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老家的馄饨

老家的馄饨

刘岩磊||山东

胶县比较常见的早餐,无非三样:羊汤,油条,馄饨。但是我幼时嘴挑,嫌油条太油,羊汤太膻。吃的最多者,便是馄饨了。

从我记事开始,我就懂得馄饨汤里加多少醋和辣子好吃。所以要说吃了多少年,吃了多少碗,我自己也说不准。

吃馄饨的食客,大概很少有人去研究馄饨之出处,就像很少有人考察一个路边民工的出身一样。我闲来翻书时偶然得知,宋代学者程大昌于其著作《演繁露》中写道:“世言馄饨,是虏中浑沌氏为之”此处大概是说馄饨的产生和匈奴人有关。然其他说法亦有之,众说纷纭,无从考证。唯一可以得知的是,馄饨这种食物历史悠久,不会晚于汉代产生。

关于馄饨的制作,各地有各地的方法。粱实秋《煎馄饨》中描述的北平馄饨,佐料甚多“葱花、芫荽、虾皮、冬菜、酱油、醋、麻油,最后洒上竹节筒里装着的黑胡椒粉”,这是老北平的作法。我们家乡的馄饨,则没有那么多讲究。所用佐料,唯芫荽,虾皮,紫菜,芝麻油,以及一小撮榨菜粒而已。也可以按照个人口味,加入醋、辣子和胡椒。佐馄饨的辣子不能太油,醋须是米醋而不能用陈醋,胡椒须用白胡椒而不能用黑胡椒。辣油、陈醋、黑胡椒的香味过于浓烈,容易遮掩骨汤的正味,而一碗馄饨的精华,具在骨汤之中。梁实秋说馄饨“一锅汤是骨头煮的,煮得久,所以是浑浑的、浓浓的。”此言不虚,但是描述未免太过简单。熬制骨汤的骨头,除猪骨外,还须用鸡骨。若单用猪骨,汤味就会过于浑厚,故还须有鸡骨提鲜,使骨汤之味多一分灵动之气。但若纯用鸡骨,则汤寡而无味,亦非上品。所以猪骨和鸡骨,二者缺一不可。至于二者之比例,则讲究更甚,需要多年的经验方能把握。炖汤时火不能急,骨头的香味只有用文火催出来,口味才柔和而绵长。若是硬用猛火逼出其香味,则汤味急躁,有失精华。调和之道,具在其中。这样炖出来的汤,色泽微白,呈半透明状。醇厚而不沉闷,实在是美极了。一锅好汤,无疑是馄饨的灵魂。但是现在有些人为了图方便,直接用白开水兑鸡精以为汤,岂不是贻笑大方?

在我的老家,吃馄饨不叫“吃馄饨”,而是叫“喝馄饨”。每每思之,此处的“喝”字所用甚妙。起初我也不理解,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于一友人处学做馄饨,和好了猪肉大葱馅,团成一团,不到一掌心大。我很惊奇:“这么点馅儿你喂鸟啊?”

“这还嫌少?这些够做两碗!”他同样惊奇。嘿嘿,外行就是外行。馄饨的一大特点,就是皮薄馅少,里面只有一点点肉。将一丁点馅用筷子捻到馄饨皮上,手一握,筷子一拧,一抽,几秒功夫,一个馄饨便包好了。个头很小,在沸水里翻腾,好似夏日的芙蕖。一碗完整的馄饨,连汤带水,少了谁都不行。一碗馄饨至少七成都是汤,可不是喝馄饨嘛!至于一些吝啬的食客,每次喝馄饨都暗中数着馄饨的个数,下次少了一个便大呼小叫,好像吃了多大亏似的,这只能说是占小便宜的心理在作遂了。

我曾与同窗讲述馄饨骨汤之妙,正讲到忘情处,却空得一白眼:“老说汤干嘛,你吃馄饨难道不是为了吃馅的吗?”

嘿嘿,我只能告诉他,他从来没喝过馄饨,他吃的是水饺。和馄饨是两样东西。

唉!不懂馄饨的人,太多了。

有些随意的食客,不会喝馄饨。虽然馄饨本身可俗可雅,但喝起来也是有讲究的。有些食客喝完了馄饨,馄饨没了,只留下一碗骨汤,惹人心痛。吃馄饨不喝汤,岂不是舍本逐末?何异于买椟还珠?既然是喝馄饨,自然是要连汤带水和在一起喝下去。会喝馄饨的老手,最后一个馄饨下肚,也正好喝完最后一口骨汤,“吱溜吱溜”,一滴也不会剩下。

馄饨的最佳搭配,自然是茶叶蛋。凡是卖馄饨的早点铺子,没有不兼卖茶叶蛋的。所谓茶叶蛋,就是将鸡蛋煮熟,过一遍凉水,将外壳敲出裂缝,再放到由老抽,花椒,八角,桂皮等香料熬制的卤汤中,加入一小茶叶包儿,文火煨几个小时,俟其入味即可。煮透的茶叶蛋很好剥皮。卤汁由裂缝渗入,像极宋代之冰裂纹瓷器。其口感较白煮蛋爽脆,虽然和卤蛋一样口味偏咸,却有别于寻常卤蛋。茶叶蛋放到汤中,将半个蛋黄化进汤里,则又多一重蛋香,更添一份风味。茶叶蛋可真是个怪东西,吃不出一点茶叶味,却叫做茶叶蛋。煮它的明明是一锅酱油和香料,茶叶甚少,为什么不叫酱油蛋?余忖度之,大概是因为没有茶叶,就没有茶叶蛋那一种区别于寻常卤蛋的芳香吧。由此可见,一件事物对于整体的作用,有时是看它的关键程度,而不是其所占的数量。

儿时,因小学上课太早,家人来不及准备早点,遂给我三元钱让我买馄饨喝。当然,这是十年前的价钱,现在三块钱已经不可能买到一碗馄饨了。

如今,我身居旧日齐都,面朝淄川,背倚奂山,也算是一处人杰地灵的宝地。历史悠久的城市,美食自然不少,据说鲁菜正宗就是淄博的博山菜,心向往之,然至今未得一品,以为憾事。深夜腹中饥馁,忽忆老家的馄饨,顿时百感交集。淄博有若干优点,数之而不尽,但偏偏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此地没有我的过去,此地不是我的家乡。

离家日久,常忆家乡风物,却未敢忆家乡之人。忆食使人生津,忆人使人泪垂。而我平日素来多愁善感,于是更加不敢回忆过往,唯恐潸然泪下,惹人嘲笑。可能唯有将满腔苦水化涎而去,才可以使它们不化作泪水吧。

另外,淄博的馄饨真是吃不惯,一股子全是胡椒味儿。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刘岩磊,在读大学生,文学爱好者,爱诗词,爱文学,爱运动,爱美食,沉迷于在文字与自然之间收获的感动和感悟,欲罢不能。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一周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1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0)

相关推荐

  • 新疆维吾尔族馄饨(曲曲尔)

    面粉+盐(一点)+凉水--和面 馅料:羊肉+洋葱+盐+黑胡椒+孜然粉--馅料办均匀 汤:西红柿丁+红辣子丁放在羊肉汤里面煮开--盐+黑胡椒+馄饨煮好后+香菜末

  • 【山西】史光荣丨散文/老家的土炕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老家的土炕 史光荣 小时候,我一直生活在亳清河畔的老家亳城村,住的是窑洞,睡的是土炕.     在低矮灰暗的窑洞里,土炕就是聚焦点,是整个窑洞的心脏,不仅是家里最大的物件,也是家 ...

  • 散文 ‖ 老家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散文福地杂志(纸刊)的选稿基地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老家 天津 任志民 我的老家坐落在山西的最南边,如彩色的飘带一样,可望不可及.那是一 ...

  • 散文||老家的晒场

    老家的晒场 老家附近,有一处占地约五百平米的晒场.从我记事起的八十年代,它已存在:在那个年代,它是非常重要的场地.撩拨起晒场上的那些记忆,总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那些往事近在咫尺,又飘游于天涯 ...

  • 散文||老家的池塘

    老家的池塘 老家的池塘在村子的西头.池塘有几亩地大,是全村抗旱保粮的救命塘,村里一百多亩地,全靠它来灌溉和放水插秧.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池塘里的水很清澈,是全村人洗菜.洗衣服.洗澡的老地方:也是村里的 ...

  • 散文||老家的菜窖

    老家的菜窖 每到冬季,我都会想起老家的菜窖,那个用来储存蔬菜的窖,在我的记忆里,印象非常深刻,让我无法忘怀. 我的老家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北方的冬天,寒冷且漫长,小时候,正是国家贫困的时候,物质缺乏, ...

  • 散文||老家的菜园

    老家的菜园 有菜园的老家,是老公的娘家.一直精心伺弄菜园的那对老人,自然是我今生有缘相处的另一对爹妈. 菜园依偎着老家小院,有一亩田地,不算太大的空间里,让勤劳的公婆跟随四季种下了各种各样的绿. 还记 ...

  • 散文||老家的奶奶

    老家的奶奶 奶奶身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小脚,堪称"三寸金莲",在她那个年代应该算是个美女了.爷爷却正好相反,他身材高大.皮肤黝黑.他们生活在响水县六套乡,一起生育了5个子女.奶奶 ...

  • 原创散文阅读|馄饨铺

    泠江阅读 馄饨铺 阳光还没有很浓.小青瓦底下是打着卷儿蜿蜒而上的热气,轻柔的水雾裹挟着淡淡的咸香,悠悠地飘出了老街口.那条青石小路的花纹里头积了一夜的露水,上面漂浮着碧绿的苔痕. 这是老街的清晨. & ...

  • 散文【心中的老家】作者李如喜||主播黎敏

    散文<心中的老家> 作者/李如喜  我的老家,是四川广元的一个小山村,它历经苍桑,古朴而雄浑.是我心中永远清鸣的一首歌谣.       错落有致的院子,蜿蜒坎坷的小土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