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对王正龙先生最大的误解谈起 ——纪念恩...

今天是恩师王正龙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纪念日。借此机会谈谈大众对王老师的误解,四逆辈的原理、注意事项、禁忌、疗程,以及王老师的医学思想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其实也是对王老师所讲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及临床应用,作一个反思。这对于我们整个学术体系的发展,以及是否安全发展,至关重要。

这是我最熟悉的王老师的形象

一、从大众对王老师的误解谈起

1、误会的起因——王老师早期课程的流行

网上太多人误会王老师特别推崇四逆辈,擅长大剂量使用附子,长疗程使用附子。好像王老师只是一个擅长使用四逆辈的医生,好像王老师是一个偏好使用温阳的医生,好像四逆辈能治疗所有疾病。甚至误会四逆汤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法宝了。
尤其笔者接触了一些王老师的粉丝,大都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认为只要用好了四逆辈,什么疑难杂症,甚至危重症的治疗都是不在话下的。认为四逆汤可以大剂量、长期服用,甚至越久越好。反正也不会出什么问题,反正难治的病大都属于寒证,放胆用好了。甚至认为要大剂量使用附子,吃到患者有反应,效果才好。

有些人甚至因此看不上西医。

细问之下,就会知道,这些人对王老师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王老师早期的课程,或者看的《中医破执》(《中医破执》也是王老师早期的作品)。这就不奇怪了,王老师早期的医学理论有些不成熟的、偏颇的地方。

而网络上误会王老师的人,抨击王老师的人,大概也是基于王老师早期的讲课。

是的,流传到网上的王老师的课程,主要是2006年之前的。这部分课程,有对《内经》、《伤寒论》的注解,属于精华;但是也有王老师谈论大剂量使用附子的说法,属于糟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比如,最早版本的王老师的《串内经》、《串伤寒》、《讲大病》的那一套音频,我印象十分深刻。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王老师的课程。里面讲到,王老师有一次在电话里给人诊病,告诉在外地的患者一付药用200克附子,患者不敢用。后来王老师去病人那一看,用240克都没关系。

这是一方面,王老师早期在临床上经常大剂量使用附子。

还有一方面,王老师首创让学生自己吃附子,破除千年来医生对附子的根深蒂固的误解和畏惧。这步特别关键,特别必要。近几年来,大家对附子不那么恐惧了,大都是自己服用过了大剂量的四逆汤。自己真切的体验,胜过书上多少文字。但是在当年,大家是畏附子如蛇蝎。

我印象很深的是2006年,我有幸从网上听到恩师最早的大课音频。当时听王老师的课,特别受启发,特别地过瘾。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确立了对王老师医学理论的信仰。王老师让大家背诵经典,又让大家试吃附子。第一天一副药附子30克,干姜40克,炙甘草50克的剂量(也就是习称的345的四逆汤)。吃了没感觉,第二天每味药各加10克(456的量);第三天每味药再各加十克(567的量)……直到附子100克,甚至200克……

我自认为是个好学生,铁了心要跟王老师学,于是开始吃附子。为了证明我是王老师的好学生,我跳过了王老师说的345的起始剂量,直接从一副药附子60克、干姜70克、甘草80克的剂量开始的。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宿舍里几个同学围着看,就感觉我是在喝毒药。但我们那个时候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喜欢用猛药、重药的医生。其中一个同学说,巴豆是元帅,大黄是将军,附子仅是一小卒尔。然后他问我:你煮了多少克附子啊?我说60克。听我说完,我这个大三室友刚刚的那种指点江山、尽在掌握的气概顿时烟消云散,默默坐回了自己的床上。

我终于把药喝了下去,在床上躺着,等着有什么中毒反应,脑补着120急救的场景。结果安睡一夜,什么事情都没有。于是我胆子变大,开始按照王老师的话,三味药每天往上加各加10克,直到附子130克,干姜140克,炙甘草150克的时候,舌尖麻,上肢麻,胸口麻,面部由于肌肉痉挛而扭曲……没有用蜂蜜、生姜、绿豆汤解毒,两个多小时也就那么过去了。当时那个感受特别直接!我们后来临床上敢用附子,就是吃出来的,因为我们自己吃了确实也没事。

但是,王老师当年让我们医学生服用大剂量的附子,主要是因为我们大部分医学生都还年轻,没有多重的疾病。也就是精气还够用,禁得起调动。同时,大部分人确实是属于虚寒体质的。我们这样一些人服用大剂量四逆汤,大概率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从小剂量开始往上加,已经把危险降到了最低。

反观那些体弱多病的人,精气已经十分亏少,有些人火又比较旺,盲目服用四逆汤是危险的。——王老师也没有让所有人都服用四逆汤。

因为上述这些因素,大家总是误会王老师就是擅长使用阳药,喜欢使用大剂量的四逆汤,误会四逆汤没什么危险,可以常服、久服,甚至误会王老师的理论不过如此,只是这三板斧而已。

2、事情的真相——我所亲见的2008年之后的王老师的理论和临床

2008年6月,我大学毕业后,没有考研,没有找工作,跟随一位同乡到北京打工,借以找一个落脚的地方,从而找王老师学习。到了当年的10月份,我终于如愿找到并走进了王老师的课堂。

我本以为听过王老师串讲的《内经》、《伤寒论》和《三十种大病》的大课,对王老师的理论比较熟悉了。到王老师这里来,只不过是求得确认,并且对此理论细化就可以了。没想到刚开始进入课堂的我在各方面非常的不习惯。此时王老师的理论和临床与之前大课上讲的已然大不相同。非常明显的有:

第一,细致的脉诊。

王老师在临床上对脉象分得极其具体、详细。我以前的印象是,比如这个是浮脉,那个是弦脉,这又应该是李时珍《濒湖脉决》里的二十七脉里的哪一种脉。而且我当时见到的医生,我看的医案,全是这么说的。但是,王老师把脉总是把浮、中、沉和寸、关、尺的每一部脉都做详细具体的描述:有没有皮,皮硬不硬,有多宽;有没有边,边缘硬不硬;每部脉的宽窄如何,是比较细的0.5毫米,1毫米,还是比较宽的3毫米,亦或是满指;如果是滑过去的脉,是“流利滑”还是“如珠滑”;里边是空的,还是有内容物;如果有内容物,是胶水,还是浆糊;有没有芯儿,芯儿硬不硬,多粗;是否紧,如果紧,是向里紧还是向外紧;是否往回走,是否能过指,是否往指下钻,钻到什么程度;如果过指,是空过去,滑过去,还是散过去;是否停顿,是否规律等等。王老师总是能从这些脉象中分析出邪正虚实,并与患者的气机一一对应。

从来没有接触过如此详细的脉象的我,刚开始别说理解,就是做笔记都相当吃力。还好后来学会了用王老师发明的九宫格记录脉象。尝试熟悉并理解王老师讲的脉学,着实花了我相当长的时间。

除了脉诊,王老师的“望闻问诊”也自成体系。其实这都是王老师贯通了《内经》、《伤寒论》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在了临床的结果。

第二,四逆汤的剂量并不大。

王老师开的四逆汤剂量不大,远不及王老师早期讲课中的剂量。王老师最常用的量就是附子40克、干姜60克、甘草50克或者附子40克、干姜50克、甘草60克。有的时候,对那些身体弱的病人,开30、50、40或30、40、50的剂量。屈指可数的几次是开50、60、70或50、70、60的剂量。开始我还私下嘀咕,这么小的量,能管用吗?

虽然四逆汤比较常用,但绝不是唯一的。王老师绝不是只会四逆辈的医生。

第三,有关“服药反应”。

王老师在早期说过,病人没什么症状,治出症状来算你有本事。我当时觉得特别有道理。但是了去了北京之后,发现实际情况不是这么回事。王老师所用的四逆辈剂量并不很大,而且用的是清水炮附子,不是生附子。这个时候,至少我见到的2008、2009年王老师的临床,病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反应。

这其实合理的。人的新陈代谢的速度有限,尤其是正气不足的患者,“自我纠正”的能力更有限。这时候,药量精准了,患者每天代谢出去的垃圾和运化出新的精气在患者正气能力之内,一般不会有强烈的反应,即便有“眩暝”反应,也不会有大的不舒服。(请期待《也谈“排病反应”》)

第四,最后的核弹:重灸法。

王老师早年似乎很推崇重灸法,对于很多疑难大证,四逆辈疗效不那么理想的时候,都会提到重灸法。简直是我们最后的法宝。但是王老师2008年之后的临床,使用重灸法的机会并没有那么多。重灸法力量更为强大,但是要更加谨慎,更要认证准确才行。

第五,王老师理论体系的庞大和精密。

王老师在注解和分析《内经》的时候,已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细腻、错综复杂,同时又能落地的体系。最早版本的《串内经》和这时候的理论,不可同日而语。正是因为理论的深入,升华,才有了临床的细腻、严谨、慎重和稳健。

王老师生前一直在进步过程中,一直在修正自己的理论。我眼中的2008、2009年的王老师,简直就是无所不知。王老师能够对经典“无所不知”,凭借的是大量的杂学功底和对三教的理解所生出的“应象”的功夫。也即是王老师常说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尚有其他方面的含义。请参考《再问“天命”问题》)。有了这个底层的能力,王老师贯通了《黄帝内经》,领悟了《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即“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同时,王老师发现《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都是对《内经》这个核心思想的延伸、注解和应用。王老师通过“应象”的功夫把经典的理论用到临床,所以才把患者的气机看得那么一览无余。通过王老师的讲解,我们发现,病人的每一个病情,都能在经典中找到直接的根据。道理很简单,经典是圣人把自己发现的客观规律阐述了出来。病人身上的病情是客观的,经典所记录的规律是客观的,掌握规律的人当然能够把二者合二为一了。

我现在还感慨,对“应象”的掌握,自己始终难以望王老师的项背。

可以合理地设想,假如王老师还健在的话,以王老师的天分和努力,他学问是不是更精进,他之前的一些理论是不是就又被自己颠覆了?

2005年4月,恩师讲《难经》。黑板上就是恩师设计的脉象图。

二、四逆汤的原理、注意事项、禁忌及疗程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大剂量使用附子?四逆辈只是兴阳、温里的药物。我们用四逆辈,无非是在患者下焦虚寒的时候,是阳气无力生发的时候。

我们的治疗,最终是要求得阴阳互根,也就是人身的阴阳不能有偏胜偏衰。比如“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急,病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相争气,九窍不通。”比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阳化气,阴成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其实是《黄帝内经》的底层逻辑,是人身的客观规律,是不可动摇的。《内经》从来没有说,阳更重要,王老师也没说过,阴相对次要。“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嘛。

我们经常用到四逆辈,只是因为到中医门诊就诊的患者,少阴虚寒证为多。只是六经辨证而已。从表象看,病情纷繁复杂,但是深入其内在的气机本质,还是属于下寒上热,还是四逆辈证,当然也就有是证用是方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四逆辈就可以常用、多用、久用。比如四逆汤,别看只有三味药,药味少反而没有那些掣肘之品,力量集中,单刀直入,力量刚猛雄浑。因此,辩证准确,四逆辈确实疗效显著。但是,正是因为力量强大,如果误用、过用,后果亦不堪设想。四逆辈只是起到兴阳、温里的作用,说到底还是依赖和利用了患者原有的精气。四逆辈并没有补充阳气的作用。误用、过用,不但不能使患者得到积累,还会消耗患者原有的精气。

1、 从“金”克“木”看四逆汤原理

没有病的人,是“春秋皆度百岁”的,也即是五行和合成为一个“中土”的状态,所谓“昔在黄帝”。这时候谈论五行是没有意义的。人有病的时候,比如脉沉,不过指,总是不精神,怕冷,或者是上焦有虚火,烦躁,睡不好觉等,是“木”生不起来,无力“发陈”了。这时候,我们用四逆汤是激发患者身体“金”的功能。用“金”的快速发散(“天气以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来克“木”的生发不及。这其实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理。

注意,不是说我们的身体某些部位属木,某些部位属金。而是身体的“木”生发不及了,全身都处于“木”生发不及的状态。我们用辛味的附子、干姜引发身体的“金”的功能,也就是引发了全身的快速发泄的功能。为什么中医会有整体观念,因为这是客观的规律。“木”是从下往上,由慢到快;“金”是从上往下,由快到慢。那我刚好用药引发了“西方金”的这部分,让整体快起来,来纠正这个“木”的生发过慢,这就是“克”。“克”到速度刚好合适了,马上停药。这个“合适”的时候,就是暂时的阴阳平衡。

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停药,身体就会偏向另一边,阳胜阴衰,那时候会更麻烦。

这个是从五行的角度看四逆汤的原理。

中药不补充元气,只是调动和调整人体那条生产线本身“自我纠正”的功能。是要利用和消耗元气的。

但是辩证准确,用药精当,人确实会越来越壮。因为第一,恢复了消化吸收功能;第二,精气能够补充上去,把虚火固摄住,不再那么往外散了。

同时,不是说沉取尺脉不过指就是四逆汤。这句话有极强的参考意义,一般情况下是成立的。但是患者与患者之间差异极大。有些患者把精全气化出来,也到不了过指的程度。我们要综合中取,综合中取到沉取之间,综合浮取,综合两手力量的对比,综合四诊来看这个问题。

2、 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四逆汤的原理

王老师2009年5月份讲过一个原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王老师讲《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水火的性质很偏,就像病情是很偏的。但是“水火”自己调整不了自己,要“木、金”来调。“木、金”是“水、火”的缘。这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很硬,就像“水火”性质很偏。“他山之石”,就是“玉”的缘,就是“木金”。

我们现在切割打磨玉器,有先进的设备。那古人怎么切割打磨玉器呢?比如说要切一块玉,就用沙子。先用一根软绳沾水,蘸点沙子,在指定的位置来回地蹭那玉。等沙子掉了,绳子再沾湿,再蘸点沙子来回地蹭。时间长了,绳子断了再换一条。如此反复操作,日积月累,玉就被一点一点地蹭掉。那怎么给玉打孔?用一根竹签,沾湿了,蘸点沙子,放在指定的位置,双手来回地搓竹签。沙子掉了,再蘸点沙子,再搓。竹签磨短、磨没了或断了,再换一根。怎么把玉磨平?下面放一块石头,然后铺上沙子,用玉磨。磨着磨着,沙子没了,再放沙子。下面那石头磨没了,那再换块石头。——王老师就说,这块玉,水火这块玉,是很硬,但它是有限的;而磨它的这个绳子、沙子虽然是松散的,但却是无限的。所以,我们治病不要着急,“少火之气壮”。就是四逆汤用量不要大,用小火慢慢地总是温着他;慢慢往上温,很多虚症,甚至是瘤子都是这么治。就像不断地用沙子蹭玉,玉最终会就被切开,治疗瘤子、淤血,或者其它严重的疾病,都是这个原理。就是说,这个病总有治好的一天。

这个例子看似圆满,用到人身上其实是有漏洞的。

王老师举的这个例子,在现实生活中,那块玉是有限的,而绳子和沙子是无限的。但是在我们身体里边,这个“玉”(瘤子)可不是有限的。随着人的不良情志、习惯等等,“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瘤子会越长越大。我们用四逆汤给他温着,是“少火之气壮”,四逆汤气化出来的气的基础是他的精,这个精除了要去化这个瘤子,还要供身体的其他消耗。

邪气不是有限的,正气更不是无限的。

先从“三分治”的角度看。对于有些患者而言,正气积累的速度,可能赶不上邪气消耗的速度。

再看“七分养”的层面。我们的正气,向上积累,生气通天;但同时,这个人由于生活环境、年龄因素、不良情志、“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等等,他还在不断地消耗。这个正气到底长不长,就看这两大因素的博弈。而且,正气积累还是向下和这个邪气又是一个博弈。所以说,怎么可能什么病都能够治好?

我们听王老师的课,很容易有一种感觉:王老师太厉害了,什么经典都能解,什么病都能治。但其实这是一个错觉。

残酷而现实的真相是:没有人能治好所有的病。

药物无穷而可供调动的精气有限。不管是《内经》、《伤寒论》的“顺应、调动、强化/疏通人本身的自我纠正的功能”(六经辨证),还是西方现代医学的替代疗法,最终要作用于有限的人身之上。无限的治疗,也只能成就有限的疗效了。我们不是金刚狼,不是美队,更不是雷神。

有些患者,甚至把他剩余的精全气化出来,身上的病也治不好,症状也不能全消掉。可是,我们能把他的精全气化出来吗?

因为身体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所能采取的治疗方式必定是有限的。过度强调治疗,治疗的副作用就会凸显出来,甚至抵消或者超过治疗的正作用。

有关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好,请参考:

不要想着所有的病都能治好

再谈有些病就是治不好,为什么还要治

把治病当成修行

《有些症状不能消 有些指标不能降/升》(敬请期待)

3、四逆辈注意事项、禁忌

《伦语》里有: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古语说“入国问禁”。

常有人说:用药如用兵。用兵的关键之一,就是知道用兵的危害。所谓“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而且,这个就是我们仲景家风。《伤寒论》时时刻刻都在强调禁忌,强调注意事项,强调用药要准确,不能过用。“汗吐下”不能过,四逆汤当然也不能过。四逆汤过了,就犯了“少阴三禁”之首的“火气劫”。

此部分的内容,除了此文所述,还请参考:

走下神坛的四逆汤

用四逆汤,不能除恶务尽!

六气与六淫 正治与误治

四逆汤不补阳气 不祛寒

4、停药脉象

王老师2009年1月份讲过四逆辈停药脉象,就是沉取尺脉到指下一半,或者到指下三分之二;中取关脉到指下一半,而且两手脉都相同。一般右手略宽于左手。沉取尺脉到指下一半,中取关脉到指下一半,这个意思是病人的气要发展到中焦。两手脉虽然相同,如果到关脉空、散的话,这是不能停药的,还得用四逆汤接着给他运化得充分些。——这是王老师的原话。

但是,病人精气水平各不相同,如果精亏严重,再怎么气化也到不了沉取尺脉指下一半、中取关脉指下一半。我们只能根据每个患者具体的情况,恢复到他自身的阴阳/邪正的相对平衡。这时候,不光要把脉,更要四诊合参。

5、四逆辈的疗程

比如儿科患者。

王老师给经常感冒咳嗽的小儿看病,一般让他们服用三五个月354或者345剂量的四逆汤,并说这个小孩发一次烧疗效最好。这其中的道理就是“夏胜秋”,小儿容易咳嗽、经常感冒、扁桃体、腺样体有问题,鼻炎等,是上焦的“形”长得不好,不精。我们连续给患儿服用四逆辈,使其“少火之气壮”,养到“夏二月”甚至“夏三月”,充分发挥“蕃秀”的功能,精气才能足到上焦。蕃:枝叶繁茂,秀:抽穗灌浆。也就是《上古天真论》说的“生子”,也就是运化出新的精。不精的“形”被气化出去,为新的精的“形”所代替,上焦不足导致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才能彻底治好。

这就是“生气通天”的道理。这在原理上没有问题。也确实有部分患儿可以治疗到这个程度。但是,如果这个病人身体很弱,精严重不足,就算把他的精全都气化出来也发展不到“夏一月”。如果非要一次照着“夏三月”去治,反而会过火,反而会伤精,反而会造成不当的消耗。

我现在临床面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第一次一般服用一到两个月中药,临床症状基本消除。即便扁桃体还肿,即便鼻子还有一点不舒服,那也缓一缓,养一养。——不是不治了,而是阶段性停药,等他再次感冒,症状加重,或者有别的不舒服,再来找我。这样稳着来。我现在经常跟患儿家属说:你给我两三年的时间。不是两三年的时间一直在吃药,而是像上述的方法,每次不舒服都来服用中药。这样两三年下来,同时患者也长大一些了,体质都会有大的转变。

其他疾病,亦复如是。“生气通天”,是我们的战略方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我们的原则。但是真正能够积累到“邪不可干”的“正气”的,能够让“生气”恢复到“通达于天”的,极其困难。

很多疾病,不要想着一次根治。有些疾病,尤其上了年纪的,根本不要想着根治,能做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就是最好的疗效。

非要想着把病治好,还想着一次把病治好,有些时候是对病情没有认清,有些时候是自己的贪念造成的。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为什么不能“十去其十”,一方面是防止过用药物所产生的危害;另一方面是身体有自我纠正的功能。不是太偏的病,自己能够恢复。身体从一次次的自我恢复中,会学习和强化这种模式。抵抗力,可以通过战斗锻炼出来。

注意四逆辈的火候、停药时机、以及疗程的设计,至关重要。

6、不要因噎废食

临床上也不要因噎废食。

有人可能在临床上出过一些失误,不再用四逆辈,或者即便用,开的四逆辈剂量过小。用药剂量过小,在《伤寒论》里的“太阳病”篇章里叫“丸药缓攻”。就是应该用承气汤,但是吃了剂量小的丸药,结果伤了正又留了邪。比如应该用345的量,而你用了123的量,兴发的力量不够,病好不了不说,他还会闷住,反正会造成新的问题。

所谓“用四逆汤宁可不及”,主要指用药的疗程上,而不是剂量上。如果是“剂量上的不及”,也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剂量不要太大。但是过小的剂量,和过大的剂量一样,都是不合理的。

三、恩师医学理论的两个问题

即便是王老师2008、2009、2010年的医学理论,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其中的原因,王老师的偏执是一个。以我目前眼力所及,恩师医学理论的瑕疵有两个方面:

1、对西医的有意无意的排斥

比如对于糖尿病的理解。王老师的血糖长期超高,其实是有问题的。请参考

【医患同心】之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

【医患同心】之2型糖尿病案——略说“胰岛素抵抗”

王老师当时的理论是,我血糖高是为了往身体末梢去供应,如果血糖值不高,我末梢的细胞更得不到糖的供应,我身体更弱。事实上,血液里有大量多余的血糖,这些血糖是垃圾,就是西医说的“糖毒”。血液里有这么高的血糖,它不会阻碍你从血液里边往组织细胞渗透吗?超高的血糖,会造成相当多的并发症。

血糖如果真正进入细胞,要有胰岛素,要解决“胰岛素抵抗”的问题。王老师的血糖长期超过血糖仪上限,似乎胰岛已经萎缩了。这时候,注射胰岛素是必要的。这时候的胰岛素,相当于体外的人工胰岛,属于西医的替代疗法。

比如对于抗菌药的理解。王老师认为抗菌药在体外可以杀死细菌,但进入体内并没有杀菌的功效。抗菌药是通过调动患者的元气实现杀菌的作用的。其实不然。(请期待《让人又爱又恨的抗菌药》)

这一点其实也不奇怪。王老师自己多次坦言,他很想——但是没有机会系统学习西方现代医学。对于西医的认识,当然就不够全面。王老师自己在临床见到的绝大部分是西医治疗办法较少的属于虚寒证的病患。据我所见,西医主要研究了人体的物质层面,诊治疾病是不分“虚实”的。尤其对于虚症,没有“温里”的方法,也就缺乏积极的、建设性的疗法,也就是直接提高人的“免疫力”的疗法(请参考《看得见的“免疫力”》)。有鉴于此,王老师主要看到了西医的不足,而较少体会过西医的优长。

王老师对西医的相关论述,散见于他的讲课以及著述。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笔者有志于写作《中西医学的基本思路及其临床》,正是想在此方面,就我所见,贡献一点力量。此文的写作,可能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笔者对中西医学的思考,散见于本公众号。

需要知道的是,很多病,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从气机的角度,从“天”的层面治疗,力量太弱,速度太慢。这时候,西医的强有力的替代疗法,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而且,人有功能层面,也有物质层面,某些疾病从物质层面寻求解决之道,本身就是顺理成章的。(请期待《无形与有形微观与宏观》)

在临床上,一定要两条腿走路,要合理结合西方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学医贵在明理。不是非要结合西医学,不是非不要结合西医学。

2、对阳药的运用,有时会显得过激

王老师对阳药原理的阐发和应用,淋漓尽致,无可替代。但有时候,又显得有点过激。

我的一个师姐说过一句话,恩师是把人当神仙治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临床上,四逆辈用欠一点,后期还可以再治。也就是“不尽,行复如法。”如果用过了——是阳药用过了,不是四逆汤吃到过指了,可以用附子理中收一收。也就是“火气劫”了。——真的就是仲景说的“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到那个时候,不管凉药热药,都容易过火。病情已经非常棘手,真的是“血难复也”。这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叫“赏而罚之”。“罚”,就是不但不能积累新的精气,不能“生子”,还把之前积累的精消耗了。

王老师后期病情越来越重,除了生活历经磨难,郁郁不得志,在医疗上,和上述两点是不无关系的。

四、理性看待王老师的学术理论

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不要因为王老师的理论有缺陷,就不听王老师的课了。我们学习《内经》、《伤寒论》,依然是在王老师的这个大框架下。《内经》的核心是王老师提出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大方向、大体系、大框架,是在“阴阳互根”,是“生气通天”,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我现在依然在学习王老师的理论。只不过,我用药不像以前那么猛了。同时我对于西医学,是从心底里认可了其临床上的优长之处,甚至是理念上的先进之处。只是我现在刚刚入门,远还没有登堂入室。我离王老师的水平还差得相当远。

王老师的天分远超常人,王老师的悟性、能力、成就远超常人。同时,王老师的偏执也比一般人更深刻。但是,不要因为王老师的偏执而全盘否认王老师。如果你能见到王老师的辉煌,就不会做出如此轻易的否定。

做学问,要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虽然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但是反思和部分批判恩师的学术问题,从情感上来说,是不得已的。只是学术就是学术。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不是黄帝的,不是仲景的,当然也不是王老师的。学术,是属于全人类的。

王老师生前经常引用一句话,“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19·21》)王老师就是这样光明磊落、有过则改的君子。王老师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自我反思,自我剖析。如果天能假年,王老师一定会自己修正自己的偏颇,完善这套理论。

我相信王老师的在天之灵,愿意听到我们在这里反思和修正自己学术上的偏差。这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我不敢说我是君子,但是如果我犯了错,也希望大家及时纠正我,这是我的荣幸。

最后,送给大家一副题于武侯祠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那对于我们中医来说是“从古知医非好药”,不是说非得用药,非得用针,非得用灸,当用则用。如果你看病不明理,不辩证,不管用不用药,剂量大剂量小、凉药热药皆误。你真正明理了,就会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而且恰到好处。

王老师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完成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开拓性事业。我们应该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前行。

与诸君共勉。

耿创新讲述 陈英华整理

2021.05.16

参考书目: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灵枢经校释》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伤寒论浅注方论合编》 陈修园   学苑出版社

《治病书——中医破执》 王正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重提示: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文中方剂仅为作者学术理论的实践,非中医人员请勿试药,中医人员请勿以此特定病案的方剂套用到自己患者身上!

本公众号建了一个交流群:正龙医学交流群。如有粉丝想入群,请加小编微信,说明加入正龙医学交流群。
(0)

相关推荐

  • 中医野路子

    这个中医野路子,可以有. ①大剂量川芎镇静安神 去年研究生刚开学的时候,我们有着近一个月的理论课学习,其中一门叫<中医经典与临床实践>,这门课由我校的4位中医优才班毕业的老师进行讲授. 这 ...

  • 医案纪实: “血尿” 一剂愈

    茜草 医案 血尿 患者:凌某,68岁,广东人. 此患者为一名年近七十的女性,是王幸福老师的粉丝,曾来西安请王老师面诊过:2021年8月10日因尿血,紧急向王老师求助. 患者自诉:一周前清晨起床,小便时 ...

  • 高建忠 | 轻剂可以去实

    病人经常会说:"给我开的剂量大一些,好得快." 也经常会说:"某某医敢用药,一剂药下一斤多,厉害!" 医生也经常会说:"三五克能管啥用,量小不治病.& ...

  • 失眠是否一定要加安神药

    今天是我写日记第1045天. 失眠的患者是不是一定要加酸枣仁,酸枣仁,伯子仁,夜交藤? 在以前用时方辨证的时候,经常会在基出上加上安眠的药,可是疗效并不明显. 学习经方的时候,跟随老师出诊,学习,也在 ...

  • 张仲景留下的小方子!只需一味药,洗净湿热!治瘙痒

    张仲景经方中,有一张不起眼的小方子.只有一味药,它很简单,却能去湿热,治瘙痒. 这味药就是苦参. 苦参单味药应用,是张仲景留下的经验.大约1800年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记载了苦参汤. ...

  • 王正龙:不论阴虚阳虚都可以重灸关元、中脘、膏肓三大穴

    摘自王正龙<灸法直论>     现代的许多中医专家认为:对于"阴虚"的虚火上炎和"阳虚"的虚寒证的灸法应有所不同.就是阴虚火旺的虚火,应该按照古法用 ...

  • 倪海厦 评王正龙

    无法避免的拨乱返正的工作 上周日我前往北京办事,我的学生告知我,一位名叫王正龙的人,刚刚才因为吐血过多而过世,得年46岁,此人并非中医出身,也没有正式临床经验,更不是正式的中医师,然而此人却在教授中医 ...

  • 王正龙谈关元穴

    守正学堂 下面是摘取王正龙老师<灸法直论>中对"关元穴"施以化脓灸的应用体验总结.   [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主治]: ...

  • 王正龙:癌症会遗传吗?

    守正学堂 守正学堂 今天 导读:  "癌症猛于虎也",当今社会癌症高发.年轻化,人们谈癌色变.本文详述王正龙论治癌症,以不良情绪为元凶,针对正虚邪盛,以重灸法温通扶正,言简意真,防 ...

  • 王正龙:服用附子类回阳药排病反应

    王正龙:服用"回阳"药物的排病反应细解 对于服药期间会出现的许多"反常"现象的简要说明 (1).忽然胸中烦躁不安,看谁都不顺眼,甚至张目喘促不眠,类似实火(尤其 ...

  • 当代中医界的天才彗星:王正龙论灸法

    守正学堂 守正学堂 今天 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名医.李可先生高徒邓宏博士在个人网站上发文说:"2010年5月底师父李可老中医来广州,有空时与李老谈到王正龙老师的逝世,李老也很伤痛惋惜,他对王老 ...

  • 王正龙谈中医学对心理疾病的认识

    今天 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生理疾病都是由不良的心理造成的. 无论生活富裕或是贫穷都能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情志无论邪正都来源于脏腑.中医是一门古老而 ...

  •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

    虽然医院里是温病学的天下,但研究经方的大家却不在少数.较出名的如汉唐中医,但其多破而少立,破,破口骂西医也,而于传统中医发扬上,公开的经方的理论文章很少,多是在卖药卖书.当然,不破不立,从某方面看,破 ...

  • 读王正龙医书,他说治咳嗽,特别是久咳。多...

    读王正龙医书,他说治咳嗽,特别是久咳.多数是内伤,不宜功伐,引起了我的反思.去年有两例咳嗽,我都没有治好.当时的绞尽脑汁,想出的方子,效果都不好. 他的话是对的,病的时间已久,不可以再用麻黄,桂枝,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