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遇到医术
溧水区人民医院,一名叫吴苏婉的骨科护士,为全区所有医护人员创作了一幅招贴画,上面题有“服务南京,守护溧水,抗疫有我”的字样。
画面上的医务人员有的穿着白底蓝色条纹的防护服、有的衣着绿色的手术外套、有的目光凝重地注视着前方、有的握紧拳头在给大家呐喊助威,最让人心动的,还有那个抱在护士怀里刚刚出生的婴儿。
这幅画,其实非常简单,在一些人眼里谈不上高雅,也摆不上台面,更不要说艺术。然而,奋战在一线的所有抗疫人员和群众看到这幅画,无不被作者充满人性的美丽和全区所有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震撼到了。院长嵇振岭动情地说:“我们这些孩子多才多艺,虽然是一幅简单的招贴画,却是我们全体医务人员的真实写照啊。”
是啊,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是救死扶伤,她们必须有严谨的工作状态,然而你必须承认,她们同样有着一幅浪漫而充满大爱的情怀。
她们既是严肃的医务工作者,同样是一名浪漫主义者:乐观,自信,这也是他们每次在灾难面前战胜困难有源泉。记得在援驰武汉时,即使她们在当晚请战、连夜整装、天明出发、紧急长途奔赴抗疫前线那么紧张的时刻,在机场还没有忘记唱着“我和我的祖国”;面对记者问她们是谁时,就是溧水这些工作必须严谨的逆行者们发出“我是护士”的呐喊;在武汉定点重症医院密闭的工作环境里,面对那些绝望的重症患者时,她们还没有忘记用画笔给他们描绘春天,用色彩给患者展示室外怒放的鲜花,用歌声抚慰那些快要崩溃的心灵。正如梵高所言:“画画不是画物体的原状,而是根据画家对事物的感受来画画”,我们说,这些医护人员的行为和所谓画作,虽然还谈不上艺术,“也不在形”,但的的确确反映了她们对于人民群众“精神的真诚”。
在一些大V眼里,这种画作就是一个“小儿科”。而就是这样一些简陋的画、有些粗糙的色彩和谈不上“艺术”的招贴画,这些不能称为艺术的“艺术”,却温暖了多少人的心,点燃了多少人的希望,给了多少人光明的向往。
什么叫艺术,艺术就是要形象地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溧水区的医务人员们这样的行为、这样的画作又何尝不是艺术,甚至比一般所谓的“艺术”更加令人感动、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
就是她们,非要把在专业人士看来的高雅“艺术”引进她们从事的科学而严谨“医术”。同样是这样一群人,她们把医术又做成艺术。因为一个具有美好情怀的人,心中才能有一份真正爱,她们用行动诠释了艺术和医术的关系,通过她们的行动创作了让人感动、动人心魄的艺术。
每一次当灾难到来时,这些医务人员总是冲在前面。当突然到来的疫情就出现在自家门口时,她们没有慌张,沉着冷静。在那张简陋的招贴画里,有奔放的工作激情;有助威加油呐喊的助力;有对于疫情的深沉思考。特别是那个捧在手里的新生儿,更是新生的希望、对光明前景的向往。这又是哪个艺术作品能做到的呢。有人说,艺术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而我们的医护人员做到了,这幅在别人看来最不起眼的一幅招贴画做到了!
一个科学严谨与病魔和死神赛跑的人,居然用简陋的画笔、粗糙的色彩和朴素的歌声,表现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广大医护人员的精神和工作状态,我想这本身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艺术,饱含的是情怀和热爱,这样的艺术才有穿透力和生命力。只有心怀这样对百姓的热爱,对于抗疫充满希望,才能真正把自己的精力和水平最大限度而无私地奉献出来。
具有丰富的情怀的溧水医务人员们把艺术融入医术,救死扶伤的天职使她们把医术又做成了精妙绝伦的艺术。不能不说,他们在这次疫情战斗中,真的与当时援鄂时的情景没有什么两样,表达的感情没有什么不同。在紧张之余,她们依然乐观,表现了一名医护人员的镇定,其实,给大家传达的也是一种力量和信心。
当艺术遇到医术的时候,记住,这些医护人员做出了人们想象不到的创新,使二者水乳交融。艺术完全可以用他们抗疫的行为和“简陋”的笔、“粗糙”的色彩来表达,把医术完全做成了出神入化精湛无比的艺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