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在五九尾和六九头有啥说法?2021年是五九尾还是六九头?
立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过后,温度逐渐回暖,万物开始复苏,不过,由于我国南北方有一定的差异,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比如东北区域,万物复苏还需等上一段时间,而南方的不少区域,温度逐渐攀升,单薄的衣服已经穿上。
民间关于立春有很多谚语,有些谚语包含的是天气,有些谚语包含的是农业方面的种植,比如“春打五九尾,叫花子撅了嘴;春打六九头,穷人不用愁”这句话,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过,具体意思也很好理解。
从农业方面解释,先说前半句“春打五九尾,叫花子撅了嘴”,如果立春在“五九尾”,叫花子也会噘嘴,原因是庄稼的收成不好,在以前,叫花子以串门要饭为主,如果主家的收成不好,自己还不够吃,还会施舍给叫花子吗?叫花子要不到饭,自然会变现得不开心。
再来看后半句“春打六九头,穷人不用愁”,这句话的意思和前半句完全相反,如果立春在“六九头”,即使是穷人也不用发愁,说明当年的庄稼收成非常好,粮食充足之后,穷人也就不用发愁温饱问题了。

什么是“五九尾”? 什么是“六九头”?
其实,“五九尾”和“六九头”表示的是立春时间,把立春的时间和“数九”结合在一起,意思很好理解,“数九”是从冬至那一天开始计算,每九天叠加,也就是我们说的“一九、二九、三九…等等”。大家可以查一下日历,立春的时间只有2个,其一是五九的最后一天,其二是六九的第一天,如果在前者,则指“五九尾”,如果是后者,则指“六九头”。
2021年的立春时间是2月3日,计算得出是五九的最后一天,按照上述说法,庄稼的收成不是很好,再加上前段时间有文章说,2021年发生倒春寒的几率比较大,难道要印证产量降低的事实?

有这种想法的朋友就错了,从2个方面进行反驳。
其一,关于“五九尾”和“六九头”的谚语有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春打五九尾,叫花子撅了嘴”以外,还有“春打五九尾,家家吃猪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耕牛”、以及“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春打六九头,吃水像喝油”的说法,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和第一句的意思完全相反,“春打五九尾,家家吃猪腿”和“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的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立春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家家都能吃猪腿或者吃油像喝水,都侧面反应了庄稼会大丰收,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其二,老祖宗留下来的谚语,流传到现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谚语一般具有区域性,也就是只在某一个区域适合,并不是全国所有区域都适合,另外,真实性也有待考证,除此之外,一些谚语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偏差,从上面几个例子也能够看出,立春在“五九尾”,有说庄稼收成好的句子,也有说庄稼收成不好的句子,这就是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该如何正确理解立春谚语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单独依靠立春节气的一句谚语,就判断当年庄稼的好坏,不合理也不严谨,有朋友会说,既然谚语能流传到现在,就有它一定的意义,话是这样说,但是现在的科技很发达,已能够很好的预报后续的天气情况。
而庄稼收成的好与坏,和多种因素有关,如果遇到不好的天气,比如倒春寒,我们通过天气预报,会提前得知消息,然后提前做好一定的防护措施,保证农作物不受倒春寒的影响,或者减小倒春寒带来的影响,力争最终庄稼高产。
另外,庄稼是否高产,还和返青后的一系列管理有关,比如浇水、追肥、杀虫、防病等措施,只有全面地进行管理,庄稼高产的几率才会增加,如果只看立春的时间在“五九尾”还是“六九头”,那估计是个笑话了。

综上所述,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不论在“五九尾”还是“六九头”,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一个时间,不要和农业有太大的关联。
2021年的立春在“五九尾”,问下大家,你们当地有什么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