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建筑之文化与心理意象(十一)

藏传佛教建筑及其布局(上)

藏传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藏地之藏语系佛教分支。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之形成,仍有深远影响。

西元6世纪中后期,佛教传入西藏并垫定了旧西藏政教合一之政权形式;西元7世纪,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西元617-650年)建立吐蕃王朝,并在他的两个妻子——大唐文成公主与尼泊尔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之共同影响下皈依了佛教,并派遣御前大臣吞弥·桑布扎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与佛经。吞弥·桑布扎等回藏后,按松赞干布旨意,主持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一些佛经。松赞干布又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还修建了法王洞(曲结竹普)、超凡佛殿(帕巴拉康),是布达拉宫之雏型,以后经过多次维修与扩建,逐渐形成现有规模。

西元13世纪,蒙古人在草原崛起,为统治中国西域,他们从原始的草原萨满教改信为藏地喇嘛教;到17世纪满清王朝时,当权者为笼络蒙古人,也从原始的萨满教改信为喇嘛教;后来乾隆皇帝更是将其父雍正做皇子时的府邸施舍为喇嘛寺,赐名为雍和宫,至今香火仍极为鼎盛。藏传佛教之传播及喇嘛寺之建设,到清代中期达到鼎盛,广泛分布于中国西藏、青海、川西、甘南、内蒙等藏传佛教地区,丰富了宗教建筑之多样性。

由于藏传佛教在广大藏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之地位,故无论从建筑技术、规模还是建筑艺术、文化等方面而言,藏传佛寺建筑都代表着藏式建筑之最高水平。历史上之藏传佛教在西藏拥有行政权力与文化教育之职能,故藏传佛寺建筑之内容组成与汉传佛寺有很大不同。藏传佛寺内,一般包括:

(1)佛之处所,即佛殿、佛塔等信仰中心;

(2)僧之处所,含活佛公署、辩经场、僧舍、库房、厨房、管理用房等;

(3)此外,还有宗教教育建筑,俗称学院,藏语为扎仓,其下属僧侣组织为康参(意为僧团),扎仓、康参之下的最基层僧侣组织称为密参,意为一户或一户人,一般以特定的同一区域内僧人形成一个居住单位,共同生活,人数多在一二十人左右。

(4)达赖、班禅经常驻锡之寺院,其内尚有宫室建筑(藏语称颇章);有的寺院内拥有数个学院及佛殿。

藏传寺院之规模普遍较大,但主要体现不在占地面积,而在建筑群落之密集度与高度。藏传佛寺建筑是多元文化与建筑技术融合之产物,其建筑风格随其建造时期不同而略有变化。

早期是仿印度式样的,代表作是西藏拉萨大昭寺之觉康佛殿。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西藏现存最好的吐蕃时期之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其开创了藏地平川式寺庙规式,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之地位。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之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之千古典范。

西藏拉萨大昭寺之觉康佛殿

后来发展为尼藏结合式样,多见于西藏与尼泊尔接壤处,是将尼瓦(newar)楼阁建筑风格与藏式碉楼式建筑结合而形成之样式,著名者如西藏扎囊桑耶寺中央之三层乌策大殿:下层按藏族建筑模式建造,上层则仿尼泊尔尼瓦式,中层还加入某些汉式建筑特征;乌策大殿之平面布局影响了后来的都纲法式型制。

西藏拉萨扎囊桑耶寺之乌策大殿
还有一种叫基本藏式,这是藏传佛教建筑之核心类型,源于西藏民居之碉房体系,外观风格主要体现为石外墙、平顶、小窗,墙顶以藏族特有的刷成赭红色之白麻草做为女儿墙装饰,外墙有明显的收分并涂成红色或黄色(较少见);内部为方柱托梁密肋式木构架,有巨大的托木与复杂的雕饰,色彩对比度较大,并喜欢用金色点缀;内部墙壁画满宗教壁画,殿堂内悬挂佛幡。其主要建筑屋面局部吸收汉族建筑之坡屋顶及斗拱构造,但体量较小,型制亦经过简化;屋顶上尚有许多宝幢等小型佛教装饰物,其曼陀罗(坛城)与都纲法式型制都体现得非常明显。藏传佛教寺院与汉传寺院之建筑风格相差巨大。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体上没有明显之中轴线,亦没有刻意对称之布局,更没有层层重迭之四合院。寺院大多建在山顶或依山而建,台阶从山脚随山坡绵延而上,又长又陡。
云南香格里拉噶丹松赞林寺远眺图

寺院内建筑厚重扎实,单体建筑都比较高大,但通风性差;建筑物间距很小,因此寺院内视野不够空旷;大部分寺院内缺乏植物,偶尔有些盆栽点缀,与汉传园林式风格存在巨大之对比度。

云南香格里拉噶丹松赞林寺主殿外观

主殿外部装饰华丽,上层更是金碧辉煌;殿内(特别是主殿之内)装饰着大量的壁画与佛幡,佛幡一排排悬挂着,长长地从屋顶一直下垂到手指可触及之处,其上颜色鲜艳,都是精美的丝绣图案。由于佛幡之存在,大殿上视觉空间很小,视线很差。

云南香格里拉松赞林寺壁画与殿内佛幡

寺院主体建筑为佛殿与扎仓,其居于寺内之重要位置;其它建筑则围绕佛殿与扎仓布列,如活佛住处、办公处、喇嘛住处、印经院、讲经院、讲经坛、佛塔等;外有厚墙环绕,酷似城堡。扎仓是藏传佛教中喇嘛学习各种经典之处,各扎仓中都有经堂与佛像,大者可容纳数千人。扎仓数量一般不止一个。

寺院内单体建筑如经堂、佛殿、僧舍等,为木柱支撑、密檐平顶之碉房式建筑。墙壁厚实、收分大,剖面呈梯形;墙面上修有许多喑窗(假窗),并有许多横向装饰。

佛殿建筑立面多呈现为开井空筒式。因藏传佛寺大殿内所供奉之佛像高大而殿内进深却小,故内部呈空筒式,在空筒四周又修有层数不等之围廊;各层围廊之间有楼梯相通,可以逐层上达。如历代班禅驻锡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围绕贡强巴佛像(弥勒佛,高达27.4米)四周有五层围廊,顶部开天井采光。

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主殿

少数藏传佛教寺还有圆墙围绕,中间有大殿或塔,西藏扎囊之桑耶寺与江孜之白居寺就是这种风格,后者中间为覆钵式塔(喇嘛塔),塔座由77间佛殿与佛龛组成,故被称为“塔中寺”,是世界佛教寺院建筑之珍品。

西藏江孜之白居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