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之死

大圣的小宇宙

第413篇原创文章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文/ 大圣

刚写下这个题目,王建国看见了,大吃一惊:“啊?于谦老师不在了?什么时候的事儿?我怎么不知道?德云社发讣告了吗?”

我说:“你别在这儿捣乱,赶紧回去喂猪。”

是的,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德云社喜欢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说的是明朝兵部尚书,以抗击瓦剌入侵,指挥北京保卫战而闻名的民族英雄——于谦。

1

公元1449年7月,蒙古瓦剌部落不断在明朝北部边境挑起事端,侵占我领土,杀害我边民,抢夺我财物。

明英宗朱祁镇很生气。

这个瓦剌,是元朝被灭亡后分出去的一支,原本是对大明俯首称臣的,属于我们的藩属国,每年都派人带着礼物,进京朝贡。

但最近这两年,双方闹了点儿不愉快,起因就是朝贡。

为了彰显我大国风范,对于藩属各国进贡朝拜,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就是说,我天朝回赠的礼物,不论在数量上还是价值上,都要远远超过对方进贡的物品。

不仅回赠礼物出手阔绰,连同使者和随行人员也一并赏赐,按人头发红包,尽显我大明礼仪之邦的非凡气度。

各国尝到了甜头,三天两头派使者觐见,明永乐十七年,甚至出现了十九国齐来朝贡的壮观场面,“诸蕃使臣充斥于廷”,盛况空前。

皇帝心里也清楚,这些小国穷国派人过来,“虽云修贡,实则慕利”,不过是想捞点儿好处,但为了大国威仪,为了维护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明朝历届皇帝一直坚持对藩属国厚赐重赏。

到后来,有些藩属国不但来得越来越勤,人数也不断增加,朝贡团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甚至数千人。

瓦剌就是其中之一。

最近的一次,瓦剌上报使团人数多达3598人,简直就是个超级豪华旅游团,这还不算,明朝方面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只来了2524人,也就是说,对方虚报了1074人,想以此骗取更多的红包和纪念品。

朝廷一看,说你们一次来这么多人就算了,还要吃空饷,当我们是傻子吗,下令大幅削减赏赐,仅回赏了对方预期的五分之一,让瓦剌方面丢尽了面子。

当然,仅仅削减赏赐还不至于引起战争,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才让瓦剌与明朝彻底翻脸了。

明英宗时期,有个叫马云的外交官(真的叫这个名字),代表大明朝出使瓦剌,瓦剌以很高的规格接待,部落首领也先亲自出面,“大宴使臣,又着许多妇女吹笳弄笛歌唱队舞。”

涮羊肉烩羊杂手扒肉烤全羊,包子馅饼奶茶血肠风干牛肉,各种瓦剌美食摆了满满一桌子。

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喝酒,感情深一口闷,是兄弟就把这杯干了,不喝就是看不起我。

蒙古人的酒量你也知道,没一会儿就把马云给喝多了,也先便安排了两个瓦剌美女服侍马云休息。

马云很不满意:“这五大三粗的,能给我找两个好看点儿的姑娘吗?”

也先说:“这两个姑娘,一个叫斯琴塔娜格日勒,一个叫乌兰图雅高娃,是我们瓦剌的绝色美女。”

马云说:“我勒个去,这样的也叫美女?如果在我们那儿,根本就不会有生意,得活活饿死。这样吧,下次我给你带几个天上人间的姑娘过来,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美女。”

也先大喜,说:“好吖好吖,一言为定。我听说汉朝时曾有公主许配给我们,史称昭君出塞,如今你我两家交好,我们何不效仿古人,结为姻亲呢?”

马云一拍胸脯,满口答应:“小事一桩,交给我了,等回去我跟皇帝禀报一声,皇帝有好多女儿,我给你选个最漂亮的。”

大家都知道,酒桌上的话不能当真,马云当时喝多了,信口开河,就是那么一说。

瓦剌人多实在,认真了,马云回国后,也先这边就等着和亲,左等右等没有消息,派人带着礼物去见马云,马云早把这事儿给忘了,收下礼物后,找各种理由搪塞瓦剌。

直到后来,也先通过其它渠道了解到,明朝根本就没有与瓦剌和亲的打算。

老子被骗了!这些可恶的汉人,言而无信,欺负我读书少忽悠我,哇哇哇,气死我啦,我要跟他们开战!

边境冲突由此开始。

以上关于瓦剌与明朝翻脸成仇,兵戎相见的起因并非戏说,《明英宗实录》中有明确记载:马云“许也先细乐妓女,又许与中国结亲,又言节减赏赐,致开边衅。”

2

北部边境屡遭瓦剌侵犯,明英宗大怒,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决定御驾亲征。

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当即表示反对:“区区蛮夷,何劳陛下亲自出马,我们去就行了。”

明英宗朱祁镇年轻气盛,不听劝谏,执意出征,命自己的兄弟郕王朱祁钰监国,留下于谦主持兵部工作,带着宦官王振,兵部尚书邝埜等人,率领20万大军,气势汹汹,北伐瓦剌。

结果谁也没想到,明朝部队外强中干,不堪一击,几番交战,遭遇惨败,被瓦剌大军围困于土木堡,士卒死伤过半,王振、邝埜等66位大臣殉国,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皇帝都被对方抓走了,这仗还怎么打?

瓦剌也没想到会取得如此战果,士气大振,趁胜追击,所向披靡,大军一直打到了北京外围。

明朝方面慌了,郕王紧急召集群臣商议,怎么办?

有大臣提出,造成今天这种被动局面,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是罪魁祸首,战前怂恿御驾亲征,战场上又瞎指挥,应该先追究王振的责任。

王振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把持朝政多年,专横跋扈,群臣早就对其心怀不满,有人提议追责,大家纷纷响应。

郕王说:“王振人已经死了,还怎么追究?这事儿以后再说,咱们先研究一下怎么应付眼前的危局吧。”

大臣们说不行,必须先解决王振的问题,“振倾危宗社,请灭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诏,群臣死不敢退。”应该诛灭王振九族,铲除其党羽,如果不答应这个条件,我们今天就不散会。

王振的党羽,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不愿意了,站出来叱斥百官:“王振为国捐躯,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胆敢胡言乱语,落井下石,是想造反吗?都不想活了吗?当我们锦衣卫不存在吗?”

当时,有个叫王竑的大臣,是个火爆脾气,一听就来气了:“什么锦衣卫,你特么就是王振养的一条狗,主人都死了,你还在这儿耍横,打你个兔崽子!”抡起拳头,照着马顺就打。

其他大臣一看,对,能动手尽量别哔哔,打吧!纷纷跟进。

王振的其他党羽急了:“有话好好说嘛,怎么还动起手了。”也加入群殴,大殿之上一片混乱。

反对王振的人毕竟占了绝大多数,最后,大臣们一顿拳打脚踢,竟然把马顺当场给打死了,史称“午门血案”。

文武百官聚众斗殴,血溅朝堂,历朝历代何曾发生过这样的事?郕王当时都吓傻了,手足无措,起身想走,被于谦一把拉住:“顺等罪当死,勿论。”马顺也不是啥好人,打死就打死了,算了,咱们接着开会。

3

瓦剌兵临城下,大明朝究竟该何去何从?

有个叫徐有贞的大臣建议,敌方目前锐不可当,皇帝又落在人家手上成为人质,所以,为了确保朝廷安全,应该先迁都南京,再想办法通过谈判解决危机。

于谦当时就站出来对郕王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谁敢说迁都就拉出去斩了,难道大家忘了宋朝南渡的教训了吗?坚决主张死守北京,全力抗敌。

最后,郕王采纳了于谦的意见,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指挥京师保卫战。

于谦上任后,迅速从全国各地调集了22万大军,列阵于北京九门外,顽强抵抗。

平心而论,以瓦剌的实力,很难吞并明朝,俘获英宗,纯属偶然,与明朝开战,无非想获得一些好处,眼看北京久攻不下,战事陷入僵局,也先便派出使者和谈,以明英宗相要挟,向明朝方面提出苛刻的停战条件。

于谦毫不犹豫,一口回绝:“要打就打,少啰嗦。”

瓦剌使者说:“别忘了,你们的皇帝还在我们手上。”

于谦并不理会,转身觐见郕王:“国不可一日无君,否则政令不通,请郕王即刻登基称帝。”

郕王大惊:“皇帝虽然被俘,但人还健在,我称帝,岂不是谋权篡位?不合适不合适。”连连摆手,再三推辞。

于谦力劝:“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我这完全是为国家考虑,瓦剌之所以肆无忌惮,长驱直入,向我们提出苛刻的要求,就因为有天子做人质,我们另立新君,让瓦剌手中的王牌失去价值。

郕王还是有些迟疑:“但是,这样一来会不会害了皇帝?”

于谦正色道:“社稷为重,君为轻。”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就算皇帝牺牲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公元1449年9月22日,在于谦的极力推动下,明英宗同父异母的兄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史称明代宗,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明朝另立新君的消息传到瓦剌,也先大感意外,原本想利用明英宗跟对方谈条件,争取更多的好处,现在人家又有了新皇帝,手里这个留着还有什么用?

最后,在新皇帝的英明领导下,在于谦的正确指挥下,在广大将士的积极努力下,战场上,胜利的天平逐渐向我方倾斜。同年11月,瓦剌大军被击退,北京保卫战取得了最终胜利。

也先退回瓦剌,明英宗成了烫手的山芋,留着没有任何意义,杀了只会增加明朝对瓦剌的仇恨,思来想去,不如放回去算了,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双方从此罢兵,重修旧好。

瓦剌主动释放善意,通知明朝方面过来接人,于谦向明代宗请示,代宗皇帝当时就不乐意了:“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我本来没想要当皇帝,都怪你,非要让我当,现在好了,皇帝哥哥要回来了,我怎么办?

于谦安慰代宗皇帝:“天位已定,宁复有他。”你就是当今天子,不会再更改了,放心吧。

公元1450年8月,被囚禁长达一年的明英宗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明代宗率文武百官在东安门迎接。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兄弟重逢,一番嘘寒问暖之后,明英宗就以太上皇的身份,被安置在南宫,由锦衣卫把守,不许外出,不许会客,不许发表任何言论,等于是软禁了起来。

4

明英宗在南宫越想越生气。

老子在前方浴血奋战,不幸被俘,你们在后方不设法营救,反而篡夺了我的皇位,害我被瓦剌关了整整一年;好不容易回来了,你不让位也就算了,居然又把我给关起来,还有没有天理?这到底是谁出的主意?

毫无疑问,能左右明代宗决策的只有一个人,就是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的兵部尚书于谦。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们等着吧,属于我的东西,我早晚会拿回来!

7年后,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明英宗朱祁镇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拥戴下,发动政变,冲出南宫,进入奉天门大殿,宣布复位,史称“夺门之变”,也叫“南宫复辟”。

第二天一大早,大臣们在午门外等着上早朝,听到钟鼓齐鸣,便依次进入大殿,各自到位后,惊奇地发现,宝座上的皇帝赫然已经换成了明英宗朱祁镇。

此时,还蒙在鼓里的明代宗朱祁钰正在乾清宫西暖阁梳洗,准备临朝,突然听到奉天门那边钟鼓齐鸣,大吃一惊,因为只有皇帝到了才会撞钟,忙问左右:“什么情况?是不是于谦造反了?”

听说是哥哥复位了,代宗皇帝一下子怔住了,呆了好一会儿,才自言自语说:“哥哥做,好!”脱去龙袍,重新上床,面朝墙壁,酣然入睡。

侍从面面相觑,这位皇帝心真大啊,没有人知道,皇帝是不是真的睡着了。

八年了,重新登上皇帝宝座的明英宗百感交集,大规模的政治清算由此拉开了序幕。

首先,下诏斥责明代宗朱祁钰,称其“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宣布废其帝号,降为郕王,软禁永安宫。

十天后,朱祁钰离奇病逝,年仅29岁,死后葬于北京西山,成为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没有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

紧接着,以谋逆罪将兵部尚书于谦抓入大牢。

一朝天子一朝臣,能力只是一方面,政治上不站错队才是为官的根本,当初紧跟于谦,积极拥戴郕王登基的大臣纷纷入狱或被免职。

于谦怎么处置?明英宗虽然对他恨之入骨,但于谦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指挥北京保卫战,挽救大明于危亡,功勋卓著,有目共睹,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英宗皇帝颇为犹豫。

关键时刻,于谦的政敌,一手促成英宗复辟的大臣徐有贞递了一把刀子:“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不杀他,复辟这件事就属于出师无名。

明英宗这才下了决心,公元1457年2月16日,于谦在崇文门外被斩首,死时59岁。据《明史》记载:“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5

于谦死后,一个叫陈汝言的接任兵部尚书,干了不到一年,就因为贪污受贿被查,家中搜出藏款赃物数以百万。

明英宗带着大臣到现场查看后,对陈汝言说:“你的前任于谦,当年深受器重,却是何等清廉,抄家时,死无余财,你咋贪了这么多钱?”

陈汝言羞愧难当。

不久,瓦剌再次进犯边境,因为有前车之鉴,英宗皇帝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手下大臣说:“如果有于谦在,何至于此。”

明英宗长叹一声,一时无言以对。

也是在这一年,于谦的政敌,积极拥戴英宗复辟的大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先后因政治或经济问题落马,朝野上下要求重新评价于谦是非功过的呼声越来越高。

明英宗在世时,虽然颇有悔意,但是不可能为于谦翻案,否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脸。

直到数年后,英宗驾崩,其子朱见深也就是明宪宗继位,于谦才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当时,朝廷为于谦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明宪宗亲自起草祭文称:“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历事先朝,茂著劳绩。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恃,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于谦功劳很大,但蒙冤被杀,不怪我们皇帝,都是那些奸臣害的。

到了明孝宗时期,朝廷又追赠于谦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万历年间改谥号忠肃。墓旁修建祠堂,题为旌功,每年拜祭。

祠堂内,刻有于谦流传后世的一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俱往矣,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