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3号-上海徒步第71回 探访书隐楼
前言
上海老城厢的书隐楼是一处静谧的所在。如它的名字一般,隐藏于市井闹市。听说过这个名字的人不多,人迹亦罕至。说起名气,却远在上海的很多景点之上。
书隐楼,位于老城厢天灯弄77号(近地铁9号线小南门站),是上海市区仅存的清代大型民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清代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另两个为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部分建筑为明代遗迹,为明代沪上三大园林之一日涉园(另两个为豫园和露香园)的一部分。
乾隆年间,上海陆氏建造“传经书屋”作为书房和藏书楼,请当时编纂《四库全书》的副总裁沈初(当朝礼、兵、户部尚书)题写匾额“书隐楼”。网上传书隐楼的原主人为沈初,其实是讹传和谬误。因为新宅落成,请名人题词是当时的礼仪惯例,从未听说自己题写匾额的例子。再者,沈初本人位高权重,上海的地方志里面却未见其踪影,与常理不符。书隐楼的匾额早已在wg中毁掉,只能凭老照片一饱眼福。
在这之后,书隐楼又几经易手。清光绪七年(1881年),书隐楼由沪上商界巨子郭万丰船号的主人所购得,此后一直作为郭氏私宅。现今书隐楼的看守人郭阿姨便是郭氏后人,沧桑百年,已经传了六七代。书隐楼的藏书,抗战时期便已难觅踪迹。wg期间,书隐楼又受冲击,工厂进驻,机器轰鸣,焚琴煮鹤,大伤元气。改开之后,郭阿姨的父亲郭俊纶老先生(古建筑学家,修复过豫园)多方奔走,将书隐楼的产权索要回来。
书隐楼民间称“九十九间房”,原有房间据说有70多间。保留至今的建筑为明清两代建成,包括轿厅、客厅、花厅、船厅和内宅等。
轿厅
轿厅为进门落轿的厅堂。之前只在《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和电视剧中见到过描述,今天算是见到了实物。
客厅
客厅为会客的场所。目前已屋瓦残破,风雨飘摇。风可以进,雨亦可以进。客厅内摆放有实木门窗和残存的木质构件。木雕精美,栩栩如生,讲述着深宅大院的过往。
曾经的宫灯。
花厅
花厅为花园旁赏花的所在。花已不在,爬山虎在房顶檐下恣意生长。
船厅
船厅为水路下船的地方,建筑样式为逼真的船篷轩。旧时船厅旁有水路相同,迎来送往,应该好不热闹。而今水路已被土填平,难见踪迹。船厅雕梁画栋,木雕值得一看。雕刻的题材有松下童子、财神赐福等古典故事。
高墙
书隐楼隐于高墙之内,墙高12m,比上海城墙还要高4m。高墙上布满爬山虎的根。
内宅
内宅为起居之所,目前为守护人郭阿姨生活的地方,也是书隐楼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门楼的两面题有篆体的“金辉玉照”和“古训是式”,砖雕精美,与豫园的门楼相比也不遑多让。“古训是式”的两侧,左侧是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右侧是周穆王朝见西王母,皆栩栩如生。
门楼的大门是防火门,是其他地方所不多见的。
庭院植有枇杷树,绿苔满地。与木质的门窗互为映衬。门窗上雕刻有山河草木、亭台楼阁的形象。内宅正门两侧,有镂空的砖雕,左侧为八仙登山,右侧为福禄寿三星。
书隐楼人迹罕至,唯水缸中的金鱼显出一丝生气。
内宅的后面是一圈走马楼,典型的南方民居样式,诉说着书隐楼曾经的辉煌。
残存木雕
在残存的木雕中,有四副门扇为金丝楠木制成,蔚为珍贵。寓意分别是“书香门第”、“长命百岁”、“平平安安”和“加官进爵”。
残存石雕
建筑上的鸱吻,龙生九子之一,喜喷水,有防火的寓意。
福禄寿。
书隐楼藏有两块二尺二寸见方的金砖。所谓的金砖,指的是皇家用砖,工艺复杂,质量上乘,价格昂贵,价比黄金。书隐楼的两块金砖,有同治八年(1869年)和苏州府的标记。据郭阿姨讲,是当时朝廷赏赐给郭氏先祖的,可用于练习书法。
结语
从郭家索回产权至今,已过去三四十年,书隐楼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复。郭氏子孙众多,产权复杂,加上其私有的性质,赎买修复都举步维艰。
尘归尘,土归土,风雨飘摇的书隐楼,终究会变成闹市区的一粒尘埃,消失在历史的深处,想想也是件痛心的事。
上海徒步光影shtubu—你,真的很有品位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