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俗气”的小令,把相思写绝了!
古诗词赏析
文/习古文化
读作品之前,先来回答一个问题:
在你心中,相思是什么?
王维说“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你离开之后,我的相思,就如无处不在的春色,
从江南一直氤氲到江北,紧随你的脚步,不曾半刻相离;
苏庠说,“相思恰似江南柳,一夜春风一夜深”,
自从春日席上一别,我的心底便埋上了相思的种子,
它在春风中疯长,成一株柳树,
那抹相思色,一夜深过一夜。
元好问说,“相思恰似鸳鸯锦,一夜新凉一夜添”,
思念恍若鸳鸯锦被,在每一个新凉的夜晚,
我都会承受不了自内而外的寒凉,
添一层锦被,添一层相思。
“春色”、“江南柳”、“鸳鸯锦”,
这喻体一个比一个浪漫,一个比一个诗情画意,
用来状“相思”,自然十分的熨帖。
但你或许会说,相思不可以“接地气”一点嘛?
当然可以,比如徐再思的“相思”——
【双调】清江引·相思
元·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
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
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简析
徐再思,属“诗红人不红”一党,网红名句如“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在各大诗词榜都有极高的出镜率。
这首《清江引》是专门写“相思”的,与《折桂令·春情》中的“相思”不同,它无论在遣词还是构思上,都呈现出一种不可抗拒的“俗气”。当然,这里的“俗气”并非贬义,而指那种贴近百姓生活的乡土气,姑且称之为“地气”吧。诗词不应该只着眼于文人士大夫的风花雪月,还应关注底层百姓的柴米油盐,甚至是借贷之事。
徐再思发现,借贷与相思这两个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竟然也存在某种相似之处。于是写道,“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相思之人好像是放了债的债主,每天都想方设法让对方偿还。
这里的相思之人,更偏向指一头热的单相思者(债主),他把相思(本钱)给了对方,必然期待对方的回应(还债),最好,对方回赠的爱深过自己(利息)。可是,对方总是闪闪躲躲,不肯痛痛快快地接受求爱,还时不时玩失踪,让人想见却见不得。对应到借贷上,这买卖可就亏大了,债主催债劳神劳力不说,还弄得自己一肚子愁苦,到头来竟捞不回三分的利息,真是太憋屈了。
“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二句,以诙谐之笔写情,把单相思者和债主的形象、心理,完美地统一起来,让人不由得击节叹赏!
“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末句是说,到最后我已经不奢求什么利息了,能得到本钱都阿弥陀佛了。相思之人,又未尝不是如此?不论中间承受过多少相思折磨,最后都会在见到他的那一刻释怀。爱,就是不计回报与后果的全心全意的付出。
突然发现,现代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类似的桥段:男主对女主心生爱慕,便想方设法成为女主的债主,从此以后就开启了一段没羞没臊的追债生活,爱情的火花也在这不清的纠缠中渐渐擦出。“我”是在追债吗?明明是在追你;我是在纠结那点本钱和利息吗?明明是纠结你到底爱不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