要药

白术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又名吃力伽、山姜、冬白术,甘苦而温,归脾、胃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治风寒湿痹,死肌,止汗,除热,消食。”《医学启源》载其:“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生津液,主肌热,治四肢困倦,倦怠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本草衍义补遗》载其:“除湿之功为胜。又有汗则止,无汗即发,味亦有辛,能消虚痰。”《药性考》载其:“兼补气血,定痛,呃逆,水肿宜之。”

白术甘温苦燥,善入脾胃二经,功以健脾益气见长,为临床常用补脾之要药。 凡脾气不足、运化失健而致食少便溏,形瘦面黄者,常与人参、甘草、茯苓配伍使用;本品上化痰饮,中运脾湿,下利肾水,对于脾阳不振、水湿内停所致水肿、泄泻、痞满诸证皆可使用;本品尚有固表止汗之功,对表虚自汗者,常与黄芪、防风配伍使用,对于阴虚不能敛阳,虚阳外越而盗汗者,常与石斛、牡蛎、黄芪同用;本品性缓气和,为补气安胎之佳品,对于脾气虚弱所致之胎动不安者,常与人参、砂仁、阿胶配伍使用。

白术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苍术醇、苍术醚、苍术酮、杜松脑等,并含有菊糖、果糖、白术多糖、维生素 A 及各种氨基酸等。白术能促进电解质 NA 的排泄,而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对胃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应激性胃溃疡疗效显著;保护肝细胞,减轻肝损伤,并能疏利胆汁的排泄;增强免疫功能,升高白细胞,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凝血;抑制子宫平滑肌而有安胎作用。此外,白术还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菌等作用。

入肝经的中药性质分类

一、寒性药物:

明矾、白花蛇舌草、白蔹子、夏枯草、白头翁、板蓝根、扁蕾、鳖甲胶、苍耳、、侧柏叶、蝉蜕、常山、车前草、赤芍、川楝子、磁石、黄连、大黄、丹参、胆矾、地丁、地黄。

蝉蜕

二、热性药物:

斑蝥、草乌、川乌、肉桂、吴茱萸、仙茅、制川乌、制草乌。

三、平性药物:

合欢花、合欢皮、阿胶、川牛膝、僵蚕、枸杞子、秦艽、酸枣仁、大血藤、老鹳草、菟丝子

合欢花

四、凉性药物:

薄荷、穿山甲、钩藤、胆南星、垂盆草、穿山甲、茺蔚子、赤芍、地榆、柴胡、白及、薄荷、决明子、贯众、龟甲胶、金钱草、广金钱草、牡丹皮、墨旱莲、鸡骨草、蔓荆子、明党参、郁金、槐花、拳参、茵陈。

牡丹

五、温性药物:

当归、红花、鸡血藤、九里香、乳香、巴戟天、菝葜、附子、金钱白花蛇、川芎、当归、延胡索、杜仲、杜仲叶、莪术、八角茴香、小茴香、苍术、防风、佛手、荆芥、青皮、千金子。

入小肠经的中药性质分类

小肠经全称手太阳小肠经,归小肠经的中药主治咽痛、颌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一、寒性药物:川楝子、川木通、淡竹叶、灯心草、关木通、海金沙、瞿麦、苦参、芒硝、冬葵子、泽泻、车前草 、连翘、车前子、黄芩、木通。

川楝子

二、凉性药物:垂盆草、白花蛇舌草、冬葵子、冬瓜皮。

三、平性药物:鸡内金、赤小豆、郁李仁 。

四、热性药物:无。

五、温性药物:大腹皮。

入胃经的中药性质分类

一、寒性药物:

白蔹、白茅根、白头翁、白薇、白鲜皮、板蓝根、北豆根、荸荠、川楝子、大黄、大青叶、淡豆豉、淡竹叶、煅石膏、瓜蒂、瓜蒌皮、滑石、黄连、金银花。

二、凉性药物:

白芨、升麻、北沙参、贯众、败酱草、北沙参、穿山甲、鸡骨草、蔓荆子、茵陈。

三、平性药物:

粉萆薢、绵萆薢、甘草、僵蚕、秦艽、鹤虱、南鹤虱、火麻仁。

甘草

四、热性药物:

巴豆、巴豆霜、斑蝥、高良姜、草乌、吴茱萸、胡椒、荜茇。

五、温性药物:

菖蒲、九里香、丁香、母丁香、附子、川木香、花椒、八角茴香、小茴香、白扁豆、豆蔻、肉豆蔻、草豆蔻、白术、白芷、半夏、荜澄茄、苍术、草果、沉香、大腹皮、大蒜、大枣、稻芽、佛手、广藿香、青皮、槟榔、赤石脂、厚朴、旋覆花。

经络走向

我们常用的是十二正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督二脉。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上行沿腹部前正中线至咽喉部,环绕口唇经面部入目眶下。主治腹、胸、颈、头面妇科病症。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行于脊柱内部,上达项后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主治神志病、腰、背、头项和妇科病症。

2、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有一定规律。简单的说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3、它的分布也有规律:在四肢三条阴经在内侧,三条阳经在外侧,大体上,太阴、阳明在前,少阴、太阳在后,厥阴、少阳在中。在头面部,阳明经在面额部,太阳经在面颊、头顶、头后部,少阳经在头侧部。例如:肠胃不适引起的头痛重点在面额部,肝胆不适引起的头痛重点在两侧。

4、任脉起于胞中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头面部。任脉又称作“阴脉之海|”。其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称“任主胞胎”。又女为阴,所以女性的妇科问题与任脉有很大关系,女性调理一定要调任脉。

5、督脉起于胞中沿背部正中线上行至头面部。督脉又称作“阳脉之海”。故起到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之功。又因起于胞中故女性的妇科问题与督脉也有关系。所以女性调理一定要通调任、督二脉。

6、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阴,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7、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8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9、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通过膈肌,属肺,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直出拇指之端。主治肺、胸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和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症。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在胸部前正中线旁开四寸、腹部前正中线旁开两寸循行,下行大腿前侧、小腿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指外侧端。主治肠胃病、头面、目、神志病和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症。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交出肝经之前,上行大腿内侧前缘入腹部,向上连舌本。主治脾胃病、妇科和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症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养生之道: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这段时间是我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已经要吃中午饭了,有条件的建议在家做饭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出小指挠侧端。主治心、胸和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症。
虚症:胸闷、脸发红、四肢沉重、易疲倦、气血不良、胸痛、心悸亢奋、语言障碍等。
实症:呼吸不畅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头痛、口干口苦、掌心发热等。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

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养生之道:此时是心经开穴运行的时间,我们饭后都想睡一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克制了这种欲望,如果有条件只要稍微的睡10分钟也会对我们的心脏有很大的帮助,也不要担心会发胖因为时间很短,还可以帮助肠胃蠕动减少负担。另外在饮食上也可以选择对我心脏有益的食物,如饭前吃个番茄,水果可选苹果葡萄,茶水可选红茶、绿茶、花茶,其他还有红豆、番薯、金针、红枣、鸡肉等。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上行深入体腔,络心,分支从面颊分出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主治头、目、神志病和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症。

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
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养生之道:小肠经在运行的时间段,小肠亚健康多表现为:腹泻、吸收功能下降、易颈部疼痛、头部头痛、耳鸣、风湿等、如出现下腹部胀气或疼痛、易出汗和便秘、严重风湿病等现象那就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在饮食上可以多选择红豆、西瓜、南瓜、冬瓜、鸡肉等。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行头顶后行入颅腔出颈部再分左右沿肩胛骨内侧脊柱旁1.5寸到腰部,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分支经肩胛内侧脊柱旁3寸下行至大腿后侧腘窝中交前支下行过腓肠肌出外踝后,沿足背外侧至小指外侧端。主治头、目、背、腰、下肢及背俞穴相关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

虚症多表现为:背部异常、腰痛、脚神经异常、腿酸、痔疮尿频等。
实症:后颈部疼痛、坐骨神经痛、腰痛、头疼、流泪、流鼻血等。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
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养生之道:膀胱最活跃的时候,适合多喝水。要想尿尿,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总是憋着,否则久了,就会有“尿潴留”等情况发生。即是说膀胱括约肌出现没有弹性的状况。饮食建议:木耳、黑芝麻、黑豆、胡椒、羊肉、鸡肉、牛肉。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指下斜行于足心,出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入足跟上行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过脊柱络膀胱。主治妇科、前阴、肾和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症。

虚症:耳鸣、健忘、尿频、腿酸、性欲减退、便秘、元气不足、易疲劳、骨质疏松,天寒手脚冰冷、脚气等。
实症:耳鸣、月经不调、口干舌燥、血压异常、小便量少、色深、浑浊、性欲减退、神经衰弱、足发热发汗、生殖器病变等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
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养生之道: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言,在这个时候按摩肾经的穴位,效果最为明显。此时是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在饮食上可以建议选择芝麻、香蕉、花生、海带、金针、韭菜、黄豆、木耳、螃蟹、乌贼、牛肉、羊肉、鸭肉、鸡肉、羊乳、番薯等。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沿胸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出中指挠侧。主治心、胸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

实症:心包发炎、胸闷、心痛、上脘异常、喜欢睡、心血管病变、易头昏、头痛等。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养生之道:现在是心包经运行的时间,心包经的虚症大多表现为润滑液分泌不足、心跳异常、气喘、失眠多梦、心悸亢奋、语言障碍、手掌发热等。心脏不好的人最好在这个时候敲心包经,效果最好。此刻应该给自己创造安然入眠的好条件。最好不要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失眠。所做的运动最好是散步。建议食疗法:番茄、莲子、金针、红枣、苹果、葡萄、红茶、绿茶、花茶、番薯、土豆、鸡肉等。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沿手臂外侧上行入缺盆,布于檀中,分支从耳后分出,入耳中,出耳前,至目外眦。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和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症。

虚症:免疫力下降、易疲劳、上肢无力、腹部堵胀、体毛变浓、呼吸困难、胃寒等。
实症:淋巴发炎、偏头痛、肩膀酸痛、颈侧酸痛无力、发热、耳鸣、小便异常等。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养生之道:此刻要保持心境平静。不生气,不狂喜,不大悲。如果你跟老婆夜里吵架,而且赌气很严重,夜里11点气都还没消,那你第二天一定精神萎靡不振。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上至头角,下到耳后再向上经额至眉。向下入体腔,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至腓骨前缘直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出足第四指外侧端。主治侧头、目、耳、热病和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症。

虚症:头昏、眼睛发黄、视力下降、皮肤灰暗、无光泽、体力差(休息不好压力大)等。
实症:偏头痛、胸口胀、口苦、易失眠、食欲不振、血压异常、力重是右上腹疼痛等。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养生之道:临床证明,心脏病患者大多数在夜间发病和死亡。家里如果有心脏病人,要加强观察,备好救心丸。这时要上床睡觉,有利于骨髓造血。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
食疗法:花生、芝麻、核桃仁、葡萄、香蕉、番茄、莲藕、韭菜、木耳、螃蟹、鸡肉、牛肉、海带等。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脚趾爪甲后从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交脾经之后上行大腿内侧中线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向上入鼻部连目系,上行与督脉交汇。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和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症。

虚症:易疲劳、视力减退、性功能减退、头晕眼花、皮肤枯黄等。
实证:肝火旺、脾气不好、头晕腰痛、月经失调、失眠、肋间神经痛等。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养生之道:必须进入熟睡状态,让肝脏得到最充足能量。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虚火旺盛的人,在这个时候睡着,还能够降虚火。建议饮食多选择:花生、芝麻、核桃仁、山楂、葡萄、香蕉、李子、番茄、莲藕、韭菜、木耳、牛肉、鸡肉、海带等。

督脉

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

交会腧穴:长强,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百会、水沟,神庭。

任脉

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承泣穴属足阳明胃经)

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交会腧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阴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浆。

冲脉

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主要病候:腹部气逆而拘急。

交会腧穴: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 

带脉

循行:起于季胁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横行绕身一周。

主要病候:腹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

交会腧穴:带脉、五枢、维道。

阴维脉

循行:起于小腹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交会腧穴:筑宾;府舍,大横、腹哀;期门;天突、廉泉。

阳维脉

循行: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疼。

交会腧穴:金门;阳交;臑俞;天髎;肩井;头维;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风府、哑门。

阴蹻脉

循行:起于足舟骨的后方上行内踝的上面,直上沿大腿内侧,经过阴部,向上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上经人迎的前面,过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蹻脉相会合。

主要病候:多眠、癃闭,足内翻等证。

交会腧穴:照海、交信;睛明。

阳蹻脉

循行: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没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足外翻等证。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仓、巨髎、承泣;睛明;风池。

(0)

相关推荐

  • 中药知识|中医常说的理气药有哪些?

    理气药根据不同的归经部位及治疗作用,可分为理脾和胃药.疏肝解郁药.疏肝和胃药和通宣理肺药4类.根据理气药又根据其作用的强弱分为行气药.降气药.破气药3类. 紫苏梗(苏梗) 以紫苏或野紫苏的等茎枝入药, ...

  • 夏季饮食养生保健不妨中药入菜

    营养专家建议,可以适当在食谱中加入清热消暑.健脾化湿的食物,符合这个季节的养生之道: 哪些中药适合入菜? 所谓"药食同源",在中医理念中,食物有时候可以成为药物,有保健身体的作用, ...

  • 夏季饮食养生保健中药入菜

    来源:健康饮食网(foodwang)[整理摘编:时英平] 营养专家建议,可以适当在食谱中加入清热消暑.健脾化湿的食物,符合这个季节的养生之道: 哪些中药适合入菜? 所谓"药食同源" ...

  • 中药入菜

    营养专家建议,可以适当在食谱中加入清热消暑.健脾化湿的食物,符合这个季节的养生之道: 哪些中药适合入菜? 所谓"药食同源",在中医理念中,食物有时候可以成为药物,有保健身体的作用, ...

  • 中药入茶,怎么喝养生不伤身?老中医教你喝对“小药茶”

    奶茶不能喝.饮料不能喝.碳酸饮料不能喝,白开水没味,那该喝些啥? 越来越多的养生人士开始喜欢"代茶饮".代茶饮,又名以药代茶,就是选用一二味或数味中草药煎汤或用沸水冲泡后,代茶徐徐 ...

  • 中药入茶,怎么喝养生不伤身?中医教你喝对“小药茶”!

    扁鹊宝典 公众号 欢迎您去学习中医知识 奶茶不能喝.饮料不能喝.碳酸饮料不能喝,白开水没味,那该喝些啥? 越来越多的养生人士开始喜欢"代茶饮".代茶饮,又名以药代茶,就是选用一二味 ...

  • 辛弃疾写的奇文,25味中药入词,为你解忧解愁

    在我们小时候,被父母老师逼着背唐诗,一定是背过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诉说了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虽然当时我们没有太多体会,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也会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甚至会不由 ...

  • 中药方剂剂型选择对临床疗效影响的探讨(无图文章,不喜勿入)

    在工作中经常会被问及各种问题,有一些问题笔者觉得值得探讨一下,以下内 容仅仅是笔者自己的观点,也许对,也许不对,欢迎大家一起留言探讨. 生活中,经常有朋友说,大夫给我开的中药汤药太难喝,能不能制成丸剂 ...

  • “中药抗生素”六神丸:传承300年无人问津,日本山寨年入7亿!

    凤凰中医:一个面向全球华人的中医药时事热点类自媒体! 来源丨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奇妙的本草,版权归权利人所有.责编:杜杜  商务与投稿微信::FHzhongyi 同步丨公众号内容同步刊发在凤凰中医:视 ...

  • 中药真的温和吗?别再掉入经验主义的陷阱了

    作者:广州市胸科医院向日葵分站 林旭敏 "有病治病,无病养生"是很多依赖中药人的口号,中药也被标榜在各种保健品.美颜减肥.很多人也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产品,不会产生任何的毒副作用,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