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余庆:《周一良批校〈世说新语〉》前言

​据悉“周一良批注文献系列”正在筹划编辑,其中《周一良批校<世说新语>》前六卷将于近期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这是中国古史学界甚所期盼的事。一良先生作为中古史学先行者之一的贡献,时时在同人追思之中。先生尚有许多散在述作,内容广博精湛,尚不尽为人所知。感谢先生哲嗣启锐先生从藏书中细心整理,祝总斌教授辨识校录标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总揽编印,使这些散在述作得免遗珠之憾。启锐先生索序于我,我多年在学术上受先生之惠,义不容辞。只是后学对于师辈著述,作序有所不敢,所以勉为刍言,聊表自己以及北大历史系后学诸人的共同心意。

  学界都知道,一良先生出自名门世族,家教严格规整,家学渊源深厚。先生受学于家塾之中,长年熏陶于文史之学。他天资高而又勤奋,启蒙阶段就走上传统读书轨道。先生九岁那年,其尊人叔弢先生手写《一良日课》,塾师基本上按此课表施教。

  读生书 礼记 左传

  温熟书 孝经 诗经 论语 孟子

  讲书 仪礼 每星期二次

  看书 资治通鉴 每星期二四六点十页

  朱子小学 每星期一三五点五页

  同用红笔点句读,如有不懂处可问先生

  写字 汉碑额十字 每日写

  说文五十字 每星期一三五须请先生略为讲音训

  黄庭经 每星期二四六先用油纸景写二月

  先生年岁略长,读书渐博,一般是细心校读,凡是文字、训诂、音韵、校勘,都要兼及,和今天流行的“短平快”的读书法大为不同。这就是古人严格的“小学”训练。周先生晚年在纪念陈寅恪先生的《说宛》一文中说:“读书必先识字,遗训秉诸先生。”在我看来,如果周先生没有上述那种童子功打下坚实基础,是无法获得寅老真传的。

  在塾学中,周先生所奉之师都是新式的专精之士,甚至是全国驰名的大学问家。他素所染习的并不囿于乾嘉旧学,而包括现代化的新学。他自幼就习读多种外语,以日语、英语为主,逐步达到精通地步。我看他是有意把外语纳入像传统汉语文字的“小学”那样来勤学苦练,而且都很成功。后来他转轨到正规大学,经过几年史学培养以后,进入纯熟广博境地,并且脱颖而出,发表为学界瞩目的古史论文,成为时人称羡的青年史家。

  现在出版的经一良先生批校的《世说新语》,在中国人文学术典籍中是一部极耐玩味的书,一部难读懂的书,也是一部富于智慧而有趣味的书。先生的校语,是表现其学术功底的一种很好的标本,据统计,批注涉及的各类典籍达百种之多。所校之处,推敲文字,比类异同,精到之处迭见。先生曾谦称他的校文札记一类的工作只起加瓦添砖的作用,未能构筑巍峨大厦,但论者则誉之为“微雕精品”、“高端材料工程”,与今天随处可见的外观巍峨的高楼未必有什么可比性。

  先生对日本古今学者研习汉籍的成果非常熟悉,对《世说》中诸多语句的日文译法常加探讨,与中文今译对参。上世纪八十年代,先生还曾校读美国学者马瑞志(Richard B.Mather)的《世说》英文译本,多所探讨,与人合写商兑诸文。周先生研究中国古典之学所独具的中西合璧的“小学”功底,实在使人佩服。记得上世纪四十年代杨联陞先生曾说,同辈学人中最有能力继承陈寅恪先生衣钵的,是一良先生,至少一良先生的梵文功力是别人难于具备的。这又比日文和欧洲文字更为广博了。胡适、傅斯年、赵元任等先生当时对一良先生的学问也都有过同样的赞誉和期许。

  可惜的是,周先生最擅长的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工作,到五十年代完全停顿了,他奉命改行,所以他的《世说》批校,其铅笔笔记的续作,到七八十年代才出现,其时已是改革开放时期,距墨笔笔记已有三四十年之久了,三四十年的荒芜,对一良先生损失太大,对北大中国古史研究的传承和发展损失也是太大。1985年后,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和几本论文集陆续出版,研究生招生恢复,元气才逐渐复振。但已逝时光毕竟追不回来,一良先生已垂垂老矣。

  回忆1994年唐长孺先生在病重的时候,一良先生适有去国之行。行前他曾与我商酌预为唐先生准备挽联,并建议需用时与我联名发出。我理解周先生的用意是既表示他自己的哀悼之情,又表示北大历史系后学同人对唐先生学问的敬重。周先生所拟,上联是“论魏晋隋唐,义宁而后,我公当仁居祭酒”,下联写我们抆泪祭奠情意。我表示赞同,长孺先生辞世后此联即由我从北京发出,据说当时颇受关注。事过数年,一良先生逝世后,我读到美国史学家汪荣祖先生的悼念文章,他说:“以今观之,陈门(指陈寅老)诸公之中也只有他(指一良先生)最有潜力继承义宁衣钵。他的两本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以及札记,绝非仅仅为乾嘉作殿军,实可与唐长孺先生并称为义宁之后的祭酒。”汪荣祖先生眼下居台湾中正大学教职,他原来与唐、周二公均有交谊。他的上述评议我认为是正确的。唐先生自认为寅老的私淑弟子,周先生及门于寅老。二先生于中古之学各有所擅,各有风格和特点。称周、唐为义宁之后的祭酒,正可谓双峰并举,蔚为大观。

  值此一良先生辞世十周年之际,先生校批诸书将陆续影印出版,后学诸生睹物思人,深盼古史学界林茂多材,薪传有继。勉为此作,以申纪念。

(0)

相关推荐

  • 崔浩与国史之狱

    在卓越网订了几种书,最喜欢的,还是周一良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读了过去就有些兴趣的崔浩国史之狱一篇(第342-350页),极有趣,最令人感慨的是老先生史料运用之精,可以从 ...

  • 齊齋微书话|关于《剑桥中国上古史》

          夏含夷.鲁惟一主编的<剑桥中国上古史>于1999年出版,填补了<剑桥中国史>没有上古部分的空白,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了,可惜一直没有翻译成中文版.据说是书出版的时候 ...

  • 齊斎书话|雾里看花——霾日周末淘书小记(11.24)

    进入初冬,周末的古城再次的十面霾伏,没有阳光,水蒸气就扩散不开,加上其间夹杂的各种污染源,湿冷的空气压抑得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适逢初来暖气,室内室外冷热无常,出入间稍不留意就染上风寒,本来就不畅的呼吸 ...

  • 田余庆: 元以后中国再无分裂可能,却留下一个隐患

    本文原标题为<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节选自<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史鉴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这里要探讨的问题看似普通,但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和现在国 ...

  • 田余庆等:缅怀唐长孺先生

    缅怀唐长孺先生 编者按:7月4日在武汉大学召开了唐长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与会代表深情回忆和缅怀了这位史学大师的学问人生.这里再收录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唐长孺文集>出版 ...

  • 北大田余庆先生微信文章精品集

    田余庆(1924年2月11日-2014年12月25日),历史学家,湖南省湘阴县人,1924年生于陕西省南郑县(今汉中市).先后于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政治系(昆明)肄业,1950年年毕 ...

  • 余江二中87届高三〈一〉班3O周年师生庆典

    筹委会同学历经半年艰辛,经多方打听联系,本班64位同学,实到61位,全方位覆盖.

  • 【杨思良】原创//〈沁园春〉国庆节

    〈沁园春〉国庆节 四九年冬, 古都北京, 天安门楼. 五星红旗飘, 伟人挥手, 宣告全球, 共和国立. 雄狮苏醒人民作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 今屹立, 在世界之东, 辉耀苍穹. 忆往昔看今朝, 迎国庆 ...

  • 余庆印象:乌杨田有个虾趣园

    一天傍晚,我们带着孩子漫无目的的到处闲逛,从牛脑壳行至东部产城,在乌杨田坝区发现有个虾趣园,有荷塘,有龙虾,还有些别样的风景,挺有意思的,孩子去了一次之后,还想再去. 虾趣园的大门正对着环城路,在门的 ...

  • 余庆记忆:玉猫笔业

    20多年前,我在村小工作.对于钢笔,我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感情.作为一个教书的,每一天都要备课.批改作业.我那时还有写日记的习惯,每一天都要写一篇,喜怒哀乐尽诉诸笔端,所以我把钢笔比作是武器.是战友.是朋 ...

  • 余庆记忆:儿童游乐场

    什么人的钱最好挣?估计很多人都会说女人的钱最好挣,因为大街上到处都是卖女装的.其实,孩子的钱才最好挣,不信你到儿童游乐场看一看,哪里不是被孩子包围了的?晚饭过后我和妻子带着小儿子出去玩,原计划我们去城 ...

  • (35)温州路27号~33弄余庆里

    温州路南起北京西路,北至新闸路.长337米,19世纪末填浜筑路,以浙江温州命名.沿路为住宅.温州路27号~33弄余庆里. 地址  里弄  式样  建造年份  结构  房屋  建筑面积  温州路33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