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厥阴篇——阴厥之病、四逆汤

厥阴十九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1 伤寒是外感,表阳伤则里阴盛,阴阳互厥也。厥者,手足逆冷之证。伤寒而发厥者,若不表实,即为里虚;厥而心下悸者,此为里湿,内有水气也。盖水饮停留,阻经脉往来之路,木气阻滞而郁冲,故心下动悸。宜与茯苓甘草汤,先治其水。停水即去,在治其厥,不然水饮渍入胃脘,必作利也。本条治厥,就是泻湿就可,预防病进。

2 表为阳,里为阴,阴阳交济,则不厥逆。表阳一伤,则里阴即盛,阳伤阴盛,则发厥逆,脾陷胃逆,阴阳不交。厥的主要表现,就是手足逆冷。而手足逆冷,恰恰就是脾胃虚寒。里阴盛而生水湿,水饮停留,经脉阻滞,木气郁冲,所以心下动悸。宜先治水,与茯苓甘草,渗利水湿,水气渗泄,则脾升胃降,阴阳交济,厥能自愈。如先治厥,不然水渍入胃,必作下利,利则脾更陷而胃更逆,则阴阳更复厥逆也。故必先治水,以防下利。脾胃升降,厥热相平,其厥自愈,厥愈则表也自愈。若不愈者,也是厥热往来,热盛则泻之,厥盛则温之。

(这种修改,由于在前几条注解了,在本条又注解,就容易重复,重复注解,使整篇文章整体看上去,非常雍肿,审稿费力,学也费劲)

厥阴二十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此欲自利也。

  四五日,将传厥阴,土湿木遏,肝气不达,侵克脾土,故腹中作痛。若雷鸣气转,下趋少腹者,此湿寒下旺,肝脾俱陷,风木贼土,疏泄失藏,故欲自利也。

1 寒伤表阳,则里阴盛,三阴沉陷,则气陷少腹,木陷疏泄,故欲自利。

厥阴二十一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下利而脉大者,此中气脱泄,离根而外浮,阳虚之诊也。但使自利,未必如此,是其强以苦寒下之,愈亡其里阳故也。设脉见浮革,因而肠鸣者,此利亡血中温气,枯木贼土,属当归四逆之证。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革者,温气亡脱,营血虚寒,内虚外实,如鼓上皮革之象,浮大中虚之脉也。血冷木陷,郁勃不宁,阴邪宕激,是以肠鸣。当归四逆,养血达郁,使木气荣利,不至遏陷,则阳回而利止矣

1 强下之脉大,阳气离根,外浮而内大,此为虚大,重按虚空无力之义。此区别于阳明腑实之脉大,沉而缓实,大而有力,下利脉大,此大浮取,外浮而内空。厥阴三,厥不可下,虚家不可下,一定之理,此强下不死,已是万幸。

2 设脉见浮革者,浮革者;如鼓上之皮革,外皮浮紧而脉内中空。外见弦紧,内见亡血虚芤之义。外见弦紧,即是外实之义。此为当归四逆汤证。此是误下,厥阳浮革之阴阳俱虚,对比厥阴脉细欲绝之阴阳俱虚,故也是当归四逆汤,厥阴化厥阳也。当归白芍,补养营血疏木以退浮芤,细辛回阳以退外寒之革,通草通经,桂枝汤升发肝脾,助阳之升发,以达皮毛而外解。

论脉;

  革者,如鼓上皮革,外皮弦紧而脉内虚芤,外浮紧而内中空之义,阴阳俱虚之义。

  大者,浮而内空,外大浮虚,重按无力,外不弦紧,而内浮虚也。中气脱泄之义。

厥阴二十二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1 大汗,或大下,败其中气,下利而厥冷者,阳亡火败,宜四逆汤,双补火土,以温阳气。

2 此厥阴病,从误治之来,利而厥冷,欲从太阴亡败也。四逆汤,回阳建中。若是厥阴病,大汗大下,皆为大忌。

厥阴二十三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1 伤寒,表寒闭其内热,大汗即出,热应解矣,若大汗出而热不去,此阳亡而失归也,此大汗出,即为阳亡之象,仍然发热者,阳亡之热也;厥阴之内寒,里阴盛则内拘急,表阳虚则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外热不去,又转恶寒,表里之阳败,火土双败,宜主四逆,典型的外热内寒。三阴统于太阴,此也是厥阴从太阴之亡败。太阴之病而附于厥阴之篇。

论;本条典型的外热内寒证。曾听广播,中医专家讲座,一大领导,发热一个月,西医不能退烧,又用中医,也不能退烧,遂组织中医专家会诊,诊断过程中,该领导口渴,自已却倒热水,此举引起专家组注意,发热却喜热,遂心里有底,选用附子干姜类大热之药,药下即热退。此发热病例,即是典型的外热内寒证。阳格于外,不能内交,故见外热。外热却后又恶寒者,即阳亡而后虚也,附子干姜,温燥脾肾,以回阳气。此阳浮之外热,阳亡之内寒,区别太阳外感,发热恶寒证。(太阳三,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3 拘急者,肝主筋脉,里虚内寒,寒则收引拘急之义,此是肝气下陷之义。如同虚劳,少腹弦急之理。

厥阴二十四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是少阴通脉四逆证,缘其阳弱而气郁也。少阴阴盛阳微,故面见赤色,阳郁皮腠,而不得出汗。厥阴阴极阳生,内胎火气,故热盛而汗出。虽见汗出,而阳气犹郁。以其脏气寒凝,故其经络郁遏不畅,亦宜通脉四逆也。

1 此也三阴欲从太阴而亡败也。通脉四逆汤,通经回阳,温水燥土,以建中气。

厥阴二十五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伤寒,本自内寒下利,医复吐下之,中气愈败,胃气更逆,脾气更陷,则更吐下而不止。若食方入口即吐者,此为寒格,中焦虚寒,上焦有热,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干姜人参,温补中脘之虚寒,黄芩黄连,泻上焦之虚热也。

1 伤寒者,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中气愈败,则下寒格其上热,是为寒格,热结于上而不入,寒陷于下而利不止。寒格者,中焦愈败,上吐而不入,下利而不止。干姜黄连黄芩汤,也是救逆之方,建中补虚,泻其上热,温其下寒,交济阴阳,变逆为顺。 

论;本方为救逆之方。如同太阳坏病,痞证泻心汤。此不可久用,多用则起反作用,寒凉伤中,泻上结热,越泻越热。二黄清泻火逆上热,泻上痞热,以接下根。

  本条对比上条,无火则下利清谷,有火误下则上热。无火者补火建中,有火者补泻建中。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附篇一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起382条迄391条)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胡希恕注:此设问答以说明霍乱为病,大意是说:呕吐.下利同时发作的病,即名之为霍乱.霍乱为一种烈性传染病,上吐下泻为其主要症状,故首先提出,以示其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八)

    方名: 干姜附子汤 白通汤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 理中汤 桂枝人参汤 附子理中汤 治中汤 方歌 姜附加葱白通剂,更加尿胆治格阳. 加草四逆葱通脉,加参茯苓四逆方. 理中参 ...

  • 《伤寒悬解》卷四——太阳坏病(总纲两条)

    伤寒悬解卷四            太阳中篇五十六章 太阳坏病 太阳风寒,有正治之法,桂枝.麻黄是也.阳偏盛者,恐异日之入阳明,则有大青龙.白虎汤,早清其燥热.阴偏盛者,恐异日之入三阴,则有小青龙.五 ...

  • 《伤寒悬解》亡阳坏病——真武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太阳九十六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者,此是汗出亡阳,阳不内交,阳浮之热,也就是阳飞之热.其人仍发热 ...

  • 《伤寒悬解》奔豚——桂枝加桂汤,茯苓四逆汤

    太阳百零一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1 烧针令其发汗,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舒,一被外寒,闭其针孔,风木郁动,必发奔豚.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阳明腑病二十七章 阳明病,自经传腑,腑病宜下,其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而后下.经证已解,恶寒不作,而潮热汗出,全是腑证,当相其缓急而用下法也. 1 此处黄师又一次提示,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 ...

  • 《伤寒悬解》少脏脏病——亡阳死证与阳回不死证

    少阴亡阳死证六章 1 少阴脏寒,阳绝则死,以下皆是亡阳死象. 少阴三十 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1 少阴脏寒,脉微沉细,但欲卧者,水寒阴盛也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燥盛

    阳明七十二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口干而漱水不咽,以热在经而不在腑.经热不泄,此必衄也 论:阳明经热之衄,当是葛根汤证. 阳明七十三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湿热

    阳明七十六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1 阳明病,面合赤色,此为表闭里虚也.表寒外束,郁其经热不降,故面见赤色,此可解表,不可攻里.以面合赤色,是经热而非腑热,腑热外发, ...

  • 《伤寒悬解》阳明坏病,栀子鼓汤、猪苓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六十一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也. 1 伤寒是为表闭,呕逆是为有阳明证.当解表闭,不可攻呕. 伤寒表闭,经迫腑郁,不能容受,是以作呕,呕缘土虚胃逆,但表闭之呕,虽有呕证,不可攻呕.此伤寒呕多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阳实伤阴,孤阳独阴,俱是死阳死阴

    阳明四十二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多出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1 脉阳微,是寸口微浮之义,而汗出少者,阳不亢而津未耗,故为自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