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古国——蓼国,廖姓出处,唐河、固始都有古蓼国遗址

在今天河南唐河县湖阳镇境内,有一座山叫蓼山,蓼山以北有一条河叫蓼阳河,每年的廖氏后裔会来这里寻根谒祖,被誉为廖姓之根。原来,三千多年前这里曾有个己姓古蓼国,历史上称为西蓼。古蓼国夏商时已存在,田成方《己姓蓼国》认为己姓蓼氏乃祝融八姓之昆吾后嗣。昆吾是夏朝古国,为上古五霸之一,族系强大。《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飂叔安,即为上古蓼氏部落的首领,他有个后代叫董父,擅长养龙,被帝舜赐名豢龙氏,夏代时刘累的养龙技术就是跟董父学的,他学业未成去给夏帝孔甲养龙,结果养死了一只,怕孔甲降罪,逃之夭夭。汉应劭《风俗通义》说:“古有廖叔安,《左传》作'飂’”。可见“蓼”的起源很早,清代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说:“飂则叔安之初封,继处其地者则为蓼。”周代西蓼国可能是在商周大板荡之际从中原地区迁入南阳盆地的。

唐河县古蓼国遗址

蓼(liǎo),古音读lù,本字当为“翏(liù)”,蓼国实为翏国,又作鄝(liǎo)、缪(liǎo)、飂(liù)、廖(liào)。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湖北江陵县万城遗址西周早期墓葬群出土了两件铭文带“翏”器物“北子簋”(《集成》 03993、03994),两器铭文相同,都有“翏作北子柞簋”字样。李学勤认为,“北子”是翏的分支,即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此器是翏为其别子“柞”所作器物。江陵与唐河相近,这些出现在江陵境内的带“翏”器物当为翏人南迁所致。“翏”不见甲骨文,但从西周早期金文字形看,“翏”字带“羽翼”,酷似“鸟儿展翅翱翔”之象形,所以《说文》解释:“翏,高飞也!”翏是一种有着漂亮羽翼类似凤凰的飞禽,可能出自鸟图腾的东夷部族。又皋陶后裔偃姓部族有舒蓼,还有河南固始县春秋之蓼国(东蓼),三者不知道有没有联系。

“翏”的金文

解放以来,相关己姓蓼国器物不断在山东、湖北两地出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山东肥城潮泉镇北小王庄遗址出土了两件铭文相同的西周晚期器物“睽士父鬲”,此器虽不属于蓼器,但铭文中提到了蓼国:“睽士父鬲作蓼妃(阝尊)鬲。”蓼妃,己姓蓼国女子,这是睽士父为夫人所作的器物,可证睽士父娶了蓼国的女子,此蓼国当为唐河之西蓼。上世纪九0年代初,湖北襄阳县(襄州区)朱坡乡徐庄村老馆铺出土一件“蓼子(敢阝)盏”,铭文中有“蓼子某”字样,也被认为是西蓼之器。但此器属春秋中晚期之物,西蓼当时已亡国,可能是某位流落楚国的蓼氏后人所作。

“蓼子(敢阝)盏”铭文

进入东周,随着楚国江汉势力的逐渐拓展,小国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根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郧国(安陆市)察觉到楚国已与贰国(广水市)、轸国(应城市)联盟,企图架空和分裂汉江诸国之间的联系,第一时间与蓼国、随国(随州)、绞国(十堰市郧阳区)、州国(洪湖市乌林镇)形成五国同盟,准备一起讨伐楚国。不料,被楚国抢先一步,联盟破产,楚军在蒲骚(郧邑,应城市西北)大败郧国。随后,蓼国等其它与郧国有过瓜葛的小国遭到楚国的报复,蓼国大约在公元前701年亡国。西蓼亡国后,其后裔可能被楚国择地安置,但具体地址不确。有说法认为河南固始县境内的东蓼实为西蓼之东迁,近来专家根据古文献结合考古认为东蓼实为姬姓蓼国,与己姓西蓼无关。

西周晚期铜器“翏生盨”

东蓼位于汉东地区,疑为“汉阳诸姬”之一。宋代《广韵》说:“廖,姓。周文王子伯廖之后。”说明先秦时代曾有个姬姓古蓼国。《括地志》云:“光州固始县,本春秋时蓼国。”光州固始县,即今河南固始县、安徽霍邱县一带,多数学者认为,这个姬姓古蓼国就是河南固始县东北一带的东蓼,境内有蓼城岗遗址,春秋时,东蓼与蒋国、番国、黄国、光国为邻。蓼国当在西周时期被封在此,历代周王南征时可能有过积极表现。上海博物馆藏有周厉王时期的翏器“翏生盨(xǔ)”,铭文有“王征南淮夷,伐角、津,伐桐、僪(jú),翏生从”的记载,讲述了翏国跟随周王征讨淮夷,攻打角国、津国,讨伐桐国、遹国等南淮异邦,获得大量俘虏和器物。铭文中的“翏生”当为当时的翏国国君,翏生因为征讨淮夷有功被周王赐金作器用以纪念。

固始县古蓼城

楚穆王即位后,继续施行楚成王时期的东进战略,横扫江淮,蓼国等一堆小国相继灭亡。《左传·文公五年》载:“楚公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前622年,楚公子燮(xiè)灭亡了六国和蓼国,臧文仲听闻此事感慨:“皋陶、庭坚从此无人祭祀了,怪那些执政者们不积累德行,国家危亡之刻孤立无援,真是可悲!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河南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仓房镇下寺东沟村春秋楚墓群陆续出土了一些青铜器,其中有一件青铜戈,铭文“鄝子妆戈用”,田成方《鄝子妆戈的年代、国别及相关问题》从包山楚简中的“鄝”字及所载鄝县的地理位置研究后认为,此器属春秋东蓼国器物,鄝子妆可能是东蓼最后一位国君,

文/堰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