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唐代,元稹

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

【唐代】元稹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

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

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译文

想要知道春天与夏天如何交替;农历四月请来火神祝融开启夏季。

蚯蚓是谁教它们爬出来的;王瓜藤蔓自发肩并肩快速生长。

竹帘上,蚕儿们呈现作茧的样子;树梢上,鸟儿们正喂着吵闹要吃的幼鸟。

越来越觉得云雾缭绕的山峰煞是好看;不一会,云雾带着雨滴,徐徐走来……

注释

仲吕:农历四月的代称。古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之说,故称。

朱明:传说中的火神祝融。代指夏季。《卷上》:“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王菰:即“王瓜”。葫芦科多年生攀援草本。叶互生,多毛茸。夏季开花,瓣缘细裂成丝状。果椭圆,熟时呈红色。《礼记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 一说黄瓜的别称。

茧: 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

雏声:幼鸟的声音。

徐徐:迟缓;缓慢。《易困》:“来徐徐,困于金车。”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著名诗人,文学家。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就出自元稹之手。

赏析

谷雨过,春盛半盏愁;夏沽一筹酒。

夏至未至,立夏之酒,入喉不烈,入腹尚暖,是那躲在花隙竹间里的一枕清凉。

此时,春昼未尽,夏帜初彰。“欲知春与夏”,四月的确是最好的时候。

作者在首联没有点名时间,而是用古乐十二律之中的“仲吕”代指四月,让人似闻春日余音。“朱明”一语源自《淮南子·天文训》,在古人的智慧里,天地有言,夏,五行属火,司神为炎帝,“其佐朱明(佐神朱明)”。这里的“朱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上古祝融氏,后来“朱明”也成了夏季与明王朝的代称。所以,诗歌的首联看似晦涩,实则只是用两个借代,告知众人:四月,苍龙伏浪,朱雀和鸣——夏启。

夏启,蜂粘屐影,蝶趁衣香,蚯蚓拱土,弱柳萦窗。才子拂衣移步,院外,所见是王菰生苗、帘蚕成茧;所闻是虫醒土动、林鸟哺雏。诗歌的颔联和颈联,虽写的是目之所见、心之所感,实际也是将夏季初临时的萌动、喜悦,暗系于蚯蚓、王菰(一种瓜果)、帘蚕、林鸟几种意象之中,很有苏东坡“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韵味。而此时的夏不像六月仲夏那样热烈狷狂,紧张急促,而是紧随着春的脚步,显得更加温和含蓄,与自然之境相融,更显生命的和谐。

两联之中,诗人笔墨托语自然,心地却暗窥人世。写自然也是写人情。从意象联想开来,耕田松土、刬草锄花,缫丝织布,携老将雏……这围绕在巷陌田畴的自然景象中,所要说的,不过是“大美无言”。动物也好,世人也罢,都是这大自然的生灵,幸福只在勤劳与汗水中孕育。

“似笔挺峰秀,山川亦好文”。眉间是莺飞草长,眼外是数峰斜阳。当诗人饱览这乡间美景之后,尾联又将诗笔投向远处的绿水青山。

三月已过,初夏的江南已近雨季,山间雾气蒸腾缭绕,行旅其中,只见半烟半雨画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白云晓雾,青山碧湖,在天地造化的奇巧之下,这山宛若神女披绮带,千娇百媚,仪态万端却娴静而也不着一语,就连天上的云朵,都不忍驻足流连,看看这如花美眷,一饱眼福之后,又将雨润恩泽还给人间……

尾联之中,诗人大笔点染,想象瑰丽。气势节奏略扬,用初夏的雾气云雨,将青峰与白云连缀在一起,群峰为静,落雨是动,一动一静,雾气腾起,再次滴落下来,宛如群峰“带雨行”。

明代谢榛有言:“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四溟诗话》)。全诗,诗人看似情浅思倦,却未像辜负美人娇妻那般,辜负了面前的画意诗情。他从未直接抒情,实际上却把立夏时节的时令、特点、情感,一五一十地倾注笔端,表达着心中的喜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夏至未至,和春相比,立夏藏着夏的热切却不嚣张;和夏相比,立夏不乏春的温煦却又张扬。他隐忍却不颓靡,总有着一股“为而不争”的拼劲儿。这是自然的率性,是尘世的洒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