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呕吐痰饮中阻证
一、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卷中:小半夏汤
处方半夏18克 生姜15克
功能主治和胄降逆,消痰蠲饮。治痰饮内停,心下痞闷,呕吐不渴,及胃寒呕吐,痰饮咳嗽。
用法用量上二味。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小半夏汤
处方半夏18克 生姜15克 橘皮12克(一方用人参)
制法上三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胸中有寒,痰饮内停,胸胁痞满,呕逆,食物不下。
用法用量以水一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
二、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20g) 桂枝三两(15g) 白术二两(10g) 甘草二两(10g)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其主要表现有: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同用。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苓桂术甘汤证如下: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
——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伤寒论》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此外,以药测证,当有小便不利。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余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其见效的指征,首见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状消失[1]。
——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患者当有动悸、眩晕、小便不利等症状,胃镜检查可以发现胃内潴留液。
——以咳嗽、胸胁支满为特征的疾患:如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等。临床尚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对寒冷敏感,并有眩晕、动悸等。笔者曾以本方治疗1例诊断为支气管炎、胃下垂的青年。其表现为咳嗽的同时,胸腹部有气上冲,痰稀白,胸胁支满,恶风,晨起脸呈浮肿貌。前医投小青龙汤等无效,视体型瘦、面色黄白无华,舌质暗、苔白滑,用苓桂术甘汤7剂即效。
三、加味苓桂术甘汤
处方于术3钱,桂枝尖2钱,茯苓片2钱,甘草1钱,干姜3钱,人参3钱,乌附子2钱,威灵仙1钱5分。
功能主治水肿,小便不利,其脉沉迟无力,自觉寒凉者。
用法用量上药煎服数剂后,小便微利,其脉沉迟如故者,用此汤送服生硫黄末4-5厘。若不觉温暖,体验渐渐加多,以服后移时觉温暖为度。
各家论述方用苓桂术甘汤,以助上焦之阳;用甘草协同人参、干姜以助中焦之阳;又用人参、附子(参附汤)协同桂枝更能助下焦之阳。三焦阳气宣通,水饮亦随之宣通,而不复停滞为患也。至人参与灵仙并用,治气虚小便不利甚效,而灵仙通利之性,又能运化术、草之补力,俾胀满者服之,毫无滞碍,故加之以为佐使也。
摘录《衷中参西》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