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手机市场增长遇阻,还是汽车市场的利益诱惑,手机厂商入场造车已成行业普遍现象,前有三星,后有苹果、华为,今有小米。
雷军称最快需要三年时间才能推出第一款车。
三五年的时间,需要解决资金、资质、生产制造、供应链成本管控、品控,还要攻克智能网联技术,建立起品牌力及销售渠道,小米在造车这件事上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资质和代工可以通过资金解决 供应链成本管理和品控呢?造车资产重,投资回报周期长,前期投入成本高,消费市场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必须得有现金奶牛支撑,而这目前也是小米优势比较突出的一个造车指标。小米集团2010年成立,2020年营收体量达到2458.66亿元,规模扩张速度极其快,净利润达到203.13亿元,净利润率高于华为1个百分点达8.26%,毛利率水平逐渐趋于平稳。从业绩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来看,小米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目前的利润水平支撑造车业务也非常有希望。恒大汽车2020年营收体量不及小米集团6%,造车已经累计投入474亿,小米集团有信心不靠外部融资造车的说法对比恒大还是十分有信服力。有资金支持,资质、代工生产都不是问题。小米被传造车以及造车说法落实这一路,长城、宝沃、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均被传出将为小米代工,个人认为代工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至于哪一家会随着时间浮出水面。不过,尽管代工、资质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资金来解决,但是供应链成本管理和品控,关系到整车品质和利润空间,这也是整车厂竭力把控的环节,不仅需要投入成本,而且考虑到长期的利润,还需要进行成本管控,并且还要兼顾品质。供应链成本管理和品控是一项长期的能力,小米之前专注在手机领域,但是手机产业链没有汽车产业链冗长,而且汽车对安全、部件的精确性等各项指标要求都比手机高,很多百年老企都会在汽车质量上出问题,更何况刚准备入局的小米,难度可想而知。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拉开距离的部分在动力域、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部分,而后两者是很多新进入者选择进入这个市场的契机。为什么我们觉得智能座舱会成为小米在智能网联技术的突破口,因为和自动驾驶、动力域相比,智能座舱部分更接近小米现有业务。智能座舱包括底层硬件、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和HMI。底层硬件主要是芯片,小米在前段时间的发布会上公开了一款应用于手机的影像处理芯片澎湃C1,并且宣称将应用在同时间发布的折叠屏手机MIX FOLD上。消费级芯片虽然在制程工艺上比汽车芯片门槛高,但是汽车芯片对于良品率、稳定性要求比手机芯片要严格非常多,小米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秀肌肉,应该也是为了给消费者更多的信心。而且,小米近几年投资的芯片公司也非常多,除了手机相关,还有汽车相关的比亚迪半导体、半导体智能制造相关的南京泰治科技,投资范围覆盖半导体材料、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所以在底层芯片上,小米过往的投资布局和经验应该是能借助在车端的。至于操作系统,小米根据安卓系统改造的应用在手机上的MIUI系统跟汽车应用的操作系统千差万别,这方面似乎还有很大成长空间,中间件中的车联网和ADAS系统亦是如此。小米也有开发APP的经验,并且开发家居互联以及借此建立起的生态,所以小米在汽车应用软件层和HMI上至少是有基础认知的。所以,从这几个维度来看,智能座舱做起来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此外,小米投资的蔚来和小鹏,在自动驾驶层面均有积累,小米在这方面走的弯路应该会更少一点。目前小米只公布聚焦在智能电动车业务上,但是不知道会定位在哪个细分市场,低端车、中端车或者高端车,不同层级的车对品牌力的敏感程度不一样,低端车对品牌力可能就没高端车敏感。按照目前市面上的热销车型上来看,要么从绝对的成本控制上打造的低端车,要么另辟高端品牌,因为中端的电动车目前与燃油车相比,在产业链成本和性价比上的基本没有优势。小米手机以低端和性价比在前期快速扩张市场,如今分离品牌试图往高端走。低端车和高端车在汽车市场上目前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中端车由于和燃油车市场形成竞争,目前市场空间还比较大,如果汽车在2025年真如曾毓群所言油电平价,小米是不是也会沿袭手机的发展思路呢?不过,不管是进军哪一个市场,品牌力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依靠产品品质、服务和各项其他指标长期积累的结果,并非一日之功。不过关于品牌力,我们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小米在整个社会上的知名度还是非常值得认可的,这点在小米官宣造车的时候社会各界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小米在手机端建立起来的粉丝社群,也极有可能转化成汽车消费用户,但是这个可能性有多大不得而知,毕竟手机跟汽车不是一种量级的消费品。此外,关于销售渠道的建立,我们相信小米应该是有优势的。传统车企依靠经销商,后进入的造车势力选择运用直营的方式进行销售,而这两种方式,小米均可选择,因为小米既有线下的小米之家,又有自己的线上销售渠道,再结合汽车销售市场进行调整,相信快速铺设销售网络不成问题。所以小米造车的核心问题在于,那些无从下手并且又是短期无法靠资金解决的问题,如自动驾驶技术、供应链成本管理、品控、品牌力这些,才是小米需要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解决的难题。【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