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我想你唇上的胭脂

上卷 第二十四回 第二节:

【原文】

如今且说宝玉因被袭人找回房去,果见鸳鸯在床上看袭人的针线呢,见宝玉来了,便说道:“你往那里去了?老太太等着你呢,叫你过那边请大老爷的安去.还不快换了衣服走呢. "袭人便进房去取衣服.宝玉坐在床沿上,褪了鞋等靴子穿的工夫,回头见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zhòu)绸汗巾儿,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宝玉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suō),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xián)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鸳鸯便叫道:“袭人,你出来瞧瞧.你跟他一辈子,也不劝劝,还是这么着。”袭人抱了衣服出来,向宝玉道:“左劝也不改,右劝也不改,你到底是怎么样?你再这么着,这个地方可就难住了。”一边说,一边催他穿了衣服,同鸳鸯往前面来见贾母.

【端木持易见解】

话说,此一节乍看起来,好似一团寂水,平平淡淡。直到我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才瞬间豁然明朗起来。诸位且想,为何宝玉一进房,见那“鸳鸯在床上看袭人的针线呢”?为何又回头见鸳鸯“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

问题来了,鸳鸯为何要看着针线呢?

这一问,不得了啊!想起一首诗来: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首诗是唐朝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是为了纪念他的原配妻子韦丛而作。韦丛二十岁嫁给二十五岁的元稹,七年后,韦丛因病去世。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元稹还没有发迹,家里比较贫穷,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二人很是恩爱。妻子去世两年后,元稹作了这组诗,其中谈到针线的,是这里的第二首,意思是说:“当日开玩笑时曾经说起,假若她死后该如何如何;那时只不过说着玩玩而已,如今却真的来到眼底。妻子生前的衣裳已经施舍掉很多,眼看已越来越少了;只是针线盒儿依然在,却不忍把它打开来。因想起夫妻的旧情,从而对她的婢仆也更加怜悯;梦见妻子说泉下少钱花,我便焚化纸钱送给她。现在终于理解,夫妻生离死别的恨事世上人人都会有;但是一同度过艰难岁月的结发夫妻,哀伤怀念的事情却尤其多。”

理解了“针线犹存未忍开”这句话,本节的故事就好理解了。

这鸳鸯哪里是特指丫鬟,而是隐含着“惜人”。表面看起来是写仆人,实际上这里的鸳鸯,就是代指亡妻,惜人也是代指亡妻。是作者梦里回头看,亡妻(他的鸳鸯伴侣)正歪在床上,她“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zhòu)绸汗巾儿,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于是宝玉“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suō)”,这是对爱人的抚摸啊!至于鸳鸯说的话:“袭人,你出来瞧瞧.你跟他一辈子,也不劝劝,还是这么着。”这句话是作者用鸳鸯的嘴说出来的。就是告诉我们,这里的袭人,代指“昔人”。而惜人说的什么呢?“左劝也不改,右劝也不改,你到底是怎么样?你再这么着,这个地方可就难住了。”

这里是借鸳鸯还魂,借袭人来说明怀念的是已故的昔人。正是“尚想旧情怜婢仆”,又借婢仆还魂思旧人。

全书共有三回,写到宝玉像“扭股儿糖似”的,第二十二回:“宝玉急了,扯着凤姐儿,扭股儿糖似的只是厮缠。”第二十三回,“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第二十四回,“宝玉便把脸凑在她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

一个姐姐,一个祖母,一个爱人——大约是宝玉最爱的人,最疼宝玉的人,是宝玉能撒娇耍泼使性子的人。是极少数可以让他“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的人。只有在她们面前,宝玉才是最纯真的弟弟,孙儿,少年!

现在爱我的人,都去了,谁还能让我亲吻她,说一声:“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

人人都以为我宝玉只是喜欢你唇上的胭脂,哪里晓得,我不过是想在梦里,回到过去:再一次,吻你!

“亲亲,我的宝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