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合成和曝光合成同时做,先做哪一种合成?

关于景深合成和曝光合成

在高级风光摄影技术里,景深和曝光合成属于最重要的几种后期手段。

  • 我们需要景深合成来解决镜头景深不够的问题

  • 我们需要曝光合成来解决传感器宽容度不够的问题

这两种技术本身大家可以找到很多教程。我的《极致之美》里面也有非常详细的解释。

在实际拍摄中,我们常常会碰到需要同时使用景深和曝光合成的场景。那么问题来了:前期拍摄和后期合成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先做哪一步?

最近问我这个问题的人太多了,我想还是写一篇文字吧。

镜头的呼吸效应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一个关于镜头的基本事实:几乎所有镜头都会“呼吸”。

我们人类或其他动物呼吸的时候,胸肺会扩张和和收缩。

镜头对焦不同部位的时候,哪怕是定焦镜头,实际视角和画面也会变大变小,如同镜头在“呼吸”一样。这就是镜头的“呼吸效应”。注意我们说的是光学上的变化,不是对焦或变焦时候空气进出镜头的现象。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它会把某些镜头变成吸尘器,但和我们讨论的无关。

我们来看看下面一个例子。

我用佳能70-200mm f/4L IS镜头,固定在200mm端,拍摄了三张示意图。相机和镜头固定在三脚架上,拍摄时候相机镜头完全没有动,曝光参数没有变。唯一变动的是对焦点。

  • 最上面一张对焦远处房子。

  • 中间一张对焦中间树叶。

  • 最下面一张对焦最近处树叶。

显然,虽然名义上都是200毫米的焦距,但这三张画面的视角是不完全一样的(注意远处的房子的大小,尤其是右上角的窗户)。当我们对近景对焦的时候,镜头的实际焦距变长了。 

这是因为镜头“呼吸”了。

产生呼吸效应的原因,是镜头的对焦的时候,我们需要移动镜头内部某些或全部镜片。这导致实际焦距和视角发生变化。

比如说(下面的数字只是用来打一个比方),虽然镜头标定焦距是200mm,但当我们镜头对准无穷远的时候,实际焦距可能只有186mm。对准中景的时候是190mm,对准前景的时候变成200mm。这样拍下的三张照片,视角及画面内容大小,当然会有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几乎所有镜头都有呼吸效应,无论是变焦镜头还是定焦镜头。

呼吸效应对静态图像拍摄有一定影响。对视频的干扰则大很多。想象一个视频或电影画面,当摄像师改变画面焦点,从对焦前景变成对焦远处人物的时候,画面大小在不断变化,这该是多么恼人的一件事情。

所以电影镜头要尽可能减少呼吸效应 - 很难彻底消除,但要尽可能小。这是电影镜头比相机镜头贵太多的主要原因之一。电影镜头的分辨率常常还不如相机镜头,但在其他方面有更高要求。

我们回到相机镜头的呼吸效应吧。如果我们要做景深合成,那么就需要对准画面中不同位置对焦然后拍摄几张,回来后合成。

问题是这几张的视角,以及画面里同一个物体的大小,是不完全一样的,会有一些差别。我们没法直接去用蒙板把不同照片上最清晰部分刷出来。

我们必须先做“画面对齐”操作。让软件去自动判断画面内容,然后把各画面自动缩放变形,让所有画面视角一致。Photoshop的“自动对齐”功能能够帮我们做这件事。

这个缩放变形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它会影响画质,而且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软件不能完全对准,你要来回对几次,甚至靠手动调整才行。

后期先做景深合成还是曝光合成?

理解了呼吸效应,我们就会立刻明白,先做曝光合成要容易的多。

因为曝光合成需要两张照片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曝光不同。我们不需要对齐图层。当然如果两次曝光过程中您稍微移动了三脚架或相机,那么还是需要对齐。但这个对齐操作不一样。它只牵涉到平移或旋转画面,不存在对画面内容的拉伸压缩。对画质影响很小。我们可以选择“调整位置”模式去对齐。

如果先做景深合成,我们首先得对齐图层,这个动作改变了画面大小,对画面内容进行拉伸压缩。然后做曝光合成的时候,你会发现合成不了了,除非你再做一次对齐。但这样麻烦了一些,不断变形也多少会影响画质。

另外,用来曝光合成的单张画面常常是严重欠曝或过曝,画面里有大面积全黑或全白。这样的“不正常“曝光画面,软件很难对齐,因为它找不到很多画面里的可以辨识的参考元素。最简单的,是在不需要对齐的情况下,先把曝光合成这一步做了。

下面我们举两个不同例子,来看看前后期到底应该怎么做。

具体前后期步骤,例一

这是我书中一个例子,但这里讲述的详细很多。

《魔幻天空》,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海滩

佳能5DSR,佳能EF 11-24mm f/4 IS L,ISO 100, f/13, 15mm焦距

前期

用超广角镜头和小光圈拍摄的作品,一般来说景深不是问题,但如果前景非常近的话也要景深合成。拍摄这张作品的时候,我让镜头几乎靠近沙滩的地面,以便拍摄到更多的倒影。为减少衍射效应的负面影响,这张用了f/13而不是更小的光圈。

地面总共用了6张照片做景深合成。每张曝光时间0.3秒。拍摄地面的时候,曝光参数的选择是让地面景物正常曝光。我强烈建议用M档,这样确保各张的曝光值一样。如果选自动测光,很多相机会因为对焦点和测光联动,导致对焦不同位置拍摄的曝光参数不一样。这样景深合成的时候每一张亮度不一样,我们还得调整曝光,凭空增加了不少没必要的工作。

具体到这个场景,显然地面上没有反差特别大的情况。也就是说,地面的景物没有必要做曝光合成。每一个对焦点用相同的0.3秒曝光时间拍摄一张就够了。我就这样从近到远拍了6张不同对焦位置的图片。

对焦最近地方的一张图片。地面曝光正确。天空过曝但我们不担心,因为天空是在焦外区域。

对焦最近地方的一张图片(100%放大)

显然最前方是清晰的,然后开始慢慢模糊

当我对焦到无穷远并拍摄第6张的时候,最远的海柱和山是清晰的,海柱和山曝光也合适。但天空一定是彻底过曝光的。这时候把快门速度提高到(记住我们在M档),降低曝光值,其他啥都不变,对焦也不变。然后再拍一张天空曝光合适的 (第7张)。

无穷远处的图片 (第6张),地面曝光正确,天空过曝

减曝后无穷远处的图片(第7张),天空不再过曝

后期

记住无穷远处我们拍摄了两张不同曝光的照片(第6张和第7张)。我们首先对这两张进行曝光合成,得到远景地面和天空都清晰而且曝光也都合适的一张。

剩下的工作就是把剩下的5张前景和刚才得到的这张进行景深合成。然后进一步处理。这剩下的5张里面,天空也一定是过曝的,但我们不会用里面的天空,因为它本来就是失焦的。

具体前后期步骤,例二

这同样是我书中一个例子,这里的讲述要详细很多。

《凝固的曲线》,美国俄勒岗州三姐妹山区。

佳能5DSR,佳能EF 70-200mm f/4 IS L,ISO 100, f/18, 127mm焦距

前期

这是美国俄勒岗州三姐妹山区的一个雪洞的顶部细节。拍摄设备是佳能5DSR机身和佳能EF 70-200mm f/4 IS L。这样的长焦小品风光大部分时候需要景深合成。因为长焦镜头拍摄几米到几十米距离的景物的时候景深很浅。这张图我用到了f/18 (冰雪岩洞上细节很少,我可以用比较小的光圈而不用太担心衍射效应),但依然必须多张景深合成。

但这个例子里我们同时需要曝光合成。

这张作品用了9张照片来合成。我先对焦画面顶端雪洞的最内部,拍摄了两张不同曝光的RAW文件。这么做的原因是洞内非常黑暗,而雪上的几个高光点又非常亮。

我对5DSR相机的宽容度是没有信心的。只有包围曝光然后后期合成才能确保同时记录下暗部和亮部的细节。

2秒曝光的雪洞顶部,有一些反光强烈的部分过曝 (请忽略洞口过曝部分)

0.5秒曝光的雪洞顶部,高光部分不再过曝

我然后对焦另外一个地方,再次拍摄两张不同曝光的RAW文件。如此反复。

最远(洞口)部分我只拍摄了一张(对雪洞壁曝光)。洞口外我就故意让它彻底过曝。这样画面才真实。如果我要让洞口外也能看清细节,降低曝光,那整个画面会看来是非常奇怪的HDR风格。

我都是用M档曝光,用自动曝光参数会很乱的。因为拍摄过程中ISO,光圈不变,所有其实只有两个快门速度,很好记。

拍摄这张时候,我对准一个地方,用2秒, 1/2秒各拍一张。对焦另外一个地方,再用2秒, 1/2秒各拍一张。再换对焦点,再同样操作。

后期

记住除了最远处是单张外,每一个对焦位置我们都拍摄了两张不同曝光的照片。我们一定是首先对这两张的清晰内容进行曝光合成,这样每一个对焦点上,画面清晰部分的高光暗部都合适。这个合成不需要对齐操作。

画面里不清楚的地方呢?谁在意那些地方曝光是否合适啊。反正合成时候不用它们。

这样一组组曝光合成(每一组两张,但最后一组只有一张)下来后,我得了5张照片。

下面就是把这5张进行景深合成就可以了。

其他例子

这里有另外一些同时用到曝光合成和景深合成的例子。大家现在应该知道是如何拍摄出来了的吧?

最后这张作品的拍摄和合成相当困难。我最近要发表一篇公众号文章,详细讲述痛苦的拍摄过程和镜头背后的故事。

谢谢大家。 

END

我是云漫(胡亦鸣),旅居美国的华裔风光摄影师。我是一个当今时髦的跨行业斜杠人:美国大学计算机终身教授 / 电子工程博士 / 职业自由风光摄影师 / 卡色光学全球形象大使 / 瑞士阿尔帕相机荣誉摄影师 / 佳能合作摄影师 / 《旅行者杂志》非凡旅行者 / 畅销风光摄影教科书《极致之美》作者。

我的个人作品网站:

www.majestic-nature.com

欢迎移步我的个人网站,上面有更多作品、器材点评、和摄影团信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