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神仙世界——魏晋篇:(序)曾与《老子》齐名的《黄庭经》

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这段文字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周游天下,在西牛贺洲遇到的那位砍柴的樵夫唱的词中的一句。作者是菩提祖师,正是这首词,打开了齐天大圣的修仙之门。

可是有几个人关注过这里面的“黄庭”是指什么吗?恐怕知道指的是《黄庭经》的都不会太多。当然更没几个人知道那是一本什么样的经文。

黄庭经

现代人不知道的是,《黄庭经》曾经被列为道教五大经典之一。与《道德经》、《阴符经》、《南华经》、《文始经》并列。它的作者也被说成是老子,是古代修仙之人的必读书。

不过对于现代中国人,《黄庭经》的真正价值在于艺术,特别是“书圣”王羲之曾临写过它,将书法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千古书家所遵循的法贴。可有几个人更进一步地关心它的内容?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王羲之酷爱养鹅,结果有个老道士就养了一群好鹅,以此换得书圣的一幅字贴。其实呢,这是有意割裂书圣与道教的关系,将《黄庭经》等同于一般书法字贴。殊不知,王羲之的名字已经深深出卖了他。他名字最后有个“之”字。这个字不是字辈,而是道教教徒的标志。现代学者早就证明了魏晋南北朝一代,不少道教信徒为彰明自己的信仰,都在名字的结尾加上一个“之”字,比如“顾凯之”、“王凝之”等名人。如果王羲之的“之”是字辈的话,那是断不会让自己的儿子也叫“王献之”的,这就是他信仰的明证,做为一个连名字都奉献出来的道教徒,书写篇道教经文有什么奇怪的呢?

可是问题也在这里,为什么身为道教弟子的王羲之不写《道德经》,不写《南华经》,却写《黄庭经》呢?而这样著名的一部经书到了后世怎么又默默无闻了呢?这里面还有文章。

无论任何时代,人类都是需要信仰的。因为金钱物质决不能解决人类所有问题,特别是生从何来,死向何去。这时就需要信仰。现代人的很多毛病就可以归结于没有信仰,不知敬畏。为什么有那么多不讲诚信的人?是因为他们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当然肆无忌惮。

和现代人一样,中国的古人也遭遇过信仰危机。而且不是一次,是多次。在公元前221前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就有一次信仰危机。因为秦国终结了中国八百年的周王朝的历史。将已经分裂成几块的中国信仰再拼合。但这就打破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旧有思想格局。当进入汉代时。人们更为了解释出身寒微的刘邦是为何得到天子之位时可谓煞费苦心。

王羲之《黄庭经》

你想啊,世界上很多国家、宗教都可以从血统上来解决为什么某人能做皇帝,为什么是这群人统治另一群人的问题。比如日本,它号称“万世一系”。历代名人都出自天皇的那个家系里。而欧洲也差不多。列国皇室间早就内部通了婚。所以光一个贵族身份也能唬人。让一群人生死相随,就象关羽、张飞加诸葛亮辅助能力平平的刘备一样。可是,在中国,自周末到汉朝,皇帝、皇室、贵族的光环一次次遭受重大打击。你老刘家也不过是个平凡血统啊,怎么能够坐天下,怎么能够治天下?迟早要回答这个问题。

汉朝的皇帝也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司马迁因替朋友出头被汉武帝割了小鸡鸡,但同时汉武帝却原谅了司马迁在书中说自己祖先刘邦是私生子的情况。因为老奸夫不是别人,是龙啊。虽然这话鬼都不信,但不失为一个搪塞老百姓的好办法。到了东汉,汉章帝甚至不惜开了个白虎观会议来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这些事说白了就是要回答上述问题,为了证明,为什么汉朝能够拥有天下,为什么能保有天下?

可人算不如天算。虽然白虎观会议指明了道路,但后来汉朝还是灭亡了。但人的思维还在,为了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什么妖魔鬼怪都冒出来,可谓思想大混战。最后在旧有的儒学之外,脱颖而出的主体思想有两派。其一就是源自印度的佛教。因为古印度本来就是个战乱不休的分裂社会,即使是著名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也只是部分统一了印度,而且很快重新陷入了分裂。所以对于乱世,和尚们比传统的儒生们的经验更为丰富。说得出:“诸行无常,盛极必衰”这样的话。自然回答这样的问题可谓驾轻就熟。既然盛衰无常,那么你其实不必太注重今生怎么样,关键是要为来生着想。

佛教

第二派就是道教。张天师在东汉创教,几乎同时,黄巾道也在北方起事,可能是吸收了部分佛教轮回的宇宙观,加上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五德始终说。道教提出了自己观点的世界轮回法则。以传统的五德轮回说为基础,加上扯一些仙人的名字说是他们在暗中操纵。于是也大力发展,风头一时无两,迅速获得了大批信众。

然而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没有能力一统天下,成为当时中国的国教,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还得从当时中国的分裂说起。首先,中国自三国分裂后,虽然经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很快又被北方进入的“五胡”弄成了南北分治。国民的生活习惯没有统一,社会大范围倒退。人更多时候是为了求生,考虑思想问题的时间相对较少。无论佛教还是道教,甚至是儒教,都不具备一统中国思想界的可能。因为他们都先天存在某种缺陷。比如儒家吧,一向是以汉族正统为自居的,自然不会被当时还没汉化的北方政权所喜。而等到北方政权最终完成汉化时,时间已经到了北周了。

佛教呢?当它刚进入中国时,汉朝统治者基于华夷之防,曾经作出规定,限制其发展,不允许汉人信佛,而等到它终于突破这一禁令,在大江南北开花结果时,又受到儒家和道教两派的强有力阻击。指出其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违背,比如说佛教规定,父母要向出家的儿子施礼。当时的佛教还有一些源自古印度的陋习。因而阻碍了佛教的发展。等到它完成自我完善后,其他宗教也追赶上来了。

最后来说说道教,道教有自己的问题。因为它的正式兴起是在下层民众中,无论黄巾道还是天师道,都是中下层民众所信奉的,与上层的士大夫有一定距离。这也是没办法的,因为魏晋的士大夫们都在玩玄学呢。如此高智商高逼格的玩艺,建立在正事不干,整天鬼扯的基础上,你让下层的老百姓怎么懂呢?

不过呢,任何宗教都要适应时代做改革,否则就只有灭亡。于是佛教道教儒教都在尽力开辟新道路。比如东晋在江南一带,一个叫“杨羲”的道士就开创了道教的一条新路,那就是“上清派”。

南岳夫人魏华存

所谓“上清派”可能很多人都不怎么了解,但如果说到“茅山道士”,估计没有人不知道,在中国,江苏茅山的名气可能比武当山、终南山更大。其实上清派就是以茅山地区为中心的一个道派。不过杨羲并不承认自己是上清派的开派祖师,他说真正的第一代祖师是位女性,叫“魏华存”。

按杨羲的说法,魏华存是西晋人,出身于贵族家庭,本来也应该和那个时代的贵族妇女一样结婚生子,操持大家庭的家务而渡过一生。可是她一心好道,终于感动清虚真人王褒下界传授仙法。这个清虚真人在我上文“《老子中经》的来源”中提过,其实也就是与张良分为老君左右童子的子渊天师的化身。鉴于张良已经被张道陵说成自己的祖先,所以以王褒来授予魏华存天书也绝对是套路好的。而魏华存有了神通后感知天下将乱,其实也就是五胡乱华,于是带着两个儿子下了江南。在这里,她道成飞升,当了神仙,号“南岳夫人紫虚元君”。后来又下界,将法术传给了杨羲。

这个说法部分地方相当真实,只可惜没有第三方资料证明,所以出入肯定还是有的。很多研究者认为魏华存实际应该是天师道的祭酒,也就是中层干部,趁着天下大乱,天师道对江南鞭长莫及,加上魏的两个儿子都是高官的原因自立了门户。但无论如何。上清派与天师道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于天师道的平民路线,上清派一经创立,就是主要向上层人士传教,也许因为魏华存社会地位的关系,很多高官都成了上清派的弟子。而上清派教内经典就是传说中魏华存传授给杨羲的《黄庭经》,但杨羲声明其源头还是老君。

相信看了上一篇的讲述的朋友们都能够明白,黄庭其实就是人体类的一个内观出来的结构。比较具体的叙述就是,人身就象一棵大树,以肚脐为界,肚脐以下就是树根,肚脐以上就是树身。胸下到肚脐,再具体一些就是从心脏到脾脏这一块就是黄庭。事实上,《黄庭经》也就是象《老子中经》一样讲述我们人类自己的内观宇宙的著作。所以它被看作是仙道之门。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的确是继承发展了《老子中经》的思想。

陈樱宁

宗教对人类的意义就是告诉人类知道从何而来,该向何处而去。《黄庭经》至少提供了一个方向,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座华美的庭院。事实上它在每个人的身上,只是我们大都不知道该如何游览它,保养它。而道士们相信,通过对黄庭的清扫,可以打开通向神灵和未来的道路。

《黄庭经》的传承,伴随着很多神奇的故事。据说有个心术不正的弟子一次偷了所有的经卷逃亡,在江上遇到事故,但只有黄庭经完好无损。这彰示着诸神都在暗中保护着这经卷。于是很快在江南士大夫中流行开来,既然如此,身为道教信徒的王羲之抄写当然也不奇怪了。

但是它的来历至今还是扑朔迷离。虽然道士们都说是老子所作,在经文上也是这样写的。但以其七言诗的格式,真要相信那也是傻。虽然研究学者们能够把成经之时推到秦汉之际,但这种格式即使在三国时代也称得上是一朵奇葩。恐怕这也正是它在现代默默无闻的原因,因为太出格太不合考古界的常理了。而人们对于这种事情往往会采用忽略不计的态度。结果时至今日,人们就几乎只记得上面的书法成就了。

所谓“经典”是因时而易的。《黄庭经》所以在古代被视为经典,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人们渴望健康长寿,生命永恒的需要。而这一特点在今天却成为其死穴。人们已经不再相信神仙长生之术,而更渴望从经典中学会应对这个外部世界的方法,这也就难怪《黄庭经》会没落了,因为它针对的对象就是人类自身,而非外物。所谓“庭”,其实就是房前的空地,《黄庭经》将人体的各个内部空间,脏象都具像成了一栋房屋,却缺少与外界实用的交流,对于广大宅男来说也许是福音,但要在这个大千世界胜出,则远远不够。

黄庭经

《黄庭经》就和上清派一起开始在人间传承。象现代的畅销书一样,当头一部出名后,广大读者就自然对下一部感了兴趣。要求续集的呼声越来越高。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发现,《黄庭经》已经分为两篇,为了区别,一部字多的就叫做《黄庭内景经》。一部字少的,也就是王羲之写的那部就叫做《黄庭外景经》。后来又出了第三部,名叫《黄庭中景经》,从名字也可以看出,是与《老子中经》一样的套路。但无论如何也是很有其历史价值。

关于《外景经》与《内景经》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外景先出而内景晚出,内景是外景的扩展。第二种是内景先出而外景晚出,外景是内景的简化本。但内景后来经过再次编辑。莫衷一是。

由于魏华存的关系,《黄庭经》被认为是女子修仙的最佳法门。但到了唐朝,传说中的神仙吕洞宾也对它展开了研究。近代,还有号称“当代太上老君”的陈樱宁对其进行注释。这都证明了其在道教内部的重要地位。

虽然《黄庭经》对现代人可能已经“没用了”,但还是有介绍一下的必要,因为那座“黄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我研究过很多消灭的古建,感叹阿房宫、艮岳、圆明园今已不存。但什么时候看过这座存在我自己身上的宫殿呢?所以我想游览一下,当然,是和我的朋友们一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