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探源(二):被复制的九州-隐藏千年的《禹贡》真相
(2018-04-09 20:57:41)
华夏探源(二):被复制的九州-隐藏千年的《禹贡》真相
在第一篇文章中已经谈到《山海经》中的“昆仑之山”毋庸置疑就是非洲中部的鲁文佐里山,而“昆仑之丘”就是一旁的尼拉贡戈火山。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来揭示这一发现带来的更多令人震惊的真相。
“河出昆仑”,大家都知道这是专指黄河发源于新疆、青海一带的昆仑山。而我们在《山海经》里找到的非洲的昆仑山也有一条大河发源于此:“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那么这条河还会是黄河吗?当然不是,它的真正身份是发源于鲁文佐里山和尼拉贡戈火山附近的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
不仅如此,我还想把一个更惊人的结论先告诉大家:这条河所在的九州大地-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也并不在我国境内,而是同样在真正昆仑山所在的非洲!
这是真的吗???
这回让我们从《禹贡》谈起。这本古书可能很多人会比较陌生。不过只要一提书中主人公大禹,我想大家又都会觉得很亲切熟悉:他不就是中华上古传说“尧舜禹”三帝中治水的禹吗?没错、就是这个大禹。
那《禹贡》这本书里主要讲了什么呢?其实它主要记载了两件大事:一个是首次把中国从地理上划分九个州,后来九州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之一;二是简要介绍了大禹导山治水的经过。
作为儒家经典《尚书》的一部分,《禹贡》一直被认为是一本地理书。和《山海经》不同,它没有任何怪兽和传说,看起来和中国大地江山河流也符合得很好,但是也有几小块乌云上千年来一直悄悄地考验着历代的知识分子。
一、黄河北向入海之迷。
我们都知道黄河向东入海,可《禹贡》里偏偏说这河是向北流入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你看这河水北了又北最后分成多条海水倒灌的“逆河”。黄河入海口确实可以分叉入海并海水涨潮会倒灌,但东流的黄河怎么会北流呢?
有点烧脑,但人们后来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黄河这条河的下游是平原容易改道,而历史上确实黄河有多次改道的记录。所以人们解释说最早《禹贡》那年代黄河是北流入海,只是后来才变成向东入海,并把还假想中这条北流的黄河称为“禹河”,这样总算是勉强自圆其说。我们北边也只有这一个渤海,也只有这一条黄河,还能怎么解释呢?所以基本上这目前已成为“定论”了。
二、碣石之迷。
碣石之迷和黄河入海问题是有些关联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是我们都学过曹操的名篇《观沧海》。诗中的碣石是包括曹操在内的古代帝王祭祀的重要场所。
《禹贡》里就有两处提到碣石。一段是讲山脉:“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这说明碣石这座山离海不远,而且应该和太行、恒山一个山脉。
另一段讲冀州的贡道时说:“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一般解释为北方海边的部族驾船沿着渤海往南行,到了黄河入海口的碣石山右转进入黄河,逆流而上到夏朝的国都去进贡。
粗看没毛病,连曹操都说去过。可是如今人们一较真却发现这碣石山找不到了。因为黄河下游是大平原,哪里有什么碣石山可登可观沧海呢?所以要么解释说是沉入海底不见了,要么找到了座山结果却跑到秦皇岛了-这黄河改道得也太离谱了,而且最后也不能北入海了。难道就不能有座更靠谱一点的碣石山吗?至今学术界未能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黑水身份之迷。
最难搞的是《禹贡》中三次提到的一条神秘大河,叫黑水。
《禹贡》说“华阳、黑水惟梁州”。
又说“黑水、西河惟雍州”,意思是以华山南与黑水为界是梁州,以黑水和西河为界是雍州,所以看来这黑水是梁雍二州的界河。
古代梁州就是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而雍州主要指陕西宁夏一带,但我们知道根本没有这样的一条界河。
目前公认是把甘肃张掖的黑河作为黑水。但这其实是有点自欺欺人,因为黑河都快要靠近内蒙古了,根本不可能是梁雍二州的界河!而且更要命的是这条河还入海。
《禹贡》第三次提到黑水时说:“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这完全不象中国的地理,无论怎样也不能正常解释了。
那么我们的“九州在非洲”这一说能解开这些迷团吗?当然能!
一、关于“黄河”北流入海。一旦把视线移向非洲,这个问题将非常简单。从昆仑山(鲁文佐里山)附近发源尼罗河是少有的由南而北流的大河,经过六千多公里的长途奔流,标标准准地向正北注入地中海,同时在入海口散为多条海水倒灌的逆河。尼罗河北流不需要改道,千万年以来一直是这么流着(这一点论据也有不少网文在我之前就提出了)。
二、关于碣石之迷的答案。这是本文重点解密的内容之一。
这里有一张从卫星拍摄的尼罗河中照片,你一定会和我一样被中间的某一处地标吸引,那里尼罗河有一个360度的大拐弯,这里就是闻名世界的埃及的古都底比斯地区,距其首都开罗六百多公里,著名的卢克索神庙在东岸,帝王谷则在西岸。而帝王谷所在的Theban山应该就是碣石山。
让我们通过解密《山海经·北山经》中的一段来验证一下。北山之首是太行山,说明碣石山和太行山是一个山脉,这和《禹贡》是一致的。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
-我们直接从碣石山开始读《北山经》。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
-可以从这里水行顺尼罗河而下,这河水确实是往北的。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
一共北行水行九百里,大约是378公里。从地图上看,这里确实有个大泽,叫美利斯湖,古时最大时大约有大半个太湖那么大。
“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玉金”。
-最有意思的是大泽旁边有座山叫帝都之山。“帝都之山”,这个名字是随便起的吗?帝都,就是帝国的都城。古埃及胡夫时代的都城在哪里?是如今开罗西南23公里的孟菲斯。再看地图我们发现这帝都之山真好在孟菲斯的边上!
那么为什么这座山叫碣石山呢?碣石,查百度,是指圆顶的石碑,或者说就是墓碑。怎样的山能象墓碑而叫作碣石山呢?其实我们从空中看这Theban山,稍微发挥一点想象力,它拇指状的外廓难道不象是圆顶的石碑吗?古人虽然不可能从空中来看到这座山,但从无数次绕山行船的经历中亦不难觉查出这座山独特的形状。
那么《禹贡》中““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这里能解释吗?这也不难。从红海上岸后过来的岛夷沿着一条由北向南的河谷而下,然后在河口处右转入尼罗河,再经上面的九百里水路就可以到国都底比斯去朝贡了。这一线路极具价值,自古就是是红海地区进入上下埃及的交通和商业要道。
这样我们完美地解释了所有碣石山的细节,我们找到的这座碣石山和《山海经》的记载和《禹贡》完全一致,也和埃及附近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三、黑水之迷怎么解呢?我们还是要请《山海经》来帮忙。据《山海经·西山经》,出于昆仑附近的河流有四条,其中有一条就是黑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还有一条也是有“颜色”的水叫赤水:“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
河水有黑有红,看来很有趣,但我们一定要知道,黑、赤除了是颜色外,古人还用来表示方位,即:青代表东、赤代表南、白代表西、黑代表北。所以这里并不是两条有颜色的河、而是一南一北两条大河。这和《山海经》说“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又是一致的。
那么这一南一北会是哪两条大河呢?非洲的大河,除尼罗河外、最长的就是刚果河、而且从流量来看刚果河还胜过尼罗河。刚果河有南北两条支流而且还都发源于鲁文佐里山和尼拉贡戈火山附近!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刚果河的北边的支流乌班吉河就是我们要找的黑水。那么这乌班吉河历史上是否作为国家或者省份之间的界河呢?查百度,乌班吉河直到现在还是中非和刚果(旧称扎伊尔)的间界河。乌班吉河从西经东,然后再一路往南和刚果河的另一条支流汇合后再从西南方向注入大西洋几内亚湾,这就是《禹贡》所称入“南海”。
这样我们根据《山海经》把《禹贡》中的三个迷都解了。下面我还要公开一张读者们一定闻所未闻的九州图。这张图是我依据禹贡里九州的定义,参考山海经画出来的(也许是大禹后的全球第一张哦)。大家看是不是和中国的九州图很象呢?
接下来我们来找几个州看一看这个非洲的九州的物产和《禹贡》能否对上。
首先来看青州,青州就是如今吉布提、厄立特里亚一带。“嵎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贡盐絺,海物惟错”。这里特别提到了海滨是白土还产盐。吉布提有什么特产呢?正是盐!在红海之滨的阿萨勒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盐的存储地,那里的海滨是白色的盐,正所谓白土。
再来看看“徐州”,就是目前索马里一带,贡品是“泗滨浮磬”、“蠙珠暨鱼”。而索马里盛产石灰石,这是古时做打击乐器磬的主要原料。而索马里的近海更是由于洋流而成为世界级的大渔场,鱼产极为丰富,自然作贡品。
再来看看“荆州”,就是目前的赞比亚一带。《禹贡》里说荆州的贡品有“金三品”,其实就是各种铜、在大禹那个年代可是了不得的贵金属。赞比亚产铜吗?一查百度、这赞比亚居然就是世界铜矿大国、非洲第一。
其余各州大致对应如下:
冀州:埃及
兖州:埃塞俄比亚
扬州:莫桑比克
豫州:苏丹
梁州:刚果
雍州:中非
地理、彊域、物产都能对上,看来非洲这个九州还真的不是虚的。
怎么会出现这种离奇的情况?
我们真的要惊叹大自然造化真是无奇不有。非洲大陆和中国大陆在地理上出现了出奇的相似性,都是东北、东面、南面有大海,西北部有巨大的沙漠,中部有巨大的高原,从高原又发源出大江大河流向大海。所以象《禹贡》这样比较高层的地理描述就很可能会同时适用于非洲和中国这两个相似区域,尤其当主要的山川釆用相同的名称时。但这毕竟是不一样的两个地理环境,最大的不同就是非洲东西南北、都有海是标准的四面环海(这才是我们说的四海之内),而中国在西面和北面没有海。所以一旦涉及入北面和南面的海相关的河流,两者之间的不一致性就会爆露出来,就象我们谈到的黄河北向之迷、碣石之迷和黑水之迷。
另一方面、尽管高层描述可以很类似,一到细节层面两者的不同立刻会显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山海经》时会奇怪,明明那些书中的山川河流和中华大地有一样的名字,明明作者“东多少里什么山”“”西多少里什么水”写得十分明确,但往往对不上-因为两者压根就不是同一个地方。而如果我们拿非洲作为《山海经》的解读对象,就会发现十分精确。我甚至可以说,就我目前调查的结果,还没有出来一例不吻合的!《禹贡》和《山海经》中还有不少有争议的地方,比如三江、西河等,我想说去非洲找吧,那里才会有答案。
下面我列一些主要海洋山川河流供大家参考:
北海:地中海
西海:大西洋
南海:大西洋(几内亚湾以南)
东海:印度洋
(东北)海:渤海
河:尼罗河
江:赞比西河
淮:朱巴河(索马里)
黑水:刚果河
昆仑山:鲁文佐里山
昆仑之丘:尼拉贡戈火山
不周山:梅鲁火山(将另文介绍)
泰山:达尚山
下图是非州版的“泰山”(埃塞俄比亚境内最高峰、海拨4550米),是不是也有“泰山岩岩”的感觉?
至此,也许我们必须承认:从地理角度看起来确实非洲的九州是真实的。那么历史呢?历史上非洲是非洲,中国是中国,除了郑和下西洋到过东非外从来没有过交集。真的要让我们中国人相信:曾经有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很早的古代从非洲来到中国,然后将山川河流的名字和九个州的划分在此全部烤贝一份而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都浑然不知?是的,我得承认这会很难,但同时我又相信历史总会在不经意间留下一些痕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