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放弃垃圾食品?你可能是虚无主义者 | Our Moods, Our Foods
不开心的时候,人们总是把手伸向饼干罐、糖罐和装满零食的抽屉。这被称作安慰性进食。
作者:KY
无法放弃垃圾食品?
你可能是虚无主义者
参考文章作者:Julie Back 译者:邱钰明
食物与情绪,作为人的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两种东西,彼此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从最广义、最原始的角度来说,有吃的就是好,没吃的就是不好。对于所有的动物来说,饥饿都会引发警觉和敏感,而吃东西总能有效地起到放松、镇静的作用,并让人舒服得昏昏欲睡。
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没有这么简单。
情绪化进食
通常,我们把情绪化进食当成一种特殊的进食方式,是指把吃甜的、脂肪含量高的、不健康的食物当作心情沮丧的应对机制。但实际上,“情绪化进食”这个词的含义要广泛得多——简单说,我们会因为各种情绪而进食。
在此前的研究中,普遍的结论是:在消极情绪和不健康的食物之间有着清晰的联系。虽然在对零食的选择上,每个人有差异,但在不开心的时候,人们总是把手伸向饼干罐、糖罐和装满零食的抽屉。这被称作安慰性进食(Comfort Eating)。
但在积极情绪下我们是会多吃还是少吃,吃什么样的食物,一直存在着争议。
有些研究表明,我们在高兴的时候也会大吃。两篇分别发表于1992年(针对女性)和2002年(针对男性)的研究发现,愉悦会导致美食的消耗加速。另一份2013年的研究指出,当我们开心时,也会加速消耗薯条和巧克力。
但也有一些调查研究认为,结论正好相反——我们可能在开心的时候,反而会避开糖或碳水食物。在2009年,研究人员发现,抱有积极情绪的人,与中性情绪的人相比,更容易在巧克力和葡萄中选择葡萄。另一则2010年的研究则发现,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好心情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就会选择健康的食物,如果他们觉得快乐是转瞬即逝的,就可能会吃更多的垃圾食品(如果你吃特别多垃圾食品,也许说明你是一个骨子里的虚无主义者)。
在积极情绪对食物选择的影响上,之所以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可能是因为很多情绪都可以被认为是“积极”的,比如兴奋、激动的感觉就与满足感有很大的不同,也会选择不同的食物。
吃垃圾食品,源自人类的本能
其实,健康饮食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而安慰性进食则由来已久,它更多地来自我们的本能。
Roehampton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eigh Gibson说,我们的情绪本身,事实上极少指向健康的食物。在人类进食的历史上,高热量、富含营养的、安慰性的食物,长期以来都是理想的选择,它能保障物种的生存。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对于人类最基本的目标——生存和繁衍,我们从来都不是靠健康的食物来实现的。天性让我们在吮吸骨髓时感到快乐,并获取生存所需的能量、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这是我们默认的生存模式。
而健康饮食,则是在现代社会出现的需求,带有更强的文化性,是当现代人已经可以满足营养和能量的需求后出现的。因此,人类对于健康食物的选择,并不是从天性出发的。
此外,在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我们在庆祝活动上都会倾向于一些特殊的、往往是不健康的食物。比如,在生日的时候,会吃奶油蛋糕,在party上总会吃更多的点心和喝大量酒。布朗大学精神病学、人类行为学及临床医学教授Carol Landau指出,有些喜欢安慰性饮食的人的心态,就是将每天都当做庆典,他们不止在特殊的时候奖励自己,而是在日常的成就和开心中也会奖励自己。而这种属于酒神的狂欢心态的背后可能仍然是悲观主义的。
进食与“及时行乐”的哲学
如我们所知,过多地吃垃圾食品,的确会影响健康。当你吃了太多的糖和饼干之后也容易产生负罪感,短暂的饕餮并不会引发长期的幸福感。
Gardner的研究将时间因素纳入了重要考量。他们让参与者描述现在或是将来的场景(比如生活环境),发现如果更多地考虑未来的、长期的境况,人们更容易做出健康的选择。
当你心情好的时候,更容易站在全局、长远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容易看到森林,而不是树木。而在心情不好时,更容易专注于当下,只看到眼前的东西,既而会想要及时行乐。虚无主义者不相信幸福快乐是可以持续的,因此最容易陷入垃圾食品的魔咒里。
Gardner认为,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们通过对未来的设想来控制饮食。他认为,虽然这个研究结果很有趣,但真正用于控制饮食并不现实。他说:“进食这样的习惯性行为,通常会在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很美好,但一旦落实到行动,当我们饿的时候,还是会选择富含能量的食物。”
的确,我们在决定午餐是吃披萨还是沙拉之前,还要花一段时间来设想未来,似乎是不太可能的。而我们在下文中会说道,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则会得到情绪上的正面反馈。
食物和情绪:谁影响了谁?
关于食物和情绪,也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究竟是情绪影响了食物的选择,还是食物引发了我们的情绪?研究认为,食物先引导情绪的情况更多。虽然情绪会诱惑我们在当时做出对食物的选择,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冲动、理性选择,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就会反过来影响我们更为长期的情绪。
在2012年的研究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Helen Hendy让44名在校学生使用周记的形式记录他们的感受与一周的食物。随后,她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她发现,食物对情绪的影响能够持续两天的时间——你第一天吃的食物,会一直影响到第三天的情绪。尽管吃甜食能够给你短暂的安慰,但如果你摄入过多的热量、饱和脂肪和钠,在两天之后,负面情绪会上升。而如果你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控制垃圾食品的摄入,在两天后会有积极情绪的提升。
2013年,英国学者也发表了一个类似的研究,让281名在校生写了21天的日记,在排除体质指数影响的情况下,发现吃果蔬等健康食物,的确能够引发次日的好情绪。
Gibson指出,有意地控制饮食、吃得健康一些,并坚持下来,这个达成目标的、自我克制的过程本身也会让你开心和有成就感。
你是一个虚无主义的胖子么?下一餐,你打算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