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苏散非治燥剂 —— 外感病因辨析系列(三)

肖老师说:

现有的外感病的病因理论有“六淫”和“杂气(疫疠之气、疫气、疠气)”学说。

但是,

“六淫”之中,“火”不可能有外感,“暑”的本质是“热”;

“风”多是泛指外邪,不是具体的病因;

“杂气”学说不能指导外感病的临床治疗。

外感病的病因可简化成寒、热、燥、湿四种。

现行的中医教材《方剂学》将杏苏散列为“治燥剂”,而在《温病学》秋燥章中却未收入该方,显然对该方是否治燥已有异疑。

杏苏散首见于《温病条辨》,用于治疗“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

本方由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陈皮、杏仁组成,乃吴鞠通为治秋燥病而设,然综观全方其又非治燥剂。

1

从组成看

参见《中药学》及《方剂学》所述:

苏叶,发表散邪,宣发肺气;杏仁,降利肺气,润燥止咳;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

这11味药中性味辛温者3,辛苦平、辛苦温、辛苦温酸者各1,苦温、甘温者各1,苦辛者1,甘平、甘淡平者各1,总计具有辛味者7,且都性温,苦味者5。

其中半夏、陈皮、茯苓为燥湿化痰之药,尤其是半夏为燥湿伤阴之品,其条下注:“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辛味药能散能行,多治表证,苦味药能泄能燥,含有泄火燥湿之意。

本方唯有杏仁苦温而润,虽有润性但非是能益阴生津滋燥之品;在方中又处在大剂辛苦燥剂之中,其“润”的作用不能发挥。

故杏苏散非治燥剂,乃为解表剂。

2

从病机看

吴鞠通自己对杏苏散之问题已作了相应回答,如他在《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门》中言:“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

在“燥伤本脏……杏苏散主之”一条自注中说:“本脏者,肺胃也。经有嗌塞而咳之明文,故上焦之病自此始。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

咳嗽稀痰者,肺恶寒……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脉弦者,寒兼饮也。无汗者,凉搏皮毛也。按杏苏散,减小青龙一等。

可见杏苏散是小青龙汤的轻剂,其病机为寒邪外束,水饮内停,与小青龙汤之机相同。

杏苏散所主治之凉燥证就是小青龙汤的轻症。

因为凉燥的所有症状都可用这个病机来解释,而治法及处方用药也符合小青龙汤的方义。

所以《温病条辨》中所论之凉燥不存在,乃小青龙汤证,即杏苏散与小青龙同类,其证亦是外寒兼痰湿咳嗽证,而非燥咳证。

3

从治法看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补秋燥胜气论》杏苏散条文的自注中有:“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在杏苏散的方论中亦曰:“此苦温甘辛法也”。

于是后人便以此为理论根据,引经据典,提出用辛润之法治疗凉燥的理论,这是对经典条文和辛润之法的误解。

辛以润燥的理论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曰:“……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从原文可以看出,辛以润燥的治法在《内经》中是运用于肾燥而不是肺燥,这是由肾与肺的生理特性决定的。

《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液功能主要是通过肾中阳气的蒸化作用。

肾阳蒸化水液,使水能气化,又能使气聚而为水,以利于水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布散排泄,从而使水液代谢维持正常。若肾之阳气不足,蒸津化液、运气布津的功能受损,就会出现“肾苦燥”的情况。

而辛之所以能润肾燥,是因其具备“开腠理,致津液,通气”的作用,正如张景岳在《类经》中写道:“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

皆说明了辛能润肾燥的效果是通过其行散作用而产生的治疗效应,非直接生津以润,即通过“辛走气”,“辛散”的作用,使津液在气的推动下,得以正常的输布、排泄,从而达到了“燥者润之”的目的,而非辛味药本身质润所致。

《素问·五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以及《素问·六节藏象论》:“肺者,气之本”。说明肺主一身之气,其生理特点与肾脏大不相同,并无“水津”,这样辛味药不能起到“润”的作用。

所以,后世医家提出辛润之法治疗凉燥的理论是不正确的,因为该法是用来治疗肾燥而不是治疗肺燥的。

因此苦温甘辛之杏苏散也不是治疗凉燥的代表方,更不是治燥剂。

综上所述,杏苏散非治燥剂,而是治疗外感寒邪,内有痰饮之解表方。

并且,还需要指出的是,不仅杏苏散不是治燥的方子,“凉燥”的概念也是不存在的。有燥的特征,同时有恶寒等外感寒邪的表现者,本质是燥兼寒,并不是所谓的“凉燥”。


(0)

相关推荐

  • 在变为咳

    ​在变为咳: 在变动为咳 相对正常 出现病变 就会咳嗽 肺气上逆 临症之时 咳嗽变化 根据上述 层层分析 已可初步 总结如下: 咳嗽治疗 先辨新久 再辨寒热 后辨兼夹 愿践行经典,求索不息 为广大病患 ...

  • 杏苏散方证解惑

    杏苏散源于吴瑭<温病条辨>并几乎得到所有版本<方剂学>教材主编的认可,列为治疗凉燥的代表方剂.其具有轻宣凉燥.宣肺化痰之功,主治外感凉燥证,症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 ...

  • 4代人的中医诊疗经验

    "善治者治皮毛"的治法,具有早期治疗,控制病邪入里,及早康复的积极意义.所以每个临床工作者,都应该考究早治的妥善措施.我们的做法是:外感病初起,恶寒未罢,舌不红,口不甚渴者,一般不 ...

  • 火、暑、热三兄弟的“皈依” —— 外感病因辨析系列(一)

    肖老师说: 现有的外感病的病因理论有"六淫"和"杂气(疫疠之气.疫气.疠气)"学说. 但是, "六淫"之中,"火"不可能 ...

  • “风为百病之长”,这句话对吗?—— 外感病因辨析系列(二)

    肖老师说: 现有的外感病的病因理论有"六淫"和"杂气(疫疠之气.疫气.疠气)"学说. 但是, "六淫"之中,"火"不可能 ...

  • 『常用方剂』治燥剂>轻宣润燥>杏苏散

    [组成]杏仁9克,紫苏叶9克,橘红6克,半夏6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前胡9克,枳壳9克,桔梗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功用]温散风寒,宣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咳嗽痰衡鼻塞不利, ...

  • 『常用方剂』治燥剂>轻宣润燥>杏苏散、杏苏饮之比较(临床)

    杏苏散.杏苏饮为治疗咳嗽的方剂,但两个方剂各有千秋,在临床应用上各有异同. 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主治外感凉燥证,乃苦温甘辛合法.因外感凉燥,故以苏叶.前胡辛温之轻者达表祛邪:杏仁.桔梗 ...

  •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治燥剂

    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治燥剂适用于燥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或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燥证.凡秋季外感温燥或凉燥之邪,以及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大便干燥,皮肤干燥甚或开裂等,均为治燥剂的适应范围. ...

  • 方剂学治燥剂轻宣外燥剂滋润内燥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一节 轻宣外燥剂 杏苏散 <温病条辨>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组成] 苏叶(9g) 半夏(9g) 茯苓(9g) 甘草(3g) 前胡(9g) ...

  • 一轮考点订正||方剂学之治燥剂

    一轮复习考点 中 综 01 治燥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 ▼点击此处 查看解析▼ 答: [概念]凡以辛散清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用以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 ...

  • 『常用方剂』治燥剂>轻宣润燥>肺痨-仿清燥救肺汤治疗肺痨咯血临床观察(临证心得)

    作者:宋龙英 方开专 单位:宋龙英(武汉市结核病医院 430083):方开专(武汉市第四医院 430030) 关键词:肺痨:咯血:中医药疗法:仿清燥救肺汤 湖北中医杂志000318 自1992年2月- ...

  • 『常用方剂』治燥剂>轻宣润燥>桑杏汤(古代名方)

    [组成]桑叶9克,杏仁9克,沙参9克,贝母9克,栀子皮6克,淡豆豉9克,梨皮9克. [功用]清宣凉润. [主治]外感燥热,头痛身热,口渴,干咳无痰,舌红,脉数等证. [古籍论]本方是用于治疗温燥的主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