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 皇帝驾崩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是封建社会,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诞生了很多的王朝,也出现了很多的皇帝。对于皇家来说,人死后的规矩可就更多了,甚至规矩多的让百姓们遭殃。古代是君主专制的统治,所以皇权是世间最至高无上的权利,皇帝身份非常的尊贵,手中掌握着无上的权利,还坐拥天下江山和美人。皇帝不仅生前尊贵死后也非常尊贵,皇帝去世是一个王朝非常重要的事情,皇帝去世以后会葬入生前就准备好的陵寝中,陵墓中也会有大量的奇珍异宝来陪葬,送葬队伍也是浩浩荡荡,皇帝的棺材也是最好的。
皇帝往往在登基之后就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陵墓,在死后还会有自己最喜欢的还有最珍贵的的宝物陪葬。在古代的时候皇帝驾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通常这个时候不会马上入殓下葬,而是要等到一个黄道吉日才能着手处理。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在古代那样不发达的情况下,皇帝驾崩后,也有相对成熟的防腐技术,能够保证摆放数月也能够尸身不腐。人死之后都要对遗体进行清洗处理。只是皇帝的清理工作更为繁杂一些,这个清洗过程被称为“尸体沐浴”。首先要用香料熬成的汤来沐浴遗体,然后再用酒擦洗整个遗体。清理身体之前,只要皇上宠幸过的女子,在第一时间,由皇后带领着,看皇上最后的遗容,看的时候,不能哭,哭了就是有意让皇上魂魄不宁,这是大罪。看过皇上最后的遗容后,皇后与妃子们在帘外举哀,要嚎啕大哭,不哭,就是对大行皇帝的不敬,此刻大家哭声震天,内务府有专人看管,有假哭的,禀报太后或皇后,撤销参加皇上整个葬礼的过程。
皇后带着娘娘们举哀完毕,这叫“别龙泪”,环节只是看完遗容然后大哭。接着,皇帝的身体就要被搬运出寝宫,到专用的宫殿,由内务府的御医用酒擦拭皇帝的身体,主要目的是抑制遗体的腐臭味,同时具有消毒和杀菌的作用。酒会加速消耗密封在棺椁中的氧气,并在短时间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使尸体在初期的腐败过程停止,这样就起到了对尸体的防腐和保存作用。当时还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浴尸"。并且为此专门设立了相应的部门,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件事,叫做“裸人”。除了用酒擦拭外,还有使用汞、砷对尸体进行防腐的特例,采取了汞及酒的处理和浸泡。人死之后都要对遗体进行清洗处理。只是皇帝的清理工作更为繁杂一些,这个清洗过程被称为“尸体沐浴”。首先要用香料熬成的汤来沐浴遗体,然后再用酒擦洗整个遗体。这些专业的人和宫里的宫人会给皇帝的身体做一个全面的清洁,消毒。即使手指甲和脚指甲这样的细节也会清理的很干净,这样也是为了减少细菌的滋生。那时候没有吹风机烘干,就用扇子煽,尸体处于干净状态,然后是皇子们来举哀,皇子们必须披麻戴孝,看着自己的父皇身上只盖着一层明黄的丝绸,他们为皇上点燃金箔与银箔,让皇上打发先前死去的太监,接收照顾皇上的魂魄。
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不会对皇帝的内脏以及身体内部做任何防腐工作。身体表面上清洁消毒之后就要给皇帝穿上很隆重华丽的寿衣了。整套入殓的流程非常复杂,还有许多专业的工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一般从去世到入殓都需要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这样的入殓技术也能够保证尸体在未入陵的时候遗体的腐败程度不严重。
在没有穿寿衣之前,最后一道工序除了用酒擦拭外,还有使用汞、砷对尸体进行防腐的特例。皇子们撤出来,太子一人留下,在入殓前,通常要对棺椁涂抹各种防腐香料,这些香料可清新空气,同时它本身还具有防腐杀菌的性能,这种香料用来涂抹棺椁的方法已使用了数千年。这些香料主要有安息香、龙脑等,乾隆的墓中就发现了香囊、香枕和熏炉。
皇帝驾崩,寿衣是皇帝是祥云腾龙共15件套,按水、火、木、金、土(五行)与黑、白、青、赤、黄(五色)分别相配的“五德”说,穿黑色袍服,然后白色内衣,青色坎肩、红色龙袍,明黄色龙腾雾袍子,外面还有10层丝绸、锦缎、熟丝、乔其纱、双宫绸、云锦、蜀锦和宋锦等。皇帝的寿衣分多大年龄,比如说70—80的就应该穿传统的,也就是一年四季的衣服,外加裹龙被,还要有穿斗篷,被褥,头脚枕,鞋,帽子,吉祥物,也就是腰带,腿带,绊脚丝,元宝,锞子,口铃,蒙脸布袜子,这些都是太子在场,命令太监们来完成,顺序有错,便定为不吉,所以太监们是非常小心的。穿好寿衣,皇后再一次带着妃子们过目,然后亲近的大臣们也来观仰大行皇帝的遗容,可以哭,但泪水不能掉在皇帝的寿衣上,让大行皇帝无牵无挂地离开。
金丝楠木通常用于皇家专用,并且由于它们抗腐烂并且可以在地面上腐烂数千年,因此皇帝的棺材大多由金丝楠木制成。这棵树上有一种燃烧的香气,古老的书籍记载昆虫不会入侵,制成的橱柜里有壁橱和书法,可以避免昆虫。作为自古皇家文化符号的象征,金丝楠木一直享有“皇帝木”、“帝王木”的美誉。《博物要览》中记载:“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楠木至美者。”楠木中级别最高的门类,“至美者”,金丝楠木的的确确,珍贵异常!但,它最珍贵之处并不在于它的“至美”。在更多时候,“内在往往要比外表重要得多”,在金丝楠木身上,这一点恰恰体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金丝楠木的价值不限于数量少,更在于“水不能浸,蚁不能穴”。据《五杂俎》中记载:“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干,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纹理,坚如铁石。试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经数宿启之,色不变也。”
梓宫分为内层和外层,根据级别不同,装饰和样式的奢华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形状都是一样的,是一个直立的罐杯状。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红色棺椁亦作“棺郭”。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用的绝对是金丝楠木。盖棺的的时候工人们会用很多草木灰和木炭等吸水的东西放到灵柩内,保证灵柩内的干燥性。然后在棺椁外披上铜钱厚的织锦佛经布,佛经布不是谁都能触碰的,要八十岁以上的高僧,这样国运才会兴旺。
棺椁外披上铜钱厚的织锦佛经布后,才会正式停灵,停灵之后开始祭奠。皇帝死去之后要大祭的,所以要求全城的百姓披麻戴孝。因为这属于天子的葬礼,属于国丧。在清朝皇帝去世后都要将灵柩摆放在乾清宫中,一遍亲近的皇族王公大臣可以吊唁,但远的藩属国和别国使臣来一趟北京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据记载康熙的灵柩在殡宫中放了四个月,雍正放了一个月,乾隆竟然放了六个月才进入皇陵,所以这样做的重要目的就是方便世人前来吊唁。梓宫在殡宫停放时间越长,嗣帝去行礼上香的机会就越多,尽孝的次数也就越多。这个过程中,不是电视剧中演的,妃子们参加守灵,但真实的守灵妃子,只有皇后与有皇子的妃子,她们轮番守灵,夜夜哀嚎,如果皇上停留四个月,皇后与有子嗣的妃子们轮番哭泣四个月,没有一夜可以隔开。可是,梓宫不能无限期地停留在殡宫,当陵寝工程完毕之后,钦天监就要择日选时,清廷就要安排出殡日期了。
人死后,抬棺木出行至墓地或某处寄存,北方叫出殡,南方叫出丧。皇帝的棺材叫梓宫,皇帝死了叫殡天。他的棺材也要抬去陵寝停放。在出殡的过程中,惟恐振动了棺木中的“龙体”,于是又出个法子来检验这些抬棺人的技巧稳妥与否,以保证棺木中“龙体”的平稳。这就是在出殡之前,先用一块大木板,板上放一张方桌,命四位翰林坐在这张方桌的四边。每位翰林面前放一碗水,然后命这些抬棺木的人夫,抬起这块木板来走。这四位翰林每人看着一碗水,要在这抬着走的过程中,碗中的水一点都不泼出来,这班人夫才算合格抬梓官。皇帝的棺材可不是一般的棺材,十分的重,需要128人才能够抬起来,可是人不可能一直抬着棺材没有休息的时候吧,但是古代却兴了一个规矩,认为慈官落地为不舍,凶棺落地为不甘,人总有累的时候,这棺材又不能停放,这就导致了8000人轮流抬着皇帝的棺材送到陵园。这一浩浩荡荡的运棺材任务简直视劳民伤财的一件事情,古代对于死定下的各种规矩让百姓们承担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帝后陵寝地宫中,设有白石棺床,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
从皇帝驾崩到葬入陵寝,少说几个月,在这几个月内,太子必须登基理政,此刻的新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势,所以必须亲自操办先皇的后世。第一件事,就是扫墓室,新皇帝亲自到先皇的墓室中,拿着扫把将墓室内所有的脚印全部扫干净,否则影响后世的风水。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棺材)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阴门”。全城百姓必须跪迎,否则就是大不敬之罪。新皇帝、后妃、王公百官要云集陵寝,按序排立。奉安前1天,新皇帝要率群臣行迁奠礼,然后,梓宫登小舆,新皇帝亲引梓宫由殿之中阶降,循殿东行,接着,梓宫走陵寝中门,新皇帝扶棺上方城前平台上,奉安梓宫于芦殿正中的龙位上,设册宝于左右案上。
第2日,梓宫安奉地宫,由新皇帝亲自扶棺下去,前面10名太监执灯引导,钦点之王大臣随同梓宫进入,敬视永安于石床之上,然后撤出龙车。皇帝叫陵,将相和百姓全叫墓。帝王陵墓的秘密很多,据考古资料记录,定陵地宫是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宽敞的殿堂连接组成的,全部为石结构。布局的对称和均衡,追求阴阳合和,也是陵墓建筑规划的一个显著特点。中轴线是对称构图的中心线,中轴线两侧的建筑,如配殿、朝房、班房、焚帛炉以及石象生都作对称的布置。这种布局左右对称,整齐划一,创造出帝王陵寝平衡稳定、庄重肃穆的特有纪念性气氛,加之建筑本身与四周秀丽山川的彼此呼应,给人以一种不同凡响的心理感受,设计出了一个十分适宜于谒陵祭祖仪式的环境。棺椁的正中底下,就有一个深洞,其中常有大行皇帝生前的牙齿和掉落的头发,还有玉石和青铜器等,这就是用以探明墓葬地下土质水文情况而挖的探井,是后世金井的前身,考古学界称其为“腰坑”,因为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这是本人查阅了大量的清宫资料,编辑撰写出来的,每个环节都有根据出处,一个皇帝驾崩之后的整个过程。
本栏目主编:宋蔷
作者简介:宋蔷,本名:阿伊晓仙吉,2001年出生于新疆库尔勒,热爱文学创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