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暴力或被暴力,原来根源在这里,家长早知晓让孩子远离暴力

我们时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校园暴力或者少年杀人犯的报道,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心痛。这些本来应该在知识海洋中追寻未来美好梦想的少年们,却因为各种原因,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为什么这些孩子更容易产生暴力倾向?为什么不是每一个破碎家庭的孩子都会性格暴躁?为什么不是每个受到排斥的孩子都会选择拳头相向?为什么偏偏是这些孩子?
多年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一直感到很困惑。在关注到这个问题的早期阶段,心理学家经常把暴力归结于基因中,认为这些孩子的大脑结构有问题。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暴力儿童是家庭、社会和遗传共同作用的产物。
所以,当一个孩子不幸具备暴力基因遗传时,糟糕的成长环境可以把他们推向崩溃的边缘,但良好的成长方式却可以拯救他们。

1、在孩子幼儿阶段,一定要做好保护,让暴力的环境远离孩子

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经历对暴力性格形成的影响非常巨大。因为儿童的大脑比成年人更具可塑性。0到3岁的幼儿如果接触暴力阴暗面,包括现实的家暴、暴力游戏和影视等,大脑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如果一个孩子反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比如虐待、恐惧、忽视……他的大脑会经历生理变化,持续不断的压力会倾向于构筑大脑的“战斗—逃跑”应激反应,使它们处于一触即发的警戒状态,结果就会表现出冲动攻击性的性格。
当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等社交环境中,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攻击同伴。因为在他看来,这件小事可能带有某种敌对、歧视或者排挤,从而激发了“战斗—逃跑”的应激反应,来保护自己。

2、注意孩子的“关爱缺乏”

如果父母的关爱不够充分,或者不能支持孩子的精神成长,大脑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糟透了,它最好做好独自迎接挑战的准备。
这就是为什么家长虐待疏远孩子,会大幅增加青少年暴力的风险,因为这会改变孩子的大脑。如果家长在孩子受到别人欺负或者暴力之后,没法给孩子足够的支持,那么,这种羞辱和痛苦就会永久性地伤害孩子的大脑,在他有能力后,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对更弱小的孩子进行“报复”。
而孤僻、疏忽大意和被动的父母,则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陷入沉默。

3、关注儿童“反社会人格”

虽然没有得到公认,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反社会人格”存在于遗传基因里,也就是说,是天生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当一个孩子持续暴露在疼痛和暴力中,会使他们的大脑对情感失去反应。就像一个按钮被狂暴地反复击打之后,很容易出故障。
拥有反社会性格的孩子通常有低心率和受损的情感敏感性。他们的特征是缺乏同情心,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度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他们经常虐待小动物。他们对惩罚没有反应,冲动的攻击者事后通常会感到遗憾和后悔,但反社会攻击者根本没有感觉。但矛盾的是,他们往往对自己受到的不公有着强烈的感觉。
所以,当你的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攻击问题时,要注意孩子的情感反应,区分是哪种情况。

4、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

当孩子早年的经历导致他们不具备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时,他们很难与人产生共鸣。他们往往相对被动,认为自己会被外界践踏。这些被忽视的孩子很容易在影视作品或者电脑游戏等流行文化中寻找符合他们的行为,而暴力往往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元素,他们会把自己投射成这些作品中的英雄,然而在现实中,他们又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可悲的是,我们有太多的文化产品,对死亡和伤害的后果缺乏足够教育,从而不时出现一些熊孩子模仿动画片或影视中的危险行为,伤害到他人或自己的事件。家长应该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那些屏幕上的行为哪些在现实中是危险的,并教导他们如果正确跟人相处。
了解暴力的根源是为了预防暴力的形成,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关注孩子心理的“隐秘角落”,让孩子们在阳光下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