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为 | “反常”的赵国老母亲
重发旧文。
“长平之战”系列第五篇:
赵括老母亲。
一)
长平之战,两边下注、预留后路的,除了冯亭家族,极有可能还有另一家人:
赵括!
是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赵家也果断采取了风险对冲策略,预置防火墙,最终避免了整个家族的灭顶之灾。
这道防火墙,就是老谋深算的赵括老母亲——赵母的一封极其“反常”的公开信: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二)
这段文字,很有意思,隐藏着赵家和赵母的全部秘密:
1.赵母上书的时间节点:“及括将行”
读史记,我们知道,赵孝成王在正式决策以赵括为将之前,曾经有过酝酿人选、征求意见的阶段。
在此阶段,仅有蔺相如一个人提出了一点异议,赵国其他主政大臣如赵胜、赵豹、虞卿、乐乘等人的态度,史书虽然无载,但按赵国决策大事的惯例,他们肯定是表示支持或默许。
这时,赵母没有表示反对。“等到赵括被正式任命为大将后、整装完毕即将启程前往长平前线的时刻”,她才公开提出反对。
你也许会说,大将人选酝酿是秘密进行的,可能连赵括本人和赵母都不知道。我告诉你,这种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赵国当时的政体,是文武分职、将相分离、军政分设,相国是文官系统之首,而大将则是武官系统的老大。
“将相和”的故事,背后就是这样的一套逻辑。一国的“将”,是权力巨大、地位崇高、关乎国家安危的关键职务。
对这个职位的争夺,从来都是各方政治势力、利益集团的一次重大角逐和斗争。据文献资料,赵国历代将相名单如下:
题外话,有趣的是,秦国的穰侯魏冉,一度做过赵相,这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一直主张避免与赵国直接交战了。
另外,廉颇在长平损兵折将,连战连败,日益面临弹尽粮绝的危险局面,必死之战,派谁去接替,都是生死的重大考验。
这种情况下,酝酿人选再怎么保密,既不可能也很难对关键当事人赵括和赵母等保密。
2.赵母转述赵奢的话:“括母问奢其故”
史记引述了赵奢对儿子赵括的一番负面评价:“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父亲认为儿子超级无敌渣,“必”定会败军祸国。这么可怕的评价,到底是谁传出来的?
从“括母问奢其故”来看,肯定是赵母转述的。问题是,赵奢到底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谁也不知道。
在赵国政坛上,赵奢很不一般,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政治人物,是赵国20个封君之一。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赵奢的情况只有简单记述,具体经历特别是早期情况不详,但从姓氏来看,极有可能是赵国宗室。
赵国“沙丘之变”后,权臣李兑专政,大批宗室外逃,李兑失势后又陆续返国。赵奢应该就是如此,“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守”。
回国后,他担任田部吏敢作敢为,受到平原君赵胜重用。秦国突袭阏与,廉颇、乐乘都不敢迎敌,他挺身而出,“狭路相逢勇者胜”,被封为“马服君”。
在赵国,“马服君”这个封号,具有特殊的意义。赵人从其先祖起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是赵人发迹的核心动力。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 。至中衍,为帝大戊御 。” ——《史记·赵世家》
御,驭马驾车专业人士。赵人祖先世代以御马为业,数百年与马相处,极为熟悉马的习性,凭借这种职业技能屡立功勋,逐渐开创了赵氏政治基业。
十二世祖赵夙,在晋献公伐霍 、耿战役中,发挥御者特长,立下战功,被封到山西河津县东南的耿,得到赵氏在晋国的第一个采邑。
“马, 兵之首也, 号曰马服者,言能服马也 ”。还有,古代四马战车中间那两匹驾辕马,为“服马”。“ 马服” 与“服马”,在赵文化之中,都有着庄重而崇高的色彩。
可以说,马,就是赵人的精神图腾和文化象征,“马服君”就是赵国人的大英雄 。
赵奢得到了这个封号,既表示他善于驭马、战功彪炳,又寓意他是赵国这架战车上驾辕的“ 服马”,必不可少的国之柱石。
这样举足轻重的特殊人物,如果真的对儿子赵括有什么“破赵军者必括也”之类的断语,为国为家着想,生前肯定会对赵王、赵胜等有所交代。
但是,显然并没有。如果赵奢真有这样的政治遗言,朝堂决策,赵王和赵胜等还会用赵括担任大将吗?国运关头,国之大事,又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现在,赵母居然绘声绘色转述赵奢曾对儿子有过“不可为将”的定评,死无对证,难辨真假,令人不可思议。
3.赵母公开表态的诉求:“妾得无随坐乎?”
赵母把儿子赵括和父亲进行鲜明对比,惟妙惟肖,几句话活画了一个贪得无厌、专横跋扈、求田问舍的“小人”赵括。
读史,我们往往会有这么一个印象,史书中但凡对一个人抨击得越体无完肤、一无是处,就越值得怀疑其真实性。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国家危亡,军情如火,赵括接任大将后,不立刻谋划打仗救国,居然跑去看房200套,淘了好几套笋盘!你信吗?
最后,赵母和老公赵奢一样,有着惊人的“未卜先知”特异功能,天眼通,斩钉截铁认为赵括必败无疑,反常地提出了一个要求:
“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我该说的话已经说完,大王实在坚持派我儿子为将,万一打败了,您千万要答应不能株连我们全家。
按照赵国的军事赏罚制度,败军之将,是要罪及全家的。赵母在“括将行”之际,当面得到“王许诺”免于连坐的承诺,拿到了一道金光闪闪的“护家符”。
不幸的是,几个月后赵括真的兵败身死,20万赵军主力覆没,但因为赵母的“先见之明”,赵家的其他成员未受任何牵连。
三)
你想过吗,如果赵括在长平打赢了呢,会是怎么样的一副情形?
毫无疑问,将会重演当年赵奢阈与之战的故事,赵家又会迎来新的更伟大的辉煌,赵括成为赵国人新一代“马服”大英雄。
如此超级光环之下,赵母和赵家能有什么损失?赵括胜了,赵母的这番话无足轻重,反而更有助于塑造赵括的光辉形象。
但是,赵括败了,这封信就至关紧要了:对赵家来说,简直就是“保命符”、“免死牌”!
是的,国家有难,必死之战,作为“马服君”家族新生代,不能不挺身而出;同时,这对家族命运来说,不啻于一次大赌博:赢了,万事大吉;输了,全族性命难保。
赌还是不赌?接还是不接?如同冯家在上党对家国命运研判谋划30天一样,赵家肯定也有过无数次的推演讨论。
也许,在赵母的主持下,家族会议最终确定了“预留后路”的策略:赵括义不容辞接任大将,再由赵母巧妙择机“及括将行”时公开提出反对。
捐躯赴国难,是“马服君”赵家一贯的家风、家教。但是,这次长平之战,局势实在是凶险万分,不能不为子孙预留后路。
结果,赵家输了,赵括悲壮地以身许国;同时,赵家也赢了,如此滔天罪责,族人没有受到牵连,保住了性命。
赵军损失20万精锐,国运转折,这个巨大责任,各方人士最终接受:由赵括个人背负千古骂名!
你也许会觉得我在宣扬“阴谋论”,赵母一个老太婆能有这样的长远目光和深沉心机?
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成熟政治家族的智慧。特别在战国乱世,各种天才般的政治谋士和计策谋略层出不穷,超乎你的想象。
赵母也不是普通老太,赵奢死后,她实际上就是“马服君”家族的家长。家长的最高责任,就是“吾辈身死,当利子孙”。
一个家族的生存繁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来不得任何的冲动莽撞或者挥霍浪费,一着不慎,一步踏错,家族就会陷入断子绝孙的万劫不复之地。
四)
读先秦史多了,你会惊叹,就是赵国,就在邯郸, “赵,天下善为音,佳丽人之所出也”,不单盛产美女,更盛产女强人和女政治家!
慷慨豪迈的燕赵之风,在赵女身上同样有深刻体现。相比各国,史书里,类似赵母这样的赵国老母亲,特别地与众不同,通达睿智,成熟老练,令人难忘。
1.赵氏老祖母君姬氏。
这个老祖母,是赵夙孙子赵衰的正妻。她眼光精准,亲手推动了赵氏基业兴盛的关键一步。
她自己生有三个儿子,但是,她看出赵衰前妻生的庶子赵盾更有出息,果断请求父亲晋文公立赵盾为赵衰嫡子,使之继承赵氏禄位。
为使赵盾嫡子身份能名正言顺,她毅然退位让贤,把正妻之位让给赵盾生母,自己和三个儿子甘居庶族卑位。
在当时宗法制至上的时代, 她的行为是石破天惊,步步惊心!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的布局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赵盾没有辜负家族期望,赵氏势力在他手里进实现了一族独大晋国。老祖母同时也赢得了赵氏宗族的加倍敬重。
有“夏日之日”刚烈之称的赵盾,尊其为“君姬氏”, 终生视其为嫡母至亲,把她看作赵氏的老太君。汉代画像砖中的赵盾。
“女子美者称姬, 犹男子贤者称君子。”这位老祖母,同时赢得用以褒扬男子的“君”与赞美女子的“姬”双重尊号,史书罕见。
2.赵氏家臣佛肸之母。
佛肸是赵襄子家臣,趁赵氏攻打范式、中行氏之际,他企图反叛,事败株连家人。不料,他的老母亲拒不服罪。
赵襄子责问她:“身为人母,教子无方,还说无罪?”佛肸老母亲不卑不亢,说了一番无懈可击的名言:
“君有暴臣,妾无暴子!”
我儿年少时知书达礼,我已尽教导责任。成人后是您选他为官,他是您的臣子,而不是我儿。您有叛乱的家臣,我并无忤逆的儿子。
这番理论最终将赵襄子折服:“善,夫佛肸之反,寡人之罪也。 ”和赵母一样,佛肸之母也得以平安脱身,保全族人性命。
3.赵孝成王母亲:“赵威后”
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后,孝成王年幼,她一度临朝听政,史册有她两段事迹:“触龙说赵太后”、“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故事虽短,却绝妙地体现出她的精明能干、目光远大。她与赵奢夫妇是同时代人,肯定经常会面。后一个故事,好好看看。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战国策·齐策》
齐国特使前来递送国书,摄政的赵威后既不看国书,也不回谢齐王,而是先问齐国今年收成如何,再问百姓生活怎么样。
齐使很不高兴,责怪赵威后不分贵贱尊卑。赵威后毫不客气说出了那句震古烁今的政治宣言: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粮食没收成,老百姓怎么活?没有老百姓的活路,哪有什么大王国君!
一个头脑清醒、深谋远虑的成熟的女政治家形象跃然纸上。这句话,比孟子那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铿锵有力得太多了。
可惜,如同流星划过漆黑的天幕,赵威后执政仅一年多,前265年、长平之战爆发前两年她去世了。
清末《 十钟山房印举》卷一·三七,有一方别致的阳文小印,据考为赵威后玺,欣赏一下这个女政治家的权力印记吧:
五)
故事并未完结。长平之战后,躲过一劫的赵家,忍辱负重,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打拼,迎来了全新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又一个令名。
追踪秦灭六国后赵家子孙的繁衍,把散落在不同史书里的记载串起来:
“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有功赐爵为马服君;奢生牧亦为赵将,子孙以马服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遂为扶风人。”——《姓谱》
“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奢孙兴,赵灭之徙咸阳。”——《元和姓纂》
“赵王子赵奢为惠文王将,封马服君,生牧,亦为赵将,子孙因以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赵奢有两个儿子:赵括战死,背负恶名,已从族谱除名;赵牧,也许还是在赵母主持下,用父亲封号“马服君”为氏,改赵为马。
赵亡,按秦朝对原六国贵族的管理政策,赵牧儿子马兴带领族人迁往咸阳,甚至获得了新政权“武安侯”的爵位。
秦始皇的母亲,也是赵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太后”赵姬。作为赵人,对原赵国贵族有所优待,在情理之中。
秦亡汉兴,马兴再举家迁往扶风茂陵。从此,扶风成为马姓的郡望。乱世末日,马兴的“兴”字,也许包含着赵氏宝贵血脉再度复兴的希望。
马兴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马珪、马琛、马篙。其中,马篙有一子马述,马述生子马权。
“汉马权,为将军,生阿罗、通。通封重合侯。”——《元和姓纂》
弟弟马通为汉武帝时期将军,因平定戾太子之乱有功,封“重合侯”,征和年间多次出击匈奴,屡立战功。
“重合侯马通出酒泉城,至浚稽山与虏战多斩首”、“征和四年,遣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击匈奴。”——《汉书·西域传》
大哥马何罗,为侍中仆射,与“巫蛊之祸”始作俑者江充是好朋友。戾太子被平反后,江充灭族,马通、马何罗也因此牵连获罪。
这场政治大案,使马家遭受沉重打击,族人在西汉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朝廷冷落,不见踪影。
马氏家族的再次崛起,已是西汉末年。马通的四世孙马援,凭卓著战功成为东汉开国功臣,封伏波将军,新息侯。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后汉书·马援列传》
成语词典里那句“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就是出自马援之口。战必胜、攻必克,马援似乎继承了赵氏善于打仗的强大基因。
把马家进一步推向顶峰的,是马援的小女儿,汉明帝的马皇后。马皇后才貌双全,历史上名声很好,谥号“明德”。
马皇后“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后汉书·皇后纪》
明帝起,马家成为权势显赫的外戚世家。马援长子马廖为顺阳侯,马援二子马防在章帝时任车骑大将军,三子马光为许阳侯。
嗯,三国时代,马援的子孙中还有很多猛人,蜀汉大名鼎鼎的马超,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从马皇后起,马氏家族华丽转身,逐渐由军功、外戚豪族向儒家文学世家转型。
马皇后是目前公认的中国第一位女史学家,著有《显宗起居注》,开创了“起居注”这一史书体例之先声。
马援的侄孙马融,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名家、经学大家和教育学家,就是他,一举奠定了马氏在历史上文化世家大族的地位。
“才高博为通儒,教养诸生有千数,琢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弟也。”——《东观汉记·列传七》
马融弟子有千数,包括卢植、郑玄等人。卢植是谁?刘备的老师;郑玄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赵家马氏子孙自秦汉以后,开枝散叶,绵延不绝,文武双全,乃至叱咤风云,成为显赫大姓。
每当夜深人静之际,马氏后人会不会偶尔想起:长平之战时悲壮殉国的先人赵括和老祖母的那封“反常”的公开信?