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送福: 民国篆刻——此地无朱砂,红土为贵

丁酉送福

1911年,在大部分大清子民还没心里准备的时候,一个历史的浪头就这样迎面打来。毫无还手机会的他们被甩进洪流中,一下子就被生生拽进了民国。民国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时肯定还没办法搞清楚,但这似乎并不重要,辫子一剪掉,很多事情仿佛就变得轻松了。

叙:

那真是个轻松的年代,换个学术点的说法,那真是个开化的年代,是个自由的年代。尽管人们对于时代的转变还没完全回过神来,但文学艺术正好像打了激素的草一样疯狂生长,无论老派还是新派,保守还是激进,都能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即使偶尔干架,也无伤大雅。

此前已经有了三百年基础的文人篆刻,在此时正式登堂入室,成了与书、画平起平坐的艺术门类,后来俗称“诗书画印”,其根据便在此。这是个什么概念?简而言之就是能写会画不牛逼,有本事得能刻个印来看看。

是的,在民国艺坛,如果不懂篆刻,不会刻印,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要么会刻,要么会赏,篆刻,当时是一个像样的艺术家的标配技能,也是一个像样的收藏家的标配藏品。自清代以来,几乎所有的艺术大家,同时也都是篆刻大家,比如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陈巨来等,名单可以列出一长串。而一些著名的收藏世家,如平湖葛家传朴堂等,藏书、藏印同时极具规模;再想想历史上最好最精的古玺印谱和流派印谱基本产生在此时,如今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成立于民国时期,你就能大概理解篆刻在民国艺坛是怎样一种重要的存在了。

民国,日子过得慢不慢,我们不知道,但篆刻精美有样子,感动得了国际友人,改变得了艺坛风貌,抚慰得了遗老心绪,打通得了人际关系,甚至连南京总统府印铸局,都有王福厂、吴朴堂这样的近代名家坐镇把关。那是一段篆刻艺术的黄金岁月,谁有事没事都得搞两方来玩玩,甚至福州有钱人、著名藏书家龚易图,都忍不住亲自为自己的藏书楼刻个章,盖在他那些珍本名椠上。

在那时,篆刻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活,大家诚诚恳恳,刻一个,是一个。

引自《小朴艺文》,题目为编辑者所加。

设计创造

石道——雕刻师的聚集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