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又见余秋雨

又见余秋雨  

——《中国文脉》读后

张守权||黑龙江

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构成最豪迈的想象,最深邃的思考;最入微的观察,最用心的倾听;最精细的梳理,最洒脱的超越。余秋雨是也。

与高山共俯仰,与沧海同呼吸,与白云同翻卷,与日月同阴阳。中国文脉也。

《中国文脉》一书,在秋雨先生出神入化的妙笔下,在遨游时空的穿梭中,让中国历史的一条条涓流,汇聚成泱泱大泽;让几千年的文化绿洲,绽放出万紫千红;让创造文化的一代代先人,如基因复制,神奇再现。看,他们一个个从远古走来,从四面八方汇拢而来。盘膝而坐,侃侃交谈,对酒当歌,潇洒自如。他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仰天长叹,时而悲悯掩泣,时而挥毫展卷。就这样,中国文脉通络了,五千年前的文化,在笔墨间欢快地流淌开了。

五千年前,黄帝,也就是目前发现中华初始文字(甲骨文)的一千四、五百年前,猜测中的华夏文明始创。再经历尧、舜、禹等一代代明君的延续和“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一个个神话传说,来到了焕然一新的文明时代,既殷商文字的出现。书中阐述:“十九世纪末,列强兴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文化像水,而领土像盘,当一个盘子被一块块分裂,水怎么盛得住”?此时的中华文明,大有“濒临灭亡”之势。也恰在此时,“甲骨”文横空出世。

“我想,一定是华夏先人强烈地感知到了,他们的后代正面临着可能导致万劫不复的危难”“他们显然有点生气,掷出甲骨提醒后代:这是多少年的家业了,怎么会让外人糟蹋成这样”“他们甚至愤怒了”!随之,二十世纪初,在中华大地一片浑浊中,出现了一串研究甲骨文的名字,他们中由王懿荣牵头,后面接续的有刘鹗、罗振玉、王国维、蔡元培......正是这一群前仆后继的文化学者,对华夏文字的发掘、保护,整理、编译,方奠定了中华文化根植中华、自成一脉的基座,并由此窥见了中华文化的灿烂、绚丽!

继而,有了“诸子百家”, 有了《诗经》,有了《史记》,有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有了长长的一串“千古风流人物”,有了排列整齐的一餐餐文化盛宴,留给后人品评、咂舌。

不得不说,余秋雨先生在编写故事时,不免要揣摩书中人物的心理动态,添加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描写。我感觉这正是他以此让笔下人物鲜活起来的灵动之情,并不抹煞历史的真实面目,亦非画蛇添足。请看:“那一次在郑国的新郑吧,孔子与学生走散了,独个恓恓惶惶地站在城门口。有人告诉还在寻找他的学生:‘有一个高个儿老头气喘吁吁的像一条丧家犬,站在东门外。’学生找到他后告诉他,他高兴地说:‘说我像一条丧家犬?真像!真像!’”这样的描述,让你忍俊的同时,一个活脱脱、可爱、迷人、受人尊敬的孔老头呈现于读者面前。

任何负责任的学者,在涉足历史题材的写作时都会有种芥蒂,担心对古人评头品足会有失尊重或难免偏颇。这就首先要求写作的人阅读大量的史料,从浩瀚的史料中获取案例,充实自己的笔端。尽管如此,在动笔刻画某一历史人物、描述某一事件时,也难免会枯燥乏味。那是因为你笔下的留痕不过是别人嚼过的馍,而被你再嚼过一遍而已。

那么,秋雨老师笔下的历史人物是靠什么有滋有味、活灵活现的呢?

本来,他已经在烟波浩瀚的书海里与笔下人物多次相遇,有过交流、沟通,但又觉彼此间总是缺失一种心灵上的感应,亦或缺少亲近感。原因何在?他在反复思考、斟酌并痛定思痛后,毅然于事业巅峰时做出抉择。放弃官职,摆脱尘埃,走进荒野,走进废墟,走到古人面前。即便“大漠孤烟直”“万径人踪灭”,他也要走,也要去。正如老师自己所讲:“考察废墟,更有意思的是连接废墟的路。”于是乎,在黄沙扑面的莫高窟,在冰冻三尺的黑龙江,在“千里江陵”的白帝城,在漠北沙丘的月牙泉,在急流浩荡的都江堰,在西南大山的苗族寨......徜徉着,仰望着,凝视着,思索着,交流着。他感觉到了,触摸到了,领悟到了:那些看似神秘、颓败的废墟,当你真正走进它们,与它们对视的时候,一切遥远都在瞬间拉近,一切模糊都在瞬间清晰,紧接着一个个人物鲜活了起来,相互的交流顺畅了起来。

这又是什么?是文化。

是文化,为陌生驱走羞涩,为路途厘清障碍,让偏颇迈入详实,让遥远走进眼前。

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

最后,还要啰嗦一句:诸位,如果你也想捋一捋中国文脉,那就拿起这本书,亲身感受伟大中华——璀璨辉煌的文化吧!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张守权,退休,现居哈尔滨。军旅十八载,战友之情甚笃。如今:年过花甲,闲赋于家;时尔润笔,未显章华。百聊之余,漫步天涯;随心题记,权且涂鸦。无心栽柳,初露萌芽;偶见于报,网刊也发。国运祥通,恩泽华夏;生活美妙,尽显余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本公众号有权择优稿件汇集公开出版。其他网络平台转载本公众号作品,需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

  • 路,就是书——再读余秋雨

    在我的印象中,国人对余秋雨似乎没有太高的评价,倒是频频传出诸如诈捐造假之类的负面新闻. 我曾见<咬文嚼字>编委金文明先生所作<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一书 ...

  • 【柴进作品】灵魂穿透的瓦片

    灵魂穿透的瓦片 --读<瓦片--废墟上的吟唱> 文.柴进 站在那些先辈留下的古迹之上,历史似是遥远,又似是触手而及. 低下头,也许在某个不为人所瞩目的地方,便有一块瓦片静静仰卧. 将它踩碎 ...

  • 【第二期校长读书会】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全国自主教育联盟第二期校长读书会顺利开展

    "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2020年12月10日,全国自主教育联盟发起的第二期校长读书会顺利开展,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安海霞校长作为导读人,为我们分享了余秋 ...

  • 【散文】史英杰/做读书女人,让青春永驻

    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相遇相知 做读书女人,让青春永驻 史英杰 六年前陪孩子去书城买书,随手翻了一本<文化苦旅>便被文中精妙的语言吸引,一口气看完<道士塔>和<莫高窟> ...

  • 生命并不完美——读余秋雨的《废墟》有感

    近日翻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当读到里面一篇文章<废墟>时,即被文章散发出的一种厚重感所吸引,富有哲思而又磅礴大气的文字流淌出作者对历史.对文化.对人生的拷问,忍不住 ...

  • 散文 ▏​又见蒲公英(林发荣)

    图片源于网络 又见蒲公英 文/林发荣 在这大洋彼岸,我常常羡慕这里的大片的绿野草地.一眼望去,满目青翠, 微风轻拂,有如湖泊一般荡起层层碧波.草地上没有诸如"小草青青,踏之可惜"的 ...

  • 聆听:牟少华【散文】见所​未见 秘境冰川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见所未见 秘境冰川 文//牟少华  主播//李建富 西藏有数不清的 ...

  • 散文||又见樱花开

    又见樱花开 春节前的一个下午,偶然见到路边的樱桃花已渐次开放,粉白的花朵立在枝头,笑盈盈地迎着春风,像是在告诉我,已经过去一年了. 是的,已经一年了. 今年的春节比去年来得要晚些,记忆中是闰了个四月, ...

  • 散文:见花,见美

    写在春季 2021-3-19 内心的释然 是见花的禅行 见花 文/香袭书卷 春日与我们最常碰见的,应该是花吧.一步一景,处处所见,花开繁盛.先是桃李迎春风,接着就有了"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 ...

  • 散文||遇 见

    遇   见 亦农||陕西 远远望去,绿油油的树木覆盖着山,一座座青山手牵着手,排出了京西最美的天际线. 车在两排挺拔的白杨中间穿行,前方是湛蓝的一道天,猛一转弯向西,就看到蓝天下群山的臂窝里藏着一个大 ...

  • 散文||又见炊烟

    又见炊烟 两次去三穗八弓镇杨家二兄世居的村落,都是将近黄昏. 杨家二兄宅院依山而建,前院敞开,后院傍山一侧扎有竹篱笆.砖垒而起的二层小楼有了些年月,门窗也很显岁月斑驳.天好的时候,杨家二兄就在堂屋门外 ...

  • 散文||又见炊烟升起

    又见炊烟升起 大家都说--龙江最美飘雪时.是啊!那漫天雪花.那玉树琼枝.那林海雪原的美景,着实令人惊艳.而那冬日.那暖阳.那袅袅炊烟的景致更是令人叫绝. 入冬以来,每日上下班,我们便与那美景不期而遇. ...

  • 散文||未见“鼠君”已几载

       未见"鼠君"已几载        吕晓花||陕西 古筝老师家里有两只猫,每次我去上课,它们不是呼呼大睡,便是蹲在筝的另一头,歪着脑袋听琴,萌态可掬.我住的小区里有成群的流浪猫 ...

  • 散文||老乡见老乡

    老乡见老乡 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出打工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了使家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队伍. 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母亲还是少不了唠叨一番:"在家处处好,出门事事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