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节脊椎骨节缝出现“灵动酥痒”

太极拳练功札记

一江水白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苏东坡

1、平常用功,心意先从脚大拇趾、手大拇指及鼻根处轻轻掠过,意劲随即从脚大拇趾起,而后足随手运。

意劲从脚大拇趾趾节轻灵滑过胫骨,迅捷到达胯轴,盘桓在胯骨尖上缘。

脚大拇趾一起意,手大拇指意劲随即而动,轻灵掠过手臂骨节,到达两肩胛骨骨节下缘。

肩胛骨下角与背肋骨松活开,骨尖伴随肋骨下缘处向下牵坠,与髂骨后嵴联络上。

髂骨后上缘意劲向上滑入腰隙间。

此刻,肩与胯相合之意。而后,在肩胯骨节相合的基础上,意劲再相开,即后合前开。

用功至此,鼻根骨、脚、手大拇趾(指)骨节缝,再加上胯骨骨节上缘边线、肩胛骨骨节下缘边线,几乎同时出现“灵动酥痒”的感觉(实质是骨与骨之间的肌筋和肌腱膜松开了,与大脑中枢神经相连的肢节神经敏感了)。

继续用功,至每节脊椎骨骨节缝都会出现“灵动酥痒”(这是重要一环,尤其是尾椎骨节的敏感灵动),直至全身骨架每一处骨节缝(甚至包括各骨节粗隆及凹陷处)都会出现这种感觉。此时再演拳,就能做到“轻轻运行,默默停止”的意境来。

练至纯熟,则全身骨节一动俱动,节节贯串就可以实现了。再用心意把骨节缝里的灵动敏感之意劲运至肌肤表层,则是陈鑫老先生说的“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了。

由骨缝运至肌肤的意劲就是缠丝劲。

2、两肩胯开合运转———“开合运转即虚实变化即为拳经”(陈鑫语)。

上下开合,左右开合,前后里外开合,最主要练习左肩右胯与右肩左胯的对线开合运转。说是肩胯开合,实质是胸腹且主要是身躯的后半面(交合点在肚脐的后面,至关重要)的上下左右交替开合。

由“云手”始练较易。

开合运转还有一个关键点———转换时要合了再合,开了再开;且合了再合是为了另一半的开合变化。这一点需仔细用心体会,练至纯熟,方得妙境。

3、身躯的开合运转至少有四个层面———最外层是两肩胛骨和两胯轴(这也是我们平常用功时所讲的肩与胯合,也算是窍要之一),第二层是 后背肋骨和两前胯骨,第三层是胸腔和腹腔,第四层则是左右两腰隙。

最后还有一个也是最深层的则是在肚脐深处,亦是核心点。当然,还有一个最外层的即肘与膝、手与足。

这些层面虽然是平常一层一层的练出来的,但在运用时则是一起并运,即是一动无有不动的核心部分。其运行的表现形式是由外导内,由内到外,层层递进,犹如水浪。又好像压缩拧裹一种一头大一头小的弹簧圈(小头在肚脐深处,亦是中心点)。

演拳时,气机发动虽始于足手,但运转主宰则是在肚脐深处(即丹田核心)。足手好比是点火器,肚脐深处是发动机。运劲时,意劲由肚脐深处(中心点)向外拧旋扩展,至最外层手足,而后又有外层螺旋形旋转压缩回来(此时需注意,整体意境是螺旋形伸张和压缩,但缠丝意劲始终是行走在线路上的,就如电流离不开电线)。

这就是“内外相合”,意蕴无穷。平常演拳时的内在情趣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的话,就叫“委婉曲折,碧波荡漾”。

4、思考:太极拳外形方图对于行拳用功很重要,“形方神圆”尤值得琢磨探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